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在印度玩红警 > 第71章 高炮放平!

我在印度玩红警 第71章 高炮放平!

作者:桃林吃烧鸡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7 00:57:27 来源:小说旗

1992年12月下旬,新德里的命令如同一道惊雷,在深夜传至印度南部司令部。

班加罗尔的司令部大楼内,灯火通明,参谋们被紧急召集到作战室,桌上摊开了一张巨大的印度地图,马哈拉施特拉邦被红笔圈出一个醒目的区域。

南部司令部的指挥官,拉梅什·辛格中将,站在地图前,手持指挥棒,眉头紧锁。

他的副官将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命令递给他,语气急促:“中将,总理命令我们即刻调两个师北上,对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瓦德瓦家族实施平叛,摆出进攻姿态,但暂不交战。”

拉梅什接过命令,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文字,脸色阴沉。他抬起头,看向围在桌边的参谋们,低声道:“瓦德瓦家族?这帮地主什么时候有了造反的胆子?”

一名参谋小心翼翼地补充:“情报说他们控制了整个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已经军管,手里有大量来路不明的士兵和装甲载具,连海军陆战队都被他们拿下了。”

拉梅什冷哼一声,将指挥棒重重敲在地图上,“好一个库马尔·瓦德瓦,24岁的小子居然敢跟中央对着干。既然总理下了令,那就干吧。立刻集结部队,两个师,准备北上!”

然而,印度军队一贯的官僚作风却在这关键时刻暴露无遗。命令虽在当夜下达,但南部司令部的反应却慢得令人抓狂。

作战室内的参谋们开始忙碌,却更多是在纸面上推来推去,文件在各部门间传来传去,签字盖章的流程耗费了整整一天。

部队的集结命令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勉强传达到下级军官手中,而各部队的指挥官又以“装备检查”“人员调度”为由,一拖再拖。

直到第三天傍晚,两个师——第9机械化师与第22步兵师——才在班加罗尔郊外的军营内开始集结。士兵们懒散地从营房走出,军官们扯着嗓子喊口令,场面一片混乱。

第四天清晨,部队总算集结完毕,约3万名士兵与数百辆t-72坦克、bmp-2步兵战车列队待命。

然而,如何前往马哈拉施特拉邦却成了新的难题。作战室内,参谋们围着地图展开激烈争论。

一名年轻参谋拍桌而起,慷慨激昂道:“兵贵神速!我们应该直接空运过去,用伞兵空降到孟买外围,打瓦德瓦一个措手不及!”

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斗志,却全然忘了部队已经拖延了三天,所谓“神速”早已无从谈起。

一名老成持重的参谋冷笑反驳:“空运?你知道空降需要多少运输机吗?南部司令部的c-130连一个中队都凑不齐,况且孟买上空连个像样的机场都没有,伞兵下去不是找死吗?”

另一名参谋挠了挠头,提议道:“那就走公路吧,用卡车运输,又快又稳。”

话音刚落,旁边的人立刻泼冷水:“卡车?你去哪儿找几百辆载具?军用卡车早就老化报废,征用民用车又得花时间审批,路上还得防着暴民抢劫,靠谱吗?”

年轻参谋不甘示弱,争辩道:“那你们说怎么办?总不能让士兵走过去吧!”

作战室内的争吵愈演愈烈,声音此起彼伏,拉梅什坐在主位上,手扶额头,脸色黑得像锅底。

他终于忍无可忍,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够了!吵了半天有个屁用!用火车,直达马哈拉施特拉邦边境,最简单的方式,赶紧执行!”

参谋们面面相觑,终于偃旗息鼓。火车运输虽然原始,却是最现实的选择。印度庞大的铁路网虽老旧,但勉强能用。

于是,接下来的半天时间,参谋们又忙着协调铁路部门,调配车厢,安排路线。傍晚时分,命令终于下达,部队开始向班加罗尔火车站集结。

第五天清晨,火车站的站台上挤满了士兵与装备。数十节货车车厢被临时征用,t-72坦克与bmp-2步兵战车被吊装上平板车,履带在铁板上摩擦出刺耳的声响。

士兵们则被军官驱赶着挤进客车车厢,人挤着人,像沙丁鱼罐头一般塞满。车厢内空气污浊不堪,汗臭与烟草味混杂在一起,士兵们挤在狭窄的座椅上,有人抱怨连连,有人干脆靠着车壁昏睡过去。

军官们站在车厢连接处,手持名单挨个点名,场面混乱不堪。一名士兵忍不住嘀咕:“这哪是去打仗,简直是去受罪!”

