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在印度玩红警 > 第106章 红旗依旧

我在印度玩红警 第106章 红旗依旧

作者:桃林吃烧鸡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7 00:57:27 来源:小说旗

1993年7月18日清晨,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沐浴在季风雨季的湿热薄雾中。

晨光透过低垂的云层,洒在湿漉漉的跑道上,反射出微弱的银光。空气中弥漫着泥土、青草和航空燃油的混合气味,棕榈树的宽大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滴落晶莹的露珠。

机场塔台上,印度国旗与俄罗斯三色旗迎风飘扬,旗帜边缘因潮湿而略显沉重。

跑道尽头,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的专机——一架涂着白色与蓝色条纹的伊尔-62m——在引擎的低鸣中缓缓滑行,最终停稳在指定位置,机身在晨雾中宛如一头沉睡的巨兽。

地勤人员训练有素,动作迅捷而精准。两辆黄色地勤车拖着铝合金舷梯,稳稳停靠在机舱门前,轮胎在湿滑的地面上留下浅浅的痕迹。

一条猩红色地毯从舷梯底部铺展开来,厚实的地毯边缘绣着金色花纹,一直延伸到航站楼的贵宾入口,足有两百米长。

地毯两侧摆放着整齐的热带花卉,朱槿与鸡蛋花的红黄花瓣在雾气中格外鲜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印度新政府的工作人员身着笔挺的白色制服,胸前别着国徽徽章,手持对讲机,低声协调安保与礼宾细节。

远处,媒体记者被铁栏杆和武装警察隔在警戒线外,数十架相机与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停机坪,闪光灯在雾气中闪烁,试图捕捉这一历史性访问的每一个细节。

机场周围的安保严密得如同铁桶。狙击手隐蔽在塔台与航站楼的制高点,狙击镜的十字准星扫过每一个可疑角落。

新印度人民军的装甲车停在机场外围,迷彩涂装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天空隐约传来直升机的旋翼声,两架“雌鹿”直升机在低空盘旋,确保没有任何未经授权的飞行物接近。

机舱门在液压装置的轻响中缓缓打开,总统叶利钦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这位俄罗斯总统身着深灰色阿玛尼西装,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露出几缕花白的胸毛。

他的脸色因长途飞行而略显疲惫,眼袋下垂,但眼中仍带着外交场合惯有的自信与从容。

他抬起右手,准备向迎接的人群挥手,嘴角挤出一抹标志性的笑容,露出几颗牙齿。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舷梯下方的景象时,笑容瞬间凝固,像是被一盆冰水从头浇下,整个人僵在舱门口,右手的动作悬在半空,像是被冻结的雕塑。

红地毯两侧,数百名身着薄款夏季常服的士兵列成两道整齐的方阵,站姿笔直如标枪,双手紧贴裤缝,纹丝不动。

这些士兵身材高大,平均身高超过一米八五,肤色白皙,斯拉夫人的高鼻梁与深邃眼窝清晰可辨。

他们头戴宽大的苏军式大檐帽,帽檐压得很低,阴影遮住半张脸,只露出冷峻的眼神。军服虽是夏季款,却熨烫得一丝不苟,肩章上闪着铜质徽章的光泽,胸前别着战斗勋章,金属在晨光中反射出刺眼的光点。

更为刺眼的是方阵后方的旗帜——数十面红底金色镰刀锤子的苏军军旗,高高飘扬,旗杆顶端的金色矛头在雾气中闪着寒光。

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遮蔽了半个天空,鲜红的底色如血般刺眼,金色的镰刀锤子图案在叶利钦眼中宛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他的胸口。

他的喉咙干涩得像吞了砂砾,双腿不自觉地一软,险些失态。

他下意识地扶住舷梯的冰冷扶手,脑海中闪过一个荒诞的念头:转身逃回飞机,立即飞回莫斯科。

但理智如铁链般将他拉回现实。作为俄罗斯总统,他无法在如此重要的外交场合失态。

他的目光扫过地毯尽头,那里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军人,身着深绿色苏军式制服,肩章上镶着金色将星,胸前挂满勋章,正是维拉迪摩将军。

维拉迪摩的脸上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叶利钦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强迫自己挤出一抹笑容,硬着头皮迈下舷梯,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维拉迪摩将军快步迎上,步伐沉稳如山,皮靴踩在地毯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宽阔的肩膀撑满制服。

他伸出右手,声音洪亮而带着一丝戏谑:“欢迎您,总统阁下!”

叶利钦勉强回应,伸出自己的右手,两人的手掌用力握在一起。维拉迪摩的手掌宽大而粗糙,布满老茧,握力之大让叶利钦感到骨头都在吱吱作响,仿佛对方恨不得将他的手捏碎。

叶利钦的嘴角再次抽搐,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强忍着剧痛,脸上却不敢流露分毫,只能挤出一抹僵硬的笑容。

就在两人握手的瞬间,站在方阵中央的库可夫上校猛地抽出腰间的哥萨克弯刀,刀刃在晨光中划出一道刺眼的寒光,宛如流星划过。

他高举弯刀,声如洪钟:“军乐队,准备!”

