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在印度玩红警 > 第66章 山巅的奇迹

我在印度玩红警 第66章 山巅的奇迹

作者:桃林吃烧鸡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7 00:57:27 来源:小说旗

1992年夏末,沙特阿拉伯的烈火终于熄灭,沙特王室的统治在哈里发的军队面前土崩瓦解。

短短数月,这片土地上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被彻底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哈里发“穆罕默德·穆扎法尔”带来的新秩序。

在他的要求下,国家迅速恢复了运转,贸易重新启动,物资生产逐步回暖。油田的工人重返岗位,港口的货轮再次鸣笛,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不再是混乱与硝烟,而是恢复了久违的生机。

对普通民众而言,变化最为直观。哈里发将王室掠夺的财富投入民生,每户家庭都领到了补贴,粮食价格大幅下降,甚至连肉类和香料这样的“奢侈品”也开始出现在普通人的餐桌上。

过去,他们日夜操劳只为填饱肚子,如今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竟有了“吃好”的烦恼。

一个利雅得的菜贩在市场边摆摊边感叹:“以前我卖菜是为了活命,现在是为了让大家吃得开心。哈里发真是真主的恩赐!”

这样的声音在沙特各地此起彼伏,民众对哈里发的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哈里发并未沉浸在这片欣欣向荣中。他的目光早已越过沙特的沙漠,投向更远大的目标。

这一日,他带着一群逊尼派与什叶派的信徒,踏上了伊拉克境内的卡尔巴拉山。这座山因什叶派先知侯赛因在此殉难而闻名,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圣地之一,也是逊尼派与什叶派分裂的象征。

哈里发希望通过这次朝圣之旅,进一步弥合两派千年来的裂痕,凝聚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力量。

卡尔巴拉山巅,烈日炙烤着崎岖的山路,哈里发依旧身披那件朴素的黑袍,手持木杖,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他的身后,是数百名信徒——逊尼派的教长身着白袍,什叶派的阿訇手持念珠,他们并肩而行,脸上带着虔诚与期待。

山风吹过,卷起尘土,却掩不住信徒们眼中的光芒。哈里发停下脚步,转身面对众人,紫色眼眸在阳光下闪着幽光。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真挚:“这里是侯赛因的殉难之地,也是我们信仰的见证。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分裂已太久,是时候放下前嫌,重归一体。真主的光辉,不应被仇恨遮蔽。”

他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渗透进每一个信徒的内心。下方,逊尼派与什叶派的信徒们对视片刻,随后有人率先伸出手,拥抱了对方的肩膀。

这一举动如涟漪般扩散,山巅上的人们纷纷放下戒备,互相拥抱在一起,有人泪流满面,有人低声祈祷。哈里发站在山顶,凝视着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而分裂的伤痕,此时也正在愈合。

然而,这温馨的一幕并未持续太久。远方的天际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打破了山巅的宁静。

信徒们疑惑地抬头望去,只见两架战斗机撕裂云层,引擎的咆哮声震耳欲聋。机翼上清晰可见以色列空军的标志,显然,这支占据圣城耶路撒冷的势力察觉到了哈里发的行动,决定以雷霆手段除掉这个威胁。

战斗机迅速逼近,机翼下的空对地导弹脱离挂架,拖着炽热的尾焰,直奔山顶的哈里发而来。导弹的威力足以炸平山巅,连同在场的数百名信徒一同化为灰烬。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片惊呼,有人惊恐地抱头蹲下,有人高喊“真主保佑!”试图逃跑却无处可躲。

导弹呼啸而来,死亡的阴影笼罩山巅。然而,哈里发却面色如常,站在原地未动分毫。他抬起头,紫色眼眸微微眯起,目光锁定那枚飞来的导弹。

就在众人以为末日将至的刹那,他轻轻挥了挥手,仿佛驱散一只飞虫。

奇迹发生了。那枚导弹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引,轨迹陡然偏转,擦着哈里发的头顶飞过,掠向山脚。