旁边的同伴苦笑道:“习惯就好,印度军队就这样。”

火车在第五天上午9点准时开拔,拉梅什站在站台上,凝视逐渐远去的车队,心中却没有半点底气。

从班加罗尔到马哈拉施特拉邦边境,直达火车理论上需要26小时,但印度的铁路系统出了名的不可靠。

果不其然,火车刚开出不到5小时,就因铁轨宽窄不同被迫在卡纳塔克邦的一处中转站停下。印度铁路分为宽轨、米轨与窄轨,南部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轨距不一致,部队不得不下车,将坦克与装备卸下,再搬上一列新火车。

这一过程耗费了整整8小时,士兵们在烈日下搬运物资,骂声一片,军官们则忙着与铁路官员争吵,场面乱成一锅粥。

换车后,火车继续北上,却又在半路因信号故障停了两次,每次短则半小时,长则两小时。

士兵们在闷热的车厢内度过一天一夜,食物和水开始短缺,有人甚至因为中暑倒下。

第六天深夜,火车再度因轨距问题在马哈拉施特拉邦边界附近的中转站停靠,又一次换车。这次的混乱更甚,坦克在装卸时不慎压塌了一节货车车厢,导致数小时的延误。

直到第七天凌晨3点,这支疲惫不堪的部队才终于抵达马哈拉施特拉邦边境的胡布立火车站。

火车缓缓停靠,车门打开,士兵们跌跌撞撞地走下站台,满身尘土,眼神呆滞。坦克与步兵战车被卸下,排列在站台旁的空地上,履带与炮管上沾满了泥泞与灰尘。

拉梅什中将亲自随军抵达,他站在站台上,凝视远处的地平线,耳边是士兵们的喘息声与装备碰撞的叮当声。

七天的跋涉让这支部队早已筋疲力尽,士气低落得几乎跌至谷底。他转头看向副官,低声道:“这就是我们的精锐?还没开打就这副模样,怎么跟瓦德瓦斗?”

副官苦笑,低声道:“中将,我们的军队就这样,能到这儿已经算快的了。”

拉梅什没有回应,只是眯起眼睛,眺望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方向。

远处,晨雾尚未散去,拉梅什恍惚间好像看到雾中缓缓的矗立起一片高耸的轮廓。

“那是什么?”

中将从参谋手中取来望远镜,透过望远镜希望能够看得清楚一些。

但是浓重的雾气终究是让他放弃了这一行动,而心中的不安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天色刚蒙蒙亮,胡布立火车站的站台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晨雾,空气中弥漫着湿土、汗臭和淡淡的柴油味。

拉梅什中将站在一辆t-72坦克旁,军靴踩在龟裂的混凝土地面上,发出低沉而沉重的“啪嗒”声。

他的军服袖口已被汗水浸湿,目光冷峻地扫过部队。第9机械化师与第22步兵师的士兵散乱地分布在站台四周,有的倚靠着锈迹斑斑的货车车厢喘息,有的瘫坐在堆满弹药箱的空地上,军帽歪斜,满脸倦容,眼神呆滞。

他原本计划趁清晨雾气未散,迅速组织部队向马哈拉施特拉邦边境推进,以迅猛的突袭撕开瓦德瓦家族的防线,震慑这股叛乱势力。

然而,当他扯开嗓门喊出“全军准备进攻”的命令时,站台上却没有响起预想中的整齐脚步声或武器碰撞的金属声,反而传来一片低沉而杂乱的抱怨。

侦察连的一名年轻士兵,满脸胡茬,靠在一节货车车厢旁,头盔被随意丢在一堆破旧背包上,声音沙哑地抗议:“中将,我们七天没吃过一顿热饭了,肚子空得像个破口袋,饿得前胸贴后背,连枪都端不稳,怎么打仗?”

