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乾坤重塑始皇再造华夏版图 > 第104章 船政兴海(海洋开拓)

番禺港的潮水刚退到第五道麻石台阶,李岩的皮靴就碾碎了滩涂上的寄居蟹壳。咸腥的海风卷着木屑味扑面而来,百余名百越船匠正围着新落成的楼船打转,船头昂起的鱼首图腾上,尚未干透的朱漆顺着鳞片纹路往下淌,像鲜血渗入海洋的皮肤。

“陛下,这‘水密隔舱’把船舱分成十二格,万一触礁,船腹灌了水咋办?”老船匠阿龙的青铜顶针敲着船舷,百越语里混着明显的秦腔尾音——他曾是瓯雒王的御舟师,如今却对着横七竖八的松木隔板直皱眉。

李岩没有答话,抬手示意亲兵抬来半人高的木盆。七块隔板将木盆分成八格,他舀起整瓢海水倒进第一格,围观的船匠们发出惊呼,却见木盆稳稳浮在水面,其他格子滴水未进。“就像你们用藤条编隔水舱,”李岩敲了敲浸透桐油的麻布隔板,“只不过我们用松木加糯米灰浆,比藤条更耐咸水侵蚀。”

阿龙的顶针划过隔板接缝,突然发现每个隔舱角落都刻着极小的百越鱼纹,与秦地的玄鸟纹首尾相接。他的眼神软下来,想起三个月前李岩带着《越人航海图》来找他,图上不仅标着百越人熟知的暗礁群,还多了用阿拉伯数字标记的“潮汐时刻”和“季风方位”。

“试试横帆?”娅青的声音从桅杆顶传来,她正抱着主帆的绳索,腰间皮袋里装着司南罗盘,铜针在刻有二十八宿的圆盘上轻轻颤动。李岩点头,船匠们拉动绞盘,帆布“哗啦”展开,不同于百越传统的三角帆,这面横帆足有十丈宽,边缘绣着秦越双纹的海浪图腾。

“风向东南偏南,角度三十度!”娅青的呼喊混着鸥鸣,横帆突然绷直,像一张拉满的巨弓。楼船猛地前倾,船底的破浪板切开三尺高的浪头,舱内的百越水手们抓紧雕着齿轮纹的扶手,却惊讶地发现,即便船身倾斜,舱内积水也未漫过隔板。

“比我们的独木舟快三倍!”年轻的渔猎手阿虎扒着船舷,看着被甩在身后的礁石群,腰间的鱼叉在阳光下闪着秦地熟铁的寒光。他不知道,李岩在龙骨内侧刻下了现代船舶的“肋骨结构图”,每道横梁的间距都经过反复测算,就像当年在咸阳兵工厂改良弩机般精准。

突然,西北天际涌起铅灰色云墙,浪头瞬间涨到丈余高。阿龙脸色大变,按照百越老规矩,这种“海鬼脸色”该立刻收帆抛锚。但李岩却抬手阻止:“升起三角辅助帆,调整横帆角度,船头对准浪谷!”他亲自握住船舵,舵柄上的司南针正疯狂旋转,却始终指着刻有“南”字的百越羽纹方向。

楼船如离弦之箭扎进浪涛,甲板几乎垂直海面,阿虎抱着桅杆闭眼等死,却听见“轰”的一声闷响,海水从两侧的排水孔喷出,像两条银色水龙。当船身重新扬起时,舱内的百越水手们发现,除了第一隔舱渗进少许海水,其余舱室竟干燥如初。

“这就是‘抗浪十二格’。”李岩抹了把脸上的咸水,指向船底的青铜铭牌,上面用秦隶和百越文刻着“岭南号”,“以后你们驾着它出海,哪怕断了三根桅杆,只要隔舱不毁,就能漂回港口。”

风暴退去时,夕阳给船身镀上金边。娅青摸着罗盘上的经纬度线,那些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的刻度让她想起学室里的算术课:“陛下,这些‘经度纬度’真能算出我们在大海的位置?”

“就像你们用星辰判断方向,”李岩展开袖中羊皮卷,上面画着南海诸岛的轮廓,珊瑚礁用红色三角标出,暗河入海口刻着秦越双纹的警示符,“不过这次,我们把星星的位置记在了纸上。”他忽然指向更远处,那里有片隐约的淡蓝色阴影,“看见‘日出先照之地’了吗?等季风转向,我们就派‘岭南号’去播撒稻种,不带一兵一卒。”

回到港口时,波斯商队的领队阿巴斯正在码头上踱步,盯着楼船上的横帆装置两眼放光。他的三桅帆船在红海遇过风暴,至今船底还漏着渗水,此刻却看见秦人船只的隔舱结构,竟能在九死一生的海浪中稳如泰山。

“我用三箱琉璃换您的造船图。”阿巴斯的鹰钩鼻几乎贴上李岩的工爵印,“或者,我们可以合作——您的船去波斯,我的船来岭南,货舱里装满彼此的珍宝。”

李岩轻笑,从袖中取出半卷《海国图志》,上面用炭笔绘着蒸汽船的雏形,齿轮与风帆共存:“贸易可以,但有个条件——”他指向正在搭建的“船政司”,飞檐下挂着秦越双语的“丈量海天”匾额,“您的水手必须到我们的航海学堂学习,学会看星象,更要学会看‘海图上的星辰’。”

暮色中,番禺港的灯塔亮起,那是用百越火塘改造的青铜灯楼,火焰在水透镜的折射下,能照出十里海路。李岩看着“岭南号”的剪影在波光中摇曳,忽然想起初到岭南时,百越人划着独木舟在近海捕鱼,看见秦船便以为是海怪。如今不过数月,他们已能操控庞楼船,用司南与星图对话,把海洋变成了文明的通途。

“陛下,船底的‘经纬线’刻好了。”阿龙捧着刻刀走来,刀刃上还沾着新漆,“您说的‘北纬二十度’,我们用百越的海马纹标记,‘东经一百一十度’,用秦地的玄鸟纹——这样,不管走到哪里,都知道家的方向。”

李岩点头,指尖划过冰冷的船底,那些用现代经纬度标注的刻痕,终将成为后世航海者的北斗。他忽然望向娅青,她正把百越的航海歌谣刻在船舷,秦隶的注脚像藤蔓般缠绕着古老的歌词,两种文明的声音,终将在海浪的节拍中达成共振。

夜深了,船坞的锤打声仍未停息,新的楼船正在龙骨上崛起。李岩站在岸边,听着潮汐与匠作声交织的韵律,忽然明白,所谓海洋开拓,从来不是征服波涛,而是让不同文明的智慧在船头相遇,让每个水手都知道,当他们扬起双纹共织的船帆时,背后是整个华夏大陆的心跳。

当第一颗启明星升上桅杆,“岭南号”的甲板上,百越水手与秦地舵工正围着篝火分享椰酒。阿虎用鱼叉在沙地上画着新学的航海图,旁边波斯商人的学徒指着司南惊叹,而娅青正在教他们唱新编的《渡海曲》:“齿轮转,风帆张,秦越同舟赴沧茫;星为引,海为疆,此心安处是吾乡……”

李岩知道,属于岭南的海洋时代,正随着这艘刻满双纹的楼船,正式启航。而他留在船底的那个秘密——用朱砂笔写在经纬度旁的“中华海权自此始”,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后人从海底的沉船里打捞,成为一个文明向海洋迈出第一步的永恒印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