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79章 离别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第79章 离别

作者:身无分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6 01:19:15 来源:小说旗

客船顺着颍水,朝着管仲镇疾驰而下。

这几日虽未降雪,但两岸积雪尚未消融,天地间银装素裹,一片洁白。

苏廪不时转身回望,满脸担忧,生怕官府追兵突然杀到。

“廪叔莫怕,”李佑笑着宽慰,“官差们忙着救火呢,哪有闲工夫来追我?”

此事大大超出苏廪的预料,再看向李佑时,眼中已不自觉流露出三分畏惧。

思索片刻,苏廪长叹一声:“佑哥儿,何必如此冲动。大不了再等两三年,换一任知县,咱们重新去办户帖便是。”

李佑摇头道:“若是三年前,我或许就忍了。可如今我已十五岁,怎能再咽下这口气?”

十五岁……十五岁的时候,我还在跟着大少爷瞎混呢。

苏廪心里暗自嘀咕,问道:“你还打算回颖上苏家吗?”

“不回了,”李佑遥望远方,目光坚定,“天下如此广阔,总有我容身之处。”

李佑本可以躲回苏家,许多江洋大盗就是被豪族庇护,官府根本不敢上门搜查。

但回去又有什么意义?

可惜啊,李佑在颍上好不容易结识了不少人,苦心经营三四年的局面,还未来得及进一步拓展,如今却不得不全部舍弃。

总有一天,我会杀回来的!

李佑走进船舱,拿出纸笔,一口气写了好几封信,递给苏廪说:“廪叔,这些信麻烦您转交给夫人、小姐、少爷,还有我妹妹。苏爽那儿,您帮我带句话,让他读书学艺多用些功。”

“我明白了。”苏廪收好信件,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

眼前的李佑,实在太陌生了!

曾经的家奴,一介书生,转眼间变成豪侠般的人物,在县衙杀人放火还能全身而退。

这种事只在传奇故事里才会出现。

李佑低声问道:“这几个船工,都信得过吧?”

苏廪点头道:“都是少夫人出钱供养的,跟老太爷那边没有瓜葛。”

李佑又说:“廪叔,到了管仲镇,您就换条船回去。让这几位船工继续送我一程,我会给他们足够的银钱。”

“这没问题,”苏廪提醒道,“你可得动作快点,税监在颖上设了关卡,别被海捕文书认出来。”

“哈哈,”李佑顿时笑道,“知县哪能跟税监轻易勾结。等官府把海捕文书张贴各处,我早就离开颍上许久了。”

不到半天时间,客船便抵达管仲镇。

苏廪背着包袱准备上岸,刚走出船舱,就被吓得脸色惨白,惊恐地叫道:“这哪来的脑袋?”

李佑赶忙出舱查看,只见管仲镇码头上,赫然竖起一根木杆,杆头悬挂着孙显宗、孙振宗兄弟俩的头颅。

估计是觉得晦气,这段挂着脑袋的码头,没有一艘船愿意停靠。

苏廪立刻下船去打听消息,不多时便跑回来,说道:“税监王忠,已经占据管仲镇,把府邸设在河东会馆。铁脚会投靠了太监,苏诨做了大当家,李大柱做了二当家,孙氏兄弟被杀以立威,还有个张铁牛下落不明。”

“这太监手段倒是厉害。”李佑忍不住感叹。

税监王忠坐镇管仲镇,在颖上设卡控制西边航道,在其他几个关键镇子也分别设卡,掌控了颍上县主要的商业航道。

整个颍上县的商业路线,都被这太监牢牢把控!

一年前,王忠刚到颍上上任时,身边不过几个随从。

继续折腾吧,再这么胡搞几年,搞得颍上天怒人怨,李佑就可以回来寻找机会起事了。

苏廪另外雇了条船回县城,李佑给几个船工一贯铜钱,让他们就在船上等候,饿了便让附近酒楼送饭菜过来。

“佑哥儿,咱们的船就停在这儿?要不换个地方?”船工指着杆上的脑袋问道。

李佑笑道:“无妨,这里挺宽敞的。”

说完,李佑便提着长枪前往清风山,离开前他要去和张守义当面谈一谈。

距离过年没几天了,可今年却毫无年味。

颍上的士绅、外地客商,都被税监搜刮剥削,他们便把损失转嫁给工人和农民。

铁脚会彻底沦为打手团伙,码头苦力遭到压榨,工资平均降低了三成,再也没有社团为他们出头。

佃户们则为明年忧心忡忡,地主纷纷要求提前交租,至少也要先交一部分。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佃户们最怕被夺佃!

唐末的租佃制度并不完善,地主随时有权毁约夺佃。

家家户户都愁苦不堪,唉声叹气。

李佑来到清风私塾,由于临近年关,学童们都陆续回家了,张守义正在独自看书。

“先生,我来了。”李佑推门而入。

“坐吧。”张守义放下书本。

李佑把长枪靠在一旁,笑着坐下说:“师爷刘灿,收了银子却不给我户帖,还串通县尉要抓我入狱。”

张守义惊讶地问道:“怎会突然出这样的大事?”

李佑也不客气,端起老师的茶水就喝,润了润嗓子说道:“我气不过,便杀了师爷,杀了县尉,还杀了几个衙役,最后一把火烧了县衙。”

张守义以为自己听错了,凑近仔细打量李佑,随后瞠目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

过了许久,张守义才恢复平静,问道:“你要离开颍上?”