他身旁的一名步兵连长,约莫四十岁,摘下军帽擦去额上的汗珠,附和道:“水壶第四天就干了,昨天渴得我差点舔车厢地板上的露水。兄弟们饿得头晕眼花,走路都打晃,哪有力气冲锋?”

不远处,几名装甲兵围着一堆早已熄灭的篝火,手里攥着干硬的饼干屑,边嚼边低声咒骂:“这哪是打仗,简直是送命!七天挤在火车里,连个囫囵觉都没睡过。”

另一名士兵吐出一口唾沫,嘀咕道:“火车颠得我肠子都快吐出来了,还打什么?”

抱怨声如潮水般在站台上蔓延,士气低迷得像一潭死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疲惫与绝望的气息。

拉梅什眉头紧锁,额角青筋微微跳动,转身看向身边的参谋长,怒声道:“后勤是怎么搞的?部队连饭都吃不上,你们干什么吃的?”

参谋长,一名瘦削的上校,军服上满是灰尘,满脸无奈地摊手道:“中将,火车上带的干粮第三天就吃光了,水壶在第四次换车时没地方补给,兄弟们只能干咽唾沫。后勤车队还堵在卡纳塔克邦的山路上,路况太差,至少明天中午才能赶到。”

一名少校补充道:“车厢里又挤又热,通风跟没有一样,中暑的、晕车的比比皆是,好些人下车时腿都软了,连路都走不稳。”

拉梅什气得脸色铁青,猛地一拳砸在身旁的t-72坦克装甲上,金属的撞击声在雾气中回荡,震得几个靠得近的士兵缩了缩脖子。

他咬牙切齿地低吼:“一群废物!不吃饭就不能打仗吗?瓦德瓦就在前面等着,你们是想让我空着手回去跟总理交代?”

可当他环顾四周,看到士兵们疲惫而倔强的眼神——有人低头沉默,有人干脆背过身去假装整理装备——他明白,强行下令只会让这支本就涣散的部队彻底崩溃。

无奈之下,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怒火,挥手道:“去附近征粮,做饭!动作快点,别磨蹭!吃饱了再给我打!”

军官们不敢怠慢,立刻组织行动。军官们带着士兵分成三组奔向胡布立附近的村庄。

军靴敲击地面,发出急促的“啪啪”声,枪托砸在农舍木门上,沉闷的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村民。

一名老农颤巍巍地打开门,手里捧着一袋大米,满脸皱纹挤成一团,低声道:“军爷,这是我们一家半个月的口粮,求你们留点吧。”

带队的少尉冷冷回道:“国家有难,拿出来!不交就自己看着办!”

老农不敢再言,哆嗦着又搬出一小篮扁豆和几根干柴,眼中满是不舍。另一组士兵闯进村头的粮仓,翻出几袋土豆和一捆干瘪的玉米棒,灰尘扑面而来,呛得人直咳嗽。

村民们站在远处,低声咒骂却不敢上前阻拦。一名妇女抱着孩子躲在墙角,小声嘀咕:“这帮当兵的,比土匪还狠。”

不到一小时,部队征回了大量的大米,扁豆和干柴,勉强够3万名士兵填饱肚子。

站台旁,士兵们在空地上架起临时锅灶,用征来的干柴点火,火焰噼啪作响,浓烟夹杂着泥土味升腾而起。

炊事兵忙着淘米煮饭,几名士兵蹲在水桶旁,用浑浊的井水清洗大米,手指冻得发红。大铁锅里白花花的米粒翻滚,散发出淡淡的米香。

另一口锅里熬着扁豆汤,水面上漂着一层薄薄的油花,香气虽淡却足以勾起士兵们的食欲。

军官们扯着嗓子催促:“快点,别磨蹭,吃完就干活!”

