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24章 学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第24章 学

作者:身无分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6 01:19:15 来源:小说旗

李佑提着书箱,乐弦背着古琴,绘彩捧着文房四宝,至于赋才乐呵呵的跟在屁股后面,簇拥着苏皓前往刘家做客。

这便是苏大少爷的排面,即便登门访友也要尽显气派!

听闻节度使陈远染病了,感冒发烧还流鼻涕,此刻正在县城医治。谁让他偏要在雨中故作潇洒,连斗笠都不戴。

节度使患病,行程取消。

苏皓一时没了事儿,便来到颍上的某镇看望朋友,就是那位中途“失足落水”的刘举人。

远远瞧见刘氏大宅,规模丝毫不输苏家,李佑好奇问道:“公子,论及家族渊源,苏氏与刘氏哪家更久远?”

苏皓颇为自得,手摇折扇说道:“我苏家乃是名门之后,始祖可追溯至周朝。而这刘家,始祖为一流氓,因追随名将平叛才逐渐兴起。”

“原来如此,那还是苏氏底蕴深厚。”李佑赶忙奉承。

实际上,苏皓这番话有夸大之嫌,苏家的谱系也就追溯到数百年前。

而刘家传承清晰,从汉末繁衍至今,历经数代,枝繁叶茂。

像这种真正的望族,传承将近几百年,对于历代掌权者而言,都是既需拉拢又要防范的对象。

单看其宗祠正门,依照唐朝规制,已然僭越——普通宅邸严禁使用特定装饰,刘氏宗祠却装饰繁复!

苏皓站定,双手背后。

周武上前递上名帖,对门房说:“苏家苏皓,特来拜访刘举人。”

“诸位贵客请进。”门房都不进去通报,直接将众人领去花园。

显然,苏皓是这儿的常客,递拜帖不过是走个形式。

“哈哈哈哈!”

没过多久,刘风大笑着走来。

此人穿着锦缎长袍,头戴一顶软脚幞头,打趣道:“听说苏兄在雨中受了凉,莫不是到我家来讨碗姜汤喝?”

“你这家伙掉进河里怎么没淹死?”苏皓也毫不客气,立刻回怼。

刘风的妻子李氏,此刻就跟在丈夫身后。李氏带着两个侍女,亲自端着酒菜过来,笑着说:“苏相公说话这般不客气,该罚酒三杯。”

苏皓收起玩笑,笑着说:“若妹子亲手斟酒,那我喝了便是,想必妹夫不会介意。”

“兄长还是这般没个正形。”李氏爽朗一笑,将美酒摆上桌。她身姿高挑,举止落落大方,毫无寻常闺阁女子的忸怩之态。

苏皓和李氏论起关系,算是表兄妹,颍上的几大家族盘根错节,彼此都是亲戚。

三人坐下,其余人等站在一旁。

李佑提着书箱候在旁边,完全成了背景板,赋才倒是捧着坛子过去伺候。

刘风突然指着李佑说:“兄长又多了个书童?三个还不够使唤啊。”

苏皓得意道:“这孩子聪慧,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那我倒要考考他,”刘风对李佑说,“你且上前来。”

李佑拱手道:“见过刘相公。”

刘风问道:“今年几岁了,可读过四书?”

李佑回答:“今年十岁,四书五经大致读过,只背得一些段落。”

他能背哪些段落呢?

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课本里有的,李佑都会背。

作为熟知后世知识的人,李佑也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李佑清楚得很,对名家名篇的理解,绝对超过古代大多数读书人。

后世的文学教材,几乎囊括了古代所有经典作品,而且是必学科目,老师会逐字逐句讲解,考试不及格还得补考。

甚至还有一门《训诂学》,音韵、文字、语法都有涉及,虽然本科阶段学的内容相对基础,但考研时可以专门选择这个方向深入研究。

“小小年纪,也敢说读过五经?我都只精通一部经书,”刘风笑道,“也罢,你用《诗经》里的一首诗,来形容一下昨日见到的陈节度使。”

李佑张口就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哈哈哈哈哈!”

刘风似乎很爱笑,李佑一首诗还没背完,他就已经笑得前仰后合。

苏皓也忍不住笑,拍手称赞:“这首诗太贴切了,陈远可不就是只硕鼠嘛。”又问刘风,“怎么样,我这书童够聪明吧?”刘?评价道:“跟你一样,言辞犀利,尖酸促狭。”

苏皓有点不高兴:“你说我言辞犀利也就算了,干嘛还加个尖酸?”

刘风笑着问周武:“老周,你家公子是不是有点尖酸?”

周武摸摸鼻子说:“别把我扯进去。”

“哈哈哈哈哈!”