“对。”李佑点头。

“要去哪里?”张守义又问。

李佑笑着说:“听说寿春那地方有些情况,我想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抗争的。”

平日里阅读邸报,只能知晓朝廷大事。

但在酒楼里,却能打听到江湖消息。

这些日子,李佑广交三教九流,得知了不少关于寿春的事。

最初是淮南某地爆发农民起义,当地官兵前往镇压,寿春的农民趁机响应。

淮南的民乱平息后,官兵又转头前往寿春。寿春的农民军抵挡不住,被迫逃进山中,却在山里继续掀起抗争运动。

几年下来,寿春及周边地区的反抗力量逐渐连成一片。

官兵根本无力彻底镇压,来的人少了打不过,来的人多了,起义军就躲进深山,根本清剿不干净。

而寿春的情况更为特殊,此地的农民军自称“义兵”。

一共有三位义兵首领,他们的做法并非十分激进,没有直接打土豪分田地。而是迫使地主交出三成土地,分给参与起义的农民,还让地主给予佃户永佃权,世世代代不得夺佃改佃。

这些义兵冲进寿春县城,逼着知县在土地过户文书上盖章。

一次性盖了好几万份,可怜的知县、师爷和文吏,没日没夜地轮番工作,做梦都梦到自己手拿印章,吃饭时都不自觉地把筷子往桌上戳。

随后,三大首领退出县城,各据一方,相互支援。

寿春官府不敢出城征收赋税。

寿春地主也不敢逼迫农民交租。

于是,寿春县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平衡局面。

当地的将领和寿春知县联手上报,称已平息民乱,竟然还受到了朝廷嘉奖。就算收不齐规定的赋税,也能推说农民军破坏严重,知县平白捡了个平乱之功。

寿春的士绅地主们,见农民军并不滥杀无辜,虽然丢失三成土地心疼不已,但也只能无奈接受。

他们真不敢再请官兵镇压,正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在寿春地主眼中,朝廷派来平乱的官兵,比农民军还可怕!

李佑在酒楼听到这些传闻,只觉得唐末的许多事简直荒诞不经。

地主和农民军,居然一起防备朝廷官兵,这算什么事儿?

张守义说道:“寿春既有三大义兵首领,又与官府、将领、地主达成某种默契,恐怕没人愿意再生事端。你就算去了寿春,也未必能有所收获。难道你一去,三大首领就会归附于你?”

李佑解释道:“学生只是想去寿春了解一下情况,顺便结识那三位首领。我真正的目标在陈州、太康两县。苏家四少爷,如今在某处任巡检,我可先去投靠他。若在此处起事,退可躲进深山,进可南下取陈州,与寿春及周边的反抗力量连成一片。”

张守义突然站起身来:“我跟你一起去!”

“天寒地冻,先生不宜长途跋涉。”李佑连忙劝阻。

张守义笑着说:“跟塞北比起来,河南的冬天算得了什么。别看为师一把年纪,满头白发只是假象,我还没到五十岁呢。”

李佑知道老师性格固执,也不多劝,只问道:“先生可想清楚了?”

“还想什么?”张守义吐出一口浊气,“在清风山窝了好几年,早就想换个地方了,这里实在憋闷得慌!什么时候走?”

“今晚。”李佑说道。

张守义立刻坐下写信,一封写给山长苏元禄,一封写给好友,一封写给学生林渊。

将三封信交给相熟的塾师,张守义带上银钱,即刻出发,还取出一柄铁剑挂在腰间。

李佑搀扶着老师,踏着未化的积雪,在凛冽的寒风中朝管仲镇走去。

抵达时已是傍晚,师徒二人也不着急,先去酒楼饱餐一顿。

吃饭时,李佑叫来绘彩:“绘彩兄弟,我要出趟远门。等苏如鹤来了,你把我屋里的书稿交给他,《李氏旬刊》是否再印由他决定,提价之后第四期应该能盈利了。”

“哥哥要去哪儿?”绘彩问道。

李佑笑着随口胡诌:“受少夫人所托,去她洛阳娘家办事。”

绘彩恭喜道:“哥哥愈发受夫人看重了。”

闲聊一阵,吃饱喝足。

李佑搀扶着张守义,摸黑前往码头登船,却见一个黑影正在攀爬木杆。

两人只当没看见,继续朝河边走去。

师徒俩很快进了船舱,一个船工立即上岸,解开拴在岸边的绳索。

黑影尝试了好几次,终于爬到杆头,抽出斧子砍断绳索,取下孙氏兄弟的头颅。

船工刚解完绳索,黑影便拎着脑袋跑来,手持斧头低声威胁:“开船送我去汝阴,不然宰了你!”

这并非巧合,挂脑袋的木杆附近,只停了这一条船。

“好……好好汉饶命!”船工吓得浑身发软。

“快点,快点!”黑影连连催促,船工不敢不从,一前一后上了船。

这人莽莽撞撞地冲进船舱,提着斧子低吼:“都老实点,老子只是搭船,别逼我……咦,小相公也在?”

李佑笑道:“铁牛兄弟,外面天寒地冻,快坐下烤火暖暖身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