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82章 苏家儿女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第82章 苏家儿女

作者:身无分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6 01:19:15 来源:小说旗

景行苑内。

郑氏坐在厅堂主位,面前站着苏如兰、苏如鹤、李萱三人。

“春芳。”郑氏率先点了李萱的名。

李萱立刻上前一步,应道:“娘,女儿在呢。”

内院家奴,名义上都是养子养女,关系亲近的便称呼主人为爹娘。

郑氏脸上带着微笑,和颜悦色道:“你哥哥信里写了什么?你若不愿说,不说也罢。”

李萱完全不知发生何事,如实回答道:“二哥在信里讲,娘派他去洛阳办大事,或许得两三年才能归来。二哥叮嘱我要听娘的话,平日里多读书习字,别总跟二姐(苏如梅)贪玩。”

“没别的了?”郑氏追问。

李萱回答道:“二哥还说,等他下次回家,会给我买漂亮的大玩偶。”

郑氏笑着摆摆手:“你去陪二姐玩吧。”

“女儿告退。”李萱赶忙行礼,退出房间。

待李萱离开后,郑氏又问儿子:“如鹤,李佑给你的信里说了啥?”

苏如鹤总感觉事情有些蹊跷,说道:“佑哥儿说,他被娘差遣去洛阳办事,一年半载恐怕回不来。还讲他把书稿放在酒楼,《李氏旬刊》是否接着办,全看我自己的意思。若想继续办,可以和林渊、刘子仁、苏元德商量。第四期提价之后,肯定能赚钱。”

“就这些?”郑氏问道。

苏如鹤点头说:“就这些。对了,他还让我好好练习骑射功夫。”

郑氏挥手道:“你也下去吧。”

屋内只剩下母女二人。

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对方知晓实情。

苏如兰此时忍不住,主动开口道:“娘,佑哥儿在县衙杀人放火了。”

“我知道,”郑氏说道,“此事是娘考虑不周,没想到师爷如此贪婪。佑哥儿都答应给他五十贯,那蠢货居然还不满足,还偷偷派人给老太爷通风报信。”

苏如兰顾不得埋怨祖父,焦急道:“闹出这么大的事,佑哥儿能逃脱吗?”

“到现在你还为他操心?”郑氏又好气又好笑,还带着几分无奈,“我知道他有本事,也知道他有脾气,但着实没想到,他的本事和脾气竟如此之大!苏廪回来跟我说,李佑杀了师爷和县尉,还放火烧了县衙,出城时竟毫发无损。别说受伤了,连衣服都完好,身上甚至都没沾血!”

苏如兰听得瞠目结舌,此前她不知细节,还担心李佑被人砍伤打伤。

此刻听郑氏这么一说,苏如兰总算放下心来,甚至开始想象李佑大杀四方的英雄场景。

郑氏问道:“他信里跟你怎么说的?”

苏如兰回答:“佑哥儿说,女儿若不想等他,就另找良家子弟嫁了。女儿要是愿意等,短则两三年,迟则四五年,他定会再回颍上。到时候,也把春芳(李萱)的婚事定下。”

“还算他有良心,没逼你苦等,”郑氏询问道,“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苏如兰低头看着地面,不敢与母亲对视,声音轻柔却很坚决:“女儿与他私定终身,自然是要耐心等候的。”

在苏如兰心里,鼎盛楼的一次拥抱,便算是私定终身了。

郑氏没有斥责女儿,也没有赞同女儿,只是冷静分析道:“李佑向来聪明果敢,就算被诬陷下狱,也可等我拿钱去救他。可他为何让苏廪先出城,自己却去与人厮杀,还放火烧掉县衙,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

苏如兰仔细思索,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绝不是年少冲动,”郑氏摇头皱眉,苦苦思索道,“他让苏廪出城时,就已谋划好了一切。他如此急切地脱离苏家,离开颍上,究竟想做什么?”

“女儿想不明白。”苏如兰说。

“我也想不通,”郑氏继续分析,“他是个重情义之人,绝不可能抛下亲妹不管。但他还是走了,还写信托我照料幼妹,说日后定有厚报。他坚信自己能回来,可他此去到底意欲何为?”