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山下的岩石被炸得粉碎,尘土冲天而起,留下一个巨大的弹坑。

山巅上的信徒们呆住了,惊恐的神情渐渐转为震撼与狂热,有人高呼:“真主的使者!”有人跪地叩首,泪水与尘土混杂在脸上。

天空中的两架战斗机似乎也未能幸免。就在导弹偏离的瞬间,它们的发动机突然冒出浓浓黑烟,机身歪歪扭扭地失去控制,如断线的风筝般坠向地面。

飞行员惊慌失措,连忙拉动弹射装置跳伞逃生,金色的降落伞在空中绽开。然而,当他们落地时,却发现自己落入了一片愤怒的人群之中。

信徒们早已从山上冲下,手持木棒与石块,将两名飞行员团团围住,有人高喊:“这是对哈里发的亵渎!”

愤怒的拳头与石块如雨点般落下,飞行员的求饶声很快被人群的怒吼淹没。

山巅上,哈里发收回目光,转身看向下方仍在拥抱的信徒们。他的声音再次响起,平静却带着无形的威严:“真主守护着我们,任何敌人都无法动摇信仰。逊尼派与什叶派是一家,从今日起,我们将共同面对一切挑战。”

信徒们齐声回应:“真主至大!”

“哈里发万岁!”

声音如雷,响彻卡尔巴拉山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幕很快通过随行的记者传遍世界。电视画面中,哈里发挥手偏转导弹,战斗机坠毁,信徒们团结一心的场景震撼了每一个观众。

沙特阿拉伯的民众走上街头,高举哈里发的画像,庆祝这一“神迹”。

伊朗的什叶派领袖发表声明:“卡尔巴拉山的奇迹证明,哈里发是真主的选民。”

埃及的逊尼派学者则称:“他的力量超越凡俗,是伊斯兰复兴的象征。”

与此同时,远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指挥部内,一片死寂。指挥官凝视着屏幕上的残骸,脸色铁青。他猛地拍桌,怒吼道:“这不可能!他是怎么做到的?”

情报官低声道:“长官,只有可能是导弹的制导系统和飞机的发动机,同时出现故障这种小概率事件被我们遇上了,毕竟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会有人有能够徒手偏转导弹的能力。”

指挥官沉默片刻,冷冷下令:“通知特拉维夫,准备全面戒备。这个哈里发,已经不只是沙特的威胁了。”

卡尔巴拉山事件宛如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点燃了穆民对以色列的滔天怒火。

即使是那些世俗派掌权的国家,也无法在汹涌的民意面前保持沉默。

土耳其总理在安卡拉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面色凝重地宣布:“以色列对卡尔巴拉山的袭击是对伊斯兰信仰的公然挑衅,我们将向联合国提交决议草案,谴责这一暴行,并要求对其采取经济制裁。”

当晚,土耳其驻联合国大使在纽约安理会会议上慷慨陈词,手持卡尔巴拉山爆炸现场的照片,愤怒地质问:“这难道不是对和平的践踏?”

与此同时,伊斯坦布尔的街头爆发大规模抗议,数万民众挥舞绿色旗帜,高喊“以色列下地狱!”

甚至连世俗派的支持者也加入其中,罕见地与宗教团体站在同一阵线。

埃及的反应同样激烈。尽管总统对哈里发的崛起心存戒备,但国内宗教团体与民众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采取行动。

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内,数千名学生与学者聚集,焚烧以色列国旗,高呼“哈里发是真主的使者!”

