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72章 主次矛盾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第72章 主次矛盾

作者:身无分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6 01:19:15 来源:小说旗

“荒唐!昏聩!简直短视到了极点!”

苏元禄怒发冲冠,气得几近失去理智,在屋内疯狂地摔砸东西。

但凡童生,皆在县学留有备案。

苏元礼将“苏佑”从户籍中除名,且李佑与苏家并无血缘关系,再加上县令亲自过问,童生档案瞬间被删除。

许久,苏元禄终于逐渐冷静下来,面色阴沉地前往汝阴祖宅。

“山长,我家老爷不在。”门子堆起笑容敷衍道。

“闪开!”

苏元禄一声怒喝,提着登山杖便径直闯了进去。下人们哪敢阻拦?

一路直冲进内院,苏元真早已得到通报,亲自来到院中迎接,满脸亲热地笑道:“元禄,我刚作了一首诗,你来帮我指点指点。”

苏元禄站在院中,纹丝不动,质问道:“兄长,你为何要做出这般行径?”

“出什么事了?”苏元真一脸佯装的茫然。

苏元禄说道:“书院童生李佑,被县学除名了!”

苏元真仍在装傻充愣:“李佑是谁?是我苏氏子弟吗?哪宗哪房的后生?”

苏元禄说道:“此人乃颍上苏氏的义子,天赋异禀,前途无量!”

“颍上苏氏?”苏元真故作叹息道,“贤弟啊,你又不是不清楚,我这个无用的族长,连汝阴本宗都难以管束,哪有能力去管颍上苏氏的事?此事我真的一无所知,你若想做什么,尽管去找苏元礼。”

苏元禄终于忍无可忍,怒吼道:“你我之间若有矛盾,大可摆到明面上来谈。苏氏文脉式微,子孙皆不成器,好不容易收了个有前途的养子,怎能自毁前程!”

苏元真讥讽地笑道:“一个养子,也能当作苏氏的指望?我看你是老糊涂了!”

苏元禄痛心疾首道:“此子小小年纪,便已有自己的学问和主张,连柳督学都对他赞赏有加。不管他日后能否考中进士,都足以提振我苏氏的名声。你……你们将他从户籍中除名,当真是目光如豆!”

“养子说到底就是家奴,居然还给他上户籍?莫不是哪天还要让他进宗祠?”苏元真冷笑连连。

“若他能成就一番事业,进宗祠又有何妨?”苏元禄针锋相对。

“荒谬至极!”苏元真甩袖转身便走。

苏元禄提着登山杖,大声怒吼:“老匹夫,你枉为苏氏一族之长!”

颍州苏氏,与这大唐朝廷,实则并无本质区别。

有人欲有所作为,便总会有人暗中使绊,让其一番心血付诸东流。

苏元禄脚步踉跄,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一个李佑,本不至于让他如此痛心疾首。

真正让他感到绝望的,是苏家内部的争斗,一时间,他所有的心气都消散殆尽。

乘船前往管仲镇,望着那高大巍峨的楼阁牌坊,回想起当年颍上苏氏的风光,苏元禄不知不觉间老泪纵横。

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天地间顿时一片白茫茫。

……

“哥哥,你切莫难过。”苏爽劝慰道。

李佑哈哈笑道:“不过是一个童生身份罢了,不当就不当了,有什么值得难过的?”

苏爽焦急地说:“这可不是童生的小事啊。哥哥被除名户籍,今后便与我一般,只能做苏家的奴仆了。”

李佑收起笑容,神色郑重地说道:“苏爽,你要记住。人生于天地之间,没有谁生来就比谁低贱,家奴难道就不如童生吗?”

“话虽如此,可家奴与童生,又怎能相提并论?”苏爽哭丧着脸说道。

苏如鹤这些日子不知去了何处,估计是回家缠着母亲讨要钱财,想要去拜访名师学习骑射之术。

苏爽被留在管仲镇,与苏瑜一同售卖《李氏旬刊》,反倒与李佑接触得更为频繁。李佑曾救过他的母亲,使其免于被主母郑氏打死。李佑出手阔绰,为人仗义,且同样出身家奴,这让苏爽觉得与他格外亲近。

家奴与家奴之间,能够坦诚相待,真正交心。

家奴与主人之间,即便关系再好,也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隔阂。

苏如鹤始终是主人,而李佑才是苏爽真正的朋友。

很快,林渊、刘子仁、苏元德、苏瑜,也得知消息纷纷赶来安慰。

“哈哈哈哈!”

李佑爽朗大笑:“诸位何必如此愁眉不展,一个童生身份有什么大不了的?莫要再这般婆婆妈妈,今日我请客,咱们去鼎盛楼饮酒!”

众人皆无言以对,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徐瑜静静地伫立在雪中,看着李佑反过来安慰众人,心中涌起一种极为古怪的念头。

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此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徐瑜自认为无法如此坦然面对。

这绝非仅仅是童生身份的问题,而是从良籍沦为贱籍!