苏如兰说道:“佑哥儿定有大志向。”

郑氏实在想不明白,挥手让女儿先退下,又把苏廪、苏爽父子唤来。

“苏爽,你与李佑关系亲近,可知他有什么大志向?”郑氏问道。

苏爽吞吞吐吐道:“可……可能是入朝为官吧。”

“说!”郑氏突然怒喝。苏爽吓得浑身一抖,硬着头皮说:“真不知道,他从不跟我说。”

郑氏诈道:“在给我的信里,他都已经写清楚了,难道你还敢骗我?好大的胆子!”

苏爽趴伏在地,咬牙说道:“我真不知道。”

“下去吧。”郑氏有些无奈。

父子俩领命,小心翼翼地退出房间。

苏廪赶忙问道:“佑哥儿究竟要干啥?”

“我不能说,爹你也最好别知道。”苏爽守口如瓶。

早在去年,苏爽就偷听到了真相。

当时,张守义和李佑正在谈论天下大事,评判河南、山东、河北三省起义的得失。

乾符初年,河南、山东、河北三省,接连爆发农民起义。山东民乱声势最大,但只坚持两三年,就被节度使带兵平定。河南、河北的起义,却凭借山川之险坚持下来,甚至一直延续到如今,部分义军还投靠了藩镇割据势力。

苏爽当时听得清清楚楚,李佑说河南山多地险,是造反的绝佳之地。

这小子早就知晓李佑的心思,却一直藏在心里,对谁都没说,即便面对郑氏的诈问,也扛了下来。

“夫人,苏珍(老五)求见。”

迎春进来禀报。

郑氏咬牙切齿道:“他还有脸来见我,让他进来!”

老五连滚带爬地进了厅堂,噗通一声跪下:“拜见大少奶奶!”

郑氏冷笑道:“五叔,佑哥儿给我写信,说见你跟一个文吏进了县衙。你去县衙办什么事啊?”

“啊?他……他看到了?”

老五几欲昏倒,心中仅存的侥幸破灭。甚至害怕李佑就藏在此处,随时冲出来将他一刀砍死。

郑氏问道:“你在怕什么?”

“没……没怕什么,”老五哆嗦着摸出玉佩和铜钱,“春芳乖巧懂事,老太爷甚是喜欢,这些便赏赐给她。”

“呵呵,你们还真有脸啊。”郑氏气得发笑。

转眼便到年关,今年苏家格外冷清。

大少爷在陕州做县丞,四少爷在陈州做巡检,都没能赶回来与家人团聚。

倒是李佑干的事,已经传到管仲镇这边,管仲镇码头还张贴了海捕文书,官府悬赏一百贯捉拿反贼李佑。

在县衙杀人放火,不管有没有正式起兵造反,都会被官府视作反贼!

苏如鹤兴奋不已,跑去忠勤院找到苏廪:“廪叔,李佑真在县衙杀人放火了?”

苏廪只能承认:“真的。”

苏如鹤扼腕叹息,又埋怨道:“做这般大事,他怎不叫上我?真没把我当朋友!”

苏廪哭笑不得:“小少爷,这可是杀头的买卖。”

“大丈夫就该如此,”苏如鹤拍手大笑,追问道,“到底是怎么个情形,快快讲与我听。”

苏廪将前因后果,仔仔细细地说了一遍。

苏如鹤听得义愤填膺,破口大骂道:“那混账师爷,收了钱不办事,竟还反过来害人。换做是我,也定跟佑哥儿一样,杀了他才能解心头之恨!”

苏廪不敢搭话。

苏如鹤又问:“你可知佑哥儿去哪儿了?”