话音未落,方阵中间的军乐队迅速动作,三十名乐手举起乐器——铜号、长笛、单簧管、大鼓与定音鼓,整齐划一。

库可夫刀锋一挥,军乐队开始奏响《国际歌》。

激昂的旋律如惊雷炸响,席卷整个停机坪: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歌声雄浑而震撼,歌词在叶利钦耳中刺耳得像刀锋,每一个音符都在无情地嘲讽他的政治生涯。

站在方阵最前排的雷泽诺夫上校、鲍里斯和莫拉莱斯三人,笔直如标枪,军帽下的目光如鹰隼般锁定握手中的两人。

雷泽诺夫的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冷笑,眼中闪着狡黠的光芒;鲍里斯的眼神冰冷如西伯利亚的寒霜,透着毫不掩饰的敌意;莫拉莱斯的目光则带着轻蔑与挑衅,嘴角微微撇起,像是在审视一个失败者。

三双眼睛如六把利刃,刺得叶利钦背脊发寒,汗水顺着他的后颈滑入衬衫领口。他强迫自己保持微笑,但右手的颤抖却怎么也掩饰不住,指关节因用力抓紧而泛白。

握手终于松开,叶利钦的手指僵硬得几乎失去知觉。他低头瞥了一眼掌心,皮肤已被捏得通红,甚至隐隐有淤青的痕迹,掌心火辣辣地疼。

维拉迪摩却像没事人一样,脸上挤出几分礼节性的笑容,语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欢迎来到印度,总统阁下。您的到来,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话音刚落,红地毯两侧的动员兵齐声大吼:“乌!拉!”

震耳欲聋的喊声如雷霆炸响,震得地面的尘土微微扬起,地毯上的花瓣被气流掀落。

叶利钦的身体不自觉一颤,像是被这声势吓到,脚步一个踉跄,险些摔倒。他连忙扶住维拉迪摩的胳膊,挤出笑容,低声道:“谢谢……谢谢将军的盛情款待。”

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慌乱。

维拉迪摩伸出右手,虚引着叶利钦:“请,总统阁下。”

两人并肩踏上红地毯,缓缓向前走去。地毯柔软而厚实,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却无法缓解叶利钦心中的不安。

地毯两侧的精英动员兵随着他们的步伐缓缓转头,始终保持视线锁定在两人身上。

那些士兵的目光冷峻而复杂,混合着嘲讽、不屑、厌恶,以及一丝淡淡的杀意。

他们的站姿挺拔如松,军服上别着闪亮的勋章——胸膛微微起伏,显示出久经沙场的精锐气质。

叶利钦的脚步略显僵硬,每迈出一步,都能感受到两侧士兵的目光如针扎在背上。

他的心跳加速,衬衫已被汗水浸透,黏在背上,带来一阵冰冷的触感。他太熟悉这种眼神了——那是恨不得将他绞死、然后挂在路灯上的眼神。

1991年,苏联解体的画面如潮水般涌入脑海:红场上愤怒的人群,克里姆林宫降下的红旗,街头焚烧的镰刀锤子旗帜,莫斯科街头抗议者的嘶吼……

他曾以为,那些仇恨的目光已被时间冲淡,但此刻,在新德里的红地毯上,那些目光再度复活,更加炽烈,更加刺骨。他的喉咙像被无形的手掐住,呼吸都变得困难。

维拉迪摩将军走在他身旁,步伐沉稳如钟摆,皮靴踩在地毯上发出沉闷的“嗒嗒”声。

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礼节性的微笑,但眼中却闪过一丝怪异的笑意,仿佛在欣赏叶利钦的窘态。

他低声道:“总统阁下,这些士兵是拥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共产国际主义战士,他们作战十分勇猛,忠诚于理想,勇猛无畏。希望他们的风采能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叶利钦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干笑道:“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目光扫过两侧的苏军军旗,心中一阵刺痛。这些旗帜,这些士兵,分明是在提醒他——苏联的幽灵并未消散,反而在这片遥远的南亚土地上复活,以一种更危险的姿态重现。

他甚至怀疑,这些士兵是否真的效忠于印度新政府,还是另有不可告人的主子。

红地毯的尽头,库马尔·瓦德瓦的代表团已在航站楼前等候。库马尔本人因“紧急事务”未能亲临,但他的副手,一位印度官员,迎上前来。

这位官员身着白色传统长袍,头裹淡蓝色头巾,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双手合十行礼:“叶利钦总统,欢迎莅临印度!瓦德瓦主席期待与您共商两国合作大计!”

他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印度口音,却字正腔圆,显示出良好的教育背景。

叶利钦点头回应,脸上挤出外交场合的笑容,双手合十回礼:“感谢瓦德瓦主席的盛情邀请,我期待与他的会晤。”

他的声音略显沙哑,眼中却闪过一丝警惕。他知道,这场访问绝不简单。维拉迪摩的“欢迎仪式”,那些苏军士兵的眼神,以及那刺耳的《国际歌》,无一不在向他传递一个信号:印度新政府,或者说瓦德瓦背后的力量,正在以一种挑衅的方式,向俄罗斯,甚至向整个世界,展示他们的力量。

红地毯的尽头,贵宾车队的黑色劳斯莱斯轿车已在待命,车身擦得锃亮,反射着晨光。

叶利钦在维拉迪摩的陪同下登上主车,车门关上的瞬间,他终于长出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略微松懈。

他靠在柔软的真皮座椅上,闭上眼睛,试图平复狂跳的心脏。然而,当车队缓缓驶离机场,穿过新德里街头时,他透过车窗,看到路边一闪而过的印度**标语:“团结即力量,理想永不灭。”

标语旁,是一面巨大的镰刀锤子旗,在烈日下迎风招展,红色的旗面如血般刺眼。

叶利钦的眼神黯淡下来,手指无意识地攥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