这将影响一辈子,甚至子子孙孙都跟着受累。

可眼前这个少年,却还能笑得出来,且并非强颜欢笑,反倒像是挣脱了某种束缚般的畅快!

难道,他将苏家义子的身份视作牢笼?

难道,他把苏家的恩情当作枷锁?

他究竟想要做什么?

徐瑜回想起《格位论》的内容,不敢再往下细想。这绝非普通的造反之事,寻常造反,理应借助苏家的势力才对,而不是急于与苏家划清界限!

徐瑜也曾有过造反的念头,但那只是一闪而过的想法,源于他对当下时局的绝望。

造反?

想想也就罢了,世家子弟又怎会真的去造反。

……

茅草屋内,师徒二人对坐,大雪封住了屋门。

李佑搓着手,呵着热气说:“先生,这冬天一年比一年寒冷,您该换一间好点的屋子了。”

张守义拢着袖子,缩成一团:“与北方边地的冬天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还是先说说你的事吧。”

李佑笑道:“弟子能有什么事?”

“唉,科举还是应当去考的,”张守义叹息道,“无论如何,也该有个秀才功名,日后行事也能更为便利。”

李佑摇头道:“苏氏对我恩重如山,如果一直无法摆脱这种束缚,今后做事必定处处受限。”

张守义训诫道:“古往今来,举事之人哪个不借助大族的力量?刘邦借助吕氏,司马家、杨家、本就是豪强大族,李渊更是篡夺了皇位。便是本朝太宗皇帝,当初也是借助了岳父的势力才得以发迹!”

李佑笑道:“太宗皇帝的江山,那可是玄武门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张守义说道:“我是说太宗投军之初,若没有岳父的提携,他又怎能迅速积累人脉与威望?”

李佑解释说:“弟子以为,看待世间诸事,应当理清其中的关键矛盾。”

“矛盾一词,这般用法倒也新奇。”张守义不禁笑道。

“能明白意思便可,”李佑继续说道,“如今大唐时局动荡,什么党争、吏治、藩镇、流寇,这些都只是浮于表面的次要矛盾。我们应当抓住最关键的主要矛盾!”

张守义终于来了兴致:“那大唐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

李佑说道:“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垄断,国家失去了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能力,大量底层的生产力无法得到释放!”

“这是什么意思?我只听懂了土地兼并。”张守义已然听得一头雾水。

李佑解释道:“土地是生产资料,工坊店铺亦是生产资料,这些都被世家大族与富商巨贾所垄断。他们能够逃税避税,还能与官员相互勾结。如此一来,国家财政匮乏,百姓却食不果腹。”

张守义点头道:“确实如此。”

李佑继续解释道:“社会资源再分配,就是各行各业所创造的财富,以赋税的形式被朝廷集中起来,再通过各地官府回馈给天下百姓。保境安民、兴修水利、抵御外敌、营建城池、治理地方、修筑官道……这些皆属于社会资源再分配。”

张守义恍然大悟,这哪里是什么社会资源再分配,分明是在阐述一个国家的运转之道!

李佑又说道:“生产力,就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更通俗来讲,就是人能够做多少有益之事!如今,农民沦为佃农,工匠沦为雇奴,士兵沦为军奴,仆人沦为家奴,放眼大唐,尽是奴才!既然身为奴才,朝不保夕,又哪来的心气去做工?哪来的心气去种地?哪来的心气去打仗?不过是苟且偷生罢了!”

“你打算如何行事?”张守义不禁有些兴奋起来。

“农民!”李佑坚定地说道。

核心矛盾,终究还是土地兼并,因为大唐的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

历史上,各朝各代是如何解决土地矛盾的呢?

有的朝代,在某些地方,通过暴力手段,杀人夺地,矛盾看似解决了,将抢来的土地一分,还巩固了自身势力。

而在其他地方,不合作就镇压,愿意合作就接纳,对矛盾视而不见。

就拿河南的土地矛盾来说,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历经数朝都依然存在,直到本朝也依旧如此。

河南的农民抗争,贯穿了许多朝代。

规模小的,发起佃户抗争;规模大的,直接揭竿而起,朝廷的做法往往就是派兵镇压。

最后又是如何缓和矛盾的呢?河南的佃户抗争一直持续到本朝中期,随着局势的变化,经过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世家大族们也摸索出了应对之策。

就如同那些富商对待工匠一样,先是提高一些基本待遇,再进行内部挑拨分化。让佃农之间相互争斗,将阶级矛盾转化为阶级内部的矛盾!

李佑可不希望自己未来打下的江山,直到自己老去,农民还在不断起义抗争。

虽然他此刻还未真正举事,也不确定能否成功,但必须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

当然,这个正确路线,肯定不是盲目激进的做法,那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步子迈得太大只会适得其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