“不知道。”苏廪摇头。

元宵节很快过去。

展开泛黄信笺,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黄巢自曹州起事,蛰伏五载已成燎原之势。已有挥师南下之志,不日必将侵犯河南。关中沃野千里,有潼关天险;

西川易守难攻,可避锋芒。望速携叔父及阖族老小迁徙,莫待城破之日追悔莫及。春芳年幼,万望照拂,佑他日必报此恩。”

郑氏手中,正握着李佑给她的信。信中言辞恳切,劝她和苏皓,早点收拾家当离开河南等地。

李佑在信里提及,黄巢起义军逐渐做大,有南下之势。

潜伏五年后,黄巢正式成为起义军的头领,在他的率领下,起义军短短几年便迅速壮大,甚至已有攻破长安的势头,河南等地已然不再安全。

李佑还在信中让她劝苏皓,早做打算。此外,李佑给苏如鹤、苏如兰等人的信中,也隐晦地让他们劝父母早做准备。

郑氏联想到黄巢起义不断扩大,且黄巢将氏族豪门当作猪杀,心中不禁有些担忧。

她思索良久,开始布置后手。她招来几个心腹,秘密吩咐他们前往关中与西川,在当地购置一些房产和田亩。她心里想着,要是局势真的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苏家也好有个避难之所。

郑氏闭目长叹,忽而睁眼唤来心腹管事苏禀:“你连夜带三名下人,扮作商队去关中。先在凤翔府置三进宅院,再于成都府买二十顷良田,务必要隐秘。”

她顿了顿,从樟木箱底取出半幅地契,“这是洛阳商铺的契书,你换些钱两,沿途打点关节。”

苏禀欲言又止,郑氏厉声道:“照办!若半年内我未派人接应,你便在当地隐姓埋名,等候指令。”

安排妥当后,郑氏刚松了口气,媒婆便登门了。

媒婆端着茶碗,满脸堆笑:“夫人您放心,我保证把事儿办得妥妥当当,要是颍上找不到合适的,就去周边几县寻。只是……”

“只是什么?”郑氏问道。

媒婆面露难色:“只是能不能把要求放低些?年轻秀才,就算家里贫困,心气儿也高,哪愿意做上门女婿?童生如何?”

郑氏反复思量道:“若是本县秀才,不做赘婿也行。若是外地的,必须招来做上门女婿,我怕女儿嫁出去吃亏。童生也勉强可以,但得有才名,还要孝顺父母。”

“那就好办了。”媒婆高兴起来。

郑氏突然板起脸说:“此事办妥之前,你不许对外透露半个字。若让我听到闲言碎语,你自己掂量后果!”

“一定不会乱说。若我跟旁人说了,就让我不得好死。”媒婆连忙赌咒发誓。

媒婆领了赏钱,欢天喜地地离开。

苏如兰却突然闯进来,面无表情道:“娘,刚才走的是媒婆吧?”

郑氏笑道:“确是媒婆,如鹤也到了适婚年纪,我让媒婆去物色几个好人家的女儿。”

“苏家娶媳妇,不是向来跟大族联姻吗?”苏如兰冷笑。

郑氏说道:“总归是要挑选的。”

苏如兰说:“娘,你若逼女儿,那女儿只能去死了。”

郑氏终于绷不住,脸色难看,勉强笑道:“你多想了,娘怎会逼你。”

“女儿说了等佑哥儿几年,便不会改口,”苏如兰说,“佑哥儿现在是海捕要犯,娘肯定不乐意。若要逼迫,女儿必死,娘你好好想想吧。”

苏如兰说完便走,郑氏气得想摔东西。

好歹忍住了,郑氏唤来冬福,塞出一两银子:“追上媒婆,让她别忙活了,我女儿已有未婚夫!”

冬福刚离开,苏泽(绘彩)突然被带进来,手拿一封信说:“娘,小少爷跑了!”

原来是苏如鹤在酒楼留了信,然后带着苏爽去游历四方。

这小子被李佑的举动刺激到了,不愿再窝在颍上县,想去外面闯荡一番大事业。

郑氏拆开信件,只见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娘,孩儿走了,勿念。四叔在陈州做巡检,孩儿这便去投奔他,孩儿在外干出大事业就回来。”

“混账!”

“反了,都反了!”

“我真是养出一对好儿女!”

郑氏气得几欲晕倒,女儿不懂事也就罢了,现在连儿子也不听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