士兵们围坐在锅边,手里拿着缺了口的搪瓷碗,有人直接用手抓着滚烫的米饭往嘴里塞,烫得龇牙咧嘴却顾不上抱怨,有人舀起浑浊的扁豆汤大口吞咽,汤汁顺着下巴滴在满是污渍的军服上。

吃到一半,一名士兵从背包里掏出一小包皱巴巴的辣椒粉,抖着手撒进碗里,低声道:“没滋没味,总得加点料,不然咽不下去。”

旁边的同伴苦笑道:“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还挑什么?昨天我连树皮都想上去啃两下。”

站台上弥漫着饭香与汗臭,士兵们狼吞虎咽,吃得满嘴油光,有人吃完一碗又挤到锅边抢第二碗,士气稍稍恢复了些。

然而,等到部队吃饱喝足,太阳已缓缓西沉,橙红色的余晖洒满站台,拉出长长的影子,天边的云层被染成一片血红。

拉梅什站在坦克旁,眯眼看了看逐渐暗下的天色,心中一阵焦躁。他猛地转头,对身边的参谋长吼道:“吃饱了就别偷懒,立刻准备进攻!天黑前必须推进到边境,把瓦德瓦的防线给我撞开!”

参谋长连忙吹响哨子,军官们扯着嗓子喊道:“起来!收拾装备,准备出发!”

士兵们不情愿地站起身,抖了抖满是灰尘的军服,有的揉着吃撑的肚子,低声嘀咕:“刚吃完就打仗,胃里翻江倒海。”

他们慢吞吞地拿起步枪,枪托在地面上拖出刺耳的摩擦声,队列散乱得像一群赶集的农民。

第9机械化师的装甲兵爬上t-72坦克和bmp-2步兵战车,引擎轰鸣声打破了站台的寂静,履带碾过站台边缘的碎石,扬起一片呛人的尘土。

第22步兵师的士兵列队跟进,步枪斜挎在肩上,军靴踩在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啪嗒”声。拉梅什站在指挥车旁,高声下令:“侦察连先行,摸清敌情。先头部队随后跟进,步坦协同,试探敌方火力。”

侦察连由30名精锐士兵组成,配备卡宾枪、望远镜和几枚手榴弹,连长低声对部下说:“匍匐前进,借助灌木掩护,别暴露,摸清敌人的部署和火力点。”

侦察兵点头,分散开来,沿着小路和田埂向前摸去,身影很快融入薄雾中。

半个小时后,侦察连长带队返回,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报告:“中将,前方一公里处有道围墙,高十多米,像城墙一样,表面是金属的,厚得像是能挡炮弹。

墙下有碉堡,至少看到20个,射击孔朝外,火力未知,但间隔很密,估计有交叉火力网。”

拉梅什眯眼沉思,拿起望远镜扫了扫前方,低声道:“围墙?情报里没提这玩意儿。”

他转头对参谋长说:“派先头部队试探,第9师一个坦克连,配一个步兵营,步坦协同,侦察敌情。”

参谋长点头,通过无线电下令:“坦克连A组,10辆t-72,步兵营b组,800人,准备出发。”

先头部队在夕阳下出发,坦克连长站在领头的t-72炮塔上,头戴耳麦,低声指挥:“保持队形,间隔30米,炮口朝前。”

10辆t-72轰鸣着驶出,履带碾过泥泞小路,扬起滚滚尘土,炮塔微微转动,搜索潜在目标。步兵营的800名士兵跟在两侧,分为4个连,每连200人,端着步枪警惕前行,队列虽不整齐,但勉强保持间距。

营长走在队伍中央,手持对讲机,低声对身旁的中尉说:“保持散兵线,别扎堆,随时准备找掩体。”

士兵们军靴踩在湿软的泥土上,步枪握在手中,枪口微微下垂,汗水顺着额头滑进眼睛,刺得生疼。

坦克车内的炮手通过瞄准镜扫视前方,装甲车内的士兵紧握武器,呼吸急促,汗水浸湿了军服。

部队推进约一公里,前方的围墙逐渐显露全貌——一道高耸厚重的金属壁垒横亘在荒野中,高约15米,表面覆着灰蓝色的金属涂层,在夕阳下反射出冷冽的光芒。

墙体厚实,顶部镶有尖刺状防御结构,宛如一座现代化的中世纪城墙。围墙下,20多个机枪碉堡整齐排列,每个碉堡约三米高,呈半圆形,射击孔黑洞洞地对准前方,间隔约20米,形成密不透风的火力网。

