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朝堂上,随着五年计划的确定,整个国家迅速运转起来,全力投入到计划的第一步实施中。萧何作为丞相,肩负着统筹全局的重任。他从怀中郑重地取出精心准备的试验田种子,这些种子历经数年培育与试验,适应了楚国多地的气候与土壤条件。萧何召集了各地的农官,详细地讲解这些种子的特性与种植方法。“诸位,这些种子关乎楚国百姓的温饱,也是我楚国在新收复国土上稳固根基的关键。如今我们有耐旱高产的粟米种子,还有适合在水泽之地种植的水稻良种,以及能在贫瘠土地生长的豆类种子。大家务必将这些种子分发到百姓手中,并指导他们正确种植。”
各地农官们围聚在萧何身边,神色专注,手中紧握着纸笔,认真记录着每一个要点。来自旧齐国地区的农官张福,眼睛紧紧盯着萧何手中的粟米种子,不时提出疑问:“丞相,这粟米种子在我齐地,播种深度大概多少最为适宜?” 萧何耐心解答:“齐地土壤较为肥沃,播种深度约一寸即可,太深不利于种子破土,太浅又易被鸟兽啄食。” 张福连忙点头,将答案仔细记下。
农官们领完种子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各自负责的区域。在旧赵国的一处村落,农官李平背着沉甸甸的种子袋,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他一路向遇到的村民打听村子里的农田分布情况,到达村子后,立刻敲响村头的铜锣。“乡亲们,都出来啦!楚国给咱送好种子来啦!” 村民们纷纷从家中走出,围拢过来,眼神中带着好奇与期待。李平站在高处,大声说道:“大伙瞧好了,这是耐旱高产的粟米种子,还有适合咱这儿水洼地种的水稻良种。一会儿我就教大伙咋种,保证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在旧齐国的大片农田旁,百姓们在农官张福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张福站在田埂上,一边大声指导,一边亲自示范。只见一位名叫大壮的年轻后生,手持锄头,干劲十足地挖着小坑,每挖好一个,他身旁的妻子便迅速将粟米种子放入,动作麻利。大壮的脸上满是汗珠,却洋溢着希望的笑容,他一边劳作一边对妻子说:“媳妇,这可是楚国给咱的好种子,等秋天丰收了,咱就能过上好日子啦!到时候,咱攒点钱,把家里那破茅屋翻新翻新,再给你添几身新衣裳。” 妻子听了,脸颊微红,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笑着回应:“那敢情好,我还盼着能给咱娃多买点笔墨,以后让他读书识字,别像咱一样只会种地。”
不远处,几位老者也不甘示弱,他们虽然动作稍慢,但眼神专注,严格按照农官的教导,控制着种子的间距。一位老者感慨道:“咱这辈子啊,头一回见着这么饱满的种子,楚国是真心为咱百姓着想啊!往后日子肯定越过越好,说不定啊,咱还能亲眼看到楚国一统天下,那时候,咱这日子可就太平喽。” 另一位老者点头附和:“是啊是啊,等丰收了,咱也能有余粮去集市上换点稀罕物件,日子有盼头咯。”
在楚国南方靠近水泽的地区,农官王强则在指导百姓种植水稻。他挽起裤脚,踏入齐膝深的泥水中,将水稻秧苗整齐地插入泥里。“大家注意,插秧的时候,秧苗要插得直,间距均匀,这样才能保证光照和养分充足。” 百姓们纷纷下田,在王强的带领下,水田中很快布满了嫩绿的秧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各地农官们不辞辛劳,奔波于田间地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楚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为楚国在新收复国土上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韩信身为大将军,在军事方面积极整顿边防。他亲自前往涿鹿等地,检查防线的修筑情况,对士兵们进行重新训练,提升他们应对不同战事的能力。“弟兄们,如今我们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守护楚国的疆土,还要为日后的战略行动做准备。大家务必刻苦训练,掌握新的战术技巧。” 韩信的话语激励着士兵们,每日的训练场上,喊杀声震天,士兵们的战斗力在不断提升。
陈平作为楚国的重要谋士,此时正忙着收集各国情报。他派出的锦衣卫暗探在燕国境内四处活动,密切关注着燕国的一举一动。很快,一份紧急情报被送到了陈平手中。燕国因鲜卑的劫掠陷入了极大的混乱。鲜卑骑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城市无终城附近的村镇几乎被洗劫一空,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震天。燕熙回到蓟城后,面对如此乱局,束手无策。国内大臣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与鲜卑求和,有的则坚持抵抗,但因兵力不足,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燕**队士气低落,面对鲜卑的侵扰,只能龟缩在城内,不敢出城迎战。
蒙天放在漠北大军处,认真梳理着士兵的退伍、阵亡以及现役情况。他将详细名单整理好后,迅速发回咸阳,同时按照计划安排物资调配。“将士们为楚国出生入死,我们必须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后续生活,确保每一位士兵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 蒙天放对身边的将领们说道。
楚国在第一年的计划实施中,各个角色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各项工作。而燕国的混乱,也让楚国更加坚定了按照五年计划稳步前行的决心,为未来的战略布局做好充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