总统随后在总统府发表电视讲话,语气沉重:“以色列的鲁莽行为是对中东和平的威胁,我们在联合国谴责这一袭击,并呼吁国际社会正视其后果。”

次日,埃及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要求调查以色列的“战争罪行”。

与此同时,埃及军方悄然向西奈半岛增派两个装甲旅,数十辆t-62坦克与数百名士兵在以色列边境集结,摆出一副备战姿态。

约旦的反应更为直接。国王在安曼召见军方高层,下令向约以边境的扎尔卡地区增派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包括50辆m60坦克与2000名士兵。

约旦外交大臣随后在联合国发表声明:“以色列的袭击是对穆民尊严的侮辱,我们保留一切自卫权利。”

叙利亚则毫不掩饰敌意,总统阿萨德亲自签署命令,向戈兰高地增派三个旅,总计约150辆t-72坦克与5000名士兵,炮兵阵地也开始部署,炮口直指以色列控制区。

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在安理会上咆哮:“这是对伊斯兰世界的宣战,我们将以行动回应!”

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同样引人注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华盛顿的记者会上谨慎表态:“我们对卡尔巴拉山事件深感遗憾,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

然而,这份声明并未平息舆论,反而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许多穆民社区走上街头抗议,指责华盛顿“包庇以色列”。

俄罗斯的态度则强硬得多。外交部长在莫斯科公开表示:“以色列的挑衅是对伊斯兰世界的侮辱,也是对地区稳定的破坏,俄罗斯支持联合国采取措施。”

与此同时,俄军方开始在中亚边境加强巡逻,显然对哈里发影响力的扩散保持高度警惕。

欧洲国家的反应相对温和但也不乏批评。法国外交部长在巴黎表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令人不安,我们呼吁双方克制,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德国总理则通过发言人称:“这种单边行动无助于和平,德国支持联合国调查此事。”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谴责声浪此起彼伏,伊斯兰国家的代表轮番发言,提交了多份决议草案,要求对以色列实施制裁,尽管这些提案因美国的否决权而前景不明。

事件平息后,哈里发返回圣城麦加。他的身影出现在禁寺中央的高台上,身披那件朴素的黑袍,手持木杖,身后是数万名信徒组成的白色海洋。

夕阳西沉,金色的余晖洒在天房的黑布上,映衬着他高大的身影。

他举起双手,目光扫过人群,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以色列的铁翼试图摧毁我们的信仰,但真主庇护着我们。

我宣布,将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真正属于穆斯林的国家,以《古兰经》为法,以正义为基,守护每一个信徒的尊严。我号召所有伊斯兰国家加入我们,共同对抗外敌,重塑伊斯兰的荣光!”

他的宣言通过扩音器传遍广场,又经由沙特国家电视台的卫星信号传至全球。消息发布不到一小时,附近的伊斯兰国家纷纷做出回应。

伊朗的反应最为迅速,最高领袖在德黑兰的清真寺发表演讲:“哈里发是真主的选民,他的号召是伊斯兰复兴的号角。

伊朗将全力支持这一神圣事业,提供军事、经济与道义上的援助。”

当晚,伊朗革命卫队宣布向沙特派遣500名军事顾问,并承诺提供价值5亿美元的物资援助,包括粮食、药品与建筑材料,以支持新国家的建设。

巴基斯坦的反应略显分裂。宗教团体在卡拉奇与拉合尔举行集会,高举哈里发的画像,高喊“加入哈里发!”

但政府态度谨慎,总理仅表示:“我们尊重哈里发的理想,将密切关注其发展。”

约旦国王则通过外交渠道回应:“约旦愿与哈里发对话,探讨合作可能,但需确保地区稳定。”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同样保持审慎,称:“我们支持穆民的团结,但需更多时间评估。”

土耳其与埃及的世俗政权则选择沉默。安卡拉的官员私下透露:“哈里发的崛起令人担忧,我们不愿轻易卷入。”

开罗的军方高层则在闭门会议中警告:“若支持哈里发,埃及的世俗根基可能动摇。”

哈里发的宣言如同一颗种子,落在伊斯兰世界的土壤中,有的生根发芽,有的却遭遇坚冰。

麦加的禁寺内,信徒们跪地祈祷,声音响彻云霄:“真主至大!”

而远方的地平线上,中东的局势正因这一声号召而悄然转向未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