碉堡之间隐约可见士兵移动的身影,金属碰撞的轻响随风传来。

拉梅什乘坐指挥车跟进,停在500米外,站在车顶用望远镜观察,低声喃喃:“这哪是叛军能建的?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

参谋长站在身旁,同样满脸疑惑,低声道:“情报里完全没提这东西,太诡异了。可能是瓦德瓦的新工事。”

先头部队停下脚步,坦克连长通过无线电请示:“中将,目标在视线内,是否开火试探?”

拉梅什沉吟片刻,低声道:“一辆坦克向前,试探火力,其他人待命,步兵散开掩护。”

连长回应:“收到!”

领头的t-72轰鸣着驶出,履带碾过地面,炮口对准围墙,步兵在后方散开,寻找土堆和灌木作为掩体。

碉堡内,美国大兵身着蓝色制服,头戴钢盔,手持m60机枪,肩膀稳稳抵着枪托,透过射击孔冷冷注视。

碉堡内部狭窄闷热,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汗水的味道,弹链整齐堆放在脚边,子弹头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寒光。

一名大兵低声道:“来了,就一辆坦克,后面还有步兵。”

身旁的同伴冷笑:“让他们尝尝厉害。”

t-72靠近至300米时,一名大兵深吸一口气,手指猛地扣动扳机。火光骤然从射孔喷出,沉重的机枪声撕裂黄昏的寂静,“哒哒哒”的枪声如雷鸣般炸响,7.62毫米子弹如暴雨般扫向坦克。

子弹虽无法击穿t-72的正面装甲,却在履带与炮塔连接处溅起火花,迫使坦克减速停下,炮手在车内咒骂:“这火力太猛了!”

与此同时,左右两侧的碉堡同时开火,交叉火力覆盖前方空地。子弹呼啸着掠过,击中散开的步兵,十几人猝不及防被打倒,鲜血喷溅在泥土中,染红一片。

有人胸口中弹,当场倒地;有人腿部被击穿,捂着伤口惨叫着爬向后方。步兵营长急喊:“卧倒!找掩体!”

士兵们慌忙趴下,子弹在头顶嗖嗖飞过,打得土堆尘土飞扬。坦克连长通过无线电大吼:“后撤!步兵掩护!”

t-72倒车后退,炮手匆忙调整炮口,瞄准围墙开了一炮。125毫米炮弹呼啸而出,击中围墙底部,爆炸掀起一阵尘土和碎屑,却只在金属表面留下一个浅浅的凹痕,墙体纹丝不动。

围墙之上,一台苏军防空炮调整射击角度,炮管被放平,炮塔转动,一名动员兵将弹药猛地推入。

一发穿甲弹呼啸而出,化作一条橙黄色的光带,正中上前支援的一辆bmp-2步兵战车。爆炸的火光冲天而起,巨大的冲击波掀翻了周围的士兵,碎片四散飞溅,车内的7名士兵连逃出来的机会都没有,瞬间被烈焰吞噬。

爆炸声震耳欲聋,浓烟滚滚,步兵们惊恐地望着燃烧的残骸,有人丢下步枪转身就跑。

先头部队仓皇撤回,步兵拖着伤员后退,坦克倒车掩护,履带碾过地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拉梅什站在指挥车顶,脸色苍白地看着这一幕,手中的望远镜缓缓滑落,“啪”地摔在地上,镜片碎成两半。

他低声喃喃:“这哪是什么叛军啊?我难道是和美国在作战?”

夕阳完全沉没,夜幕降临,枪声渐渐稀疏,围墙巍然不动,碉堡内的火力冷酷而精准,印度军的试探以惨败告终。

拉梅什凝视前方,耳边回荡着士兵的惨叫与爆炸的余音,心中不安愈发浓重,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