刘风又大笑起来,不再理会李佑,而是直接考苏皓:“苏兄,昨日内人问我,‘射’与‘矮’二字是不是弄反了。‘射’,寸身,意为矮;‘矮’,委矢,意为射。你怎么解释?”

苏皓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该如何作答,甚至怀疑是不是千百年来真的用错了。

刘风挤眉弄眼道:“苏兄,要不要我教你?”

李佑知道自家少爷爱面子,马上出声道:“这简单,公子早就教过我。”

刘风笑道:“那你说说看。”

李佑用手指蘸了蘸酒,先画一把弓,再画一只手,然后写个“射”字。又画一根矛,画一个跪地举物之人,在旁边写个“矮”字。

苏皓瞬间明白了其中含义,下意识拍手叫好,喊出口又临时改口:“好!好……好记性,教你这么久的功课你居然还记得!”

李氏突然抿嘴笑着问:“真的是兄长教的?”

苏皓脸皮够厚,反问道:“要不是我教的,难道还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既然要装,那就装到底!

李佑突然插话道:“我家公子说,确实有两个字用反了,但不是‘射’和‘矮’。”刘风既疑惑又好奇,问道:“是哪两个字?”

李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苏皓:“公子,我能说吗?”

苏皓一脸得意,故作洒脱:“说给他们听吧,都是自家人,不必藏着掖着。”

李佑再次用手指蘸酒,写下“麦”和“来”的繁体字。

李氏凑过来看:“这两个字怎么用反了?”

李佑引用《诗经》里的一句:“贻我来牟。”

刘风说:“那是通假用法,‘来’通‘麦’,不能证明这两个字用反了。”

李佑没有马上解释,而是写出一个“麦”字,然后把它的下半部分翻转为“止”。

刘风一下子懵了,“止”就是“趾”,“麦”字为什么要加脚趾呢?

真的用反了!

最初造字的时候,“来”表示麦子,“麦”表示来往。

《诗经》里的“贻我来牟”,并非通假字,而是麦子的正确写法。

刘风这下心服口服,起身作揖道:“数月不见,苏兄的学问竟有如此大的长进,小弟佩服至极!”

苏大少爷心里舒坦极了,抬手笑道:“不必如此,快坐下说话。”

李氏看看苏皓,又看看李佑,全程微笑,什么也没说。

周武偷偷给李佑竖了个大拇指,意思是你小子真厉害,今天可让公子露脸了!

厉害什么呀。

这是训诂学里的经典案例,有些老师第一堂课就会拿出来,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要是把这个都忘了,李佑前世的训诂学老师,怕是要气得穿越过来,把他揍一顿再穿回去!

当晚,众人在刘家留宿。

苏皓被刘老太爷请去吃饭,李佑则跟着刘家下人一起用餐。

“哥哥,你学问真好!”赋才由衷赞叹。

李佑还在装傻:“都是公子教的。”

“哥哥别哄我们了,”乐弦小声说,“少爷心虚的时候,习惯用右脚大脚趾顶鞋面,刚才我站在旁边又看到了。”

还有这种事?

周武喝止道:“闭嘴,这可是在刘家!”

哼哈嘿三人组立刻闭上了嘴。

周武把李佑拉到一边,偷偷塞给他一袋钱袋子:“公子很高兴,让你拿去买茶喝。”

李佑已经有了些经验,随手掂了掂,估计有七八贯铜子。

这样赚钱可真快,李佑恨不得天天帮苏皓装门面。

此时是月底,没法赏月,苏皓喝得酩酊大醉,被刘家仆人扶回客房休息。

李佑他们连忙上去接住,帮着脱衣脱鞋,然后把苏皓抬到床上。

苏皓醉眼朦胧,迷迷糊糊地说:“老周,明天去清风书院。你派人回家报个信,就说我要在那儿住两个月,陪子贤(刘风)闭关读书,准备明年的科举。”

周武小声嘀咕:“这不是没事找事嘛,家里难道不能读书?非得结伴去山里。”

“你说什么?”苏皓喝醉了听不清楚。

周武说:“我说好。”

苏皓又说:“几个孩子都一起进山,他们的功课也得抓紧,别成天只知道玩闹。”

“诶,好的,我记下了,你快睡吧。”周武敷衍着催促道。

苏家在颍上,历经几代繁衍,先后建了几座书院。

清风书院,位于祖宅南面的清风山。

明月书院,位于县城以西的明月岗。

还有一座书院,就在城郊的镇上。

苏家先辈,曾留下遗言,要变卖自己的产业建一座新书院。结果人眼一闭,两脚一蹬,子孙就忙着争夺家产,建书院的事儿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第二日,刘风带着一个书童,和苏皓一起前往清风山。

苏家的子弟,也在那里寄宿读书,李佑终于要正式当伴读书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