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小强逆袭记 > 第4章 曲江池畔中秋会,才子星辰相映辉

月华如练,银辉洒落,当夜幕缓缓降临,中秋的月儿便悄悄爬上了天际,将她的柔和与明亮洒向了人间。在这满月当空、桂花飘香的美好时节,曲江池畔的灯火似乎比往常更加璀璨夺目,宛如天上的繁星降世,与池中的水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卷。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们纷纷齐聚于此,他们的衣袂飘飘,笑语盈盈,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共同为这轮明月献上最美的诗篇。

曲江池畔,这片波光粼粼的水域,不仅仅是大周朝京城的一处名胜,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文人墨客们争相咏叹的佳地。曲江池诗会,作为一场历史悠久的文化盛事,其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数百年前的大周朝初期。

据传,当时的大周朝皇帝为了庆祝中秋佳节,特地在曲江池畔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邀请了天下文人墨客前来参与。这场诗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参与者众多,成为了当时京城的一大盛事。自此以后,每逢中秋佳节,曲江池畔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诗会,成为了大周朝的一项传统习俗。

数百年来,曲江池诗会一直延续着这一传统。每年的中秋之夜,文人墨客们都会齐聚于此,以月为主题,挥毫泼墨,一展才华。他们在这里吟诗作画,抒发情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曲江池诗会也因此成为了大周朝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曲江池中秋诗会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文化盛事,更是一场承载着数百年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见证了大周朝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心中的圣地。而今年的曲江池中秋诗会,注定将成为一场难忘的文化盛宴,更是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奖金丰厚,更邀请了当朝礼部尚书程敏华亲自主持,以及三位名震天下的大儒前来助阵。他们分别是陆昭大学士、孟浩然诗人和王之涣文学家。

陆昭: 作为白鹿书院的山长,陆昭不仅是当朝的大学士,更是文坛的泰斗。他年近七旬,白发飘飘,但精神矍铄,宛如青松挺立。在白鹿书院,他培养了无数文人墨客,桃李满天下。陆昭的诗词深邃而富有哲理,常常引人深思。他的学问渊博,对经史子集有独到的见解,被誉为“当世儒宗”。

孟浩然: 作为国子监的博士,孟浩然不仅辅助国子监祭酒处理学术事务,还亲自教授学生,他的文学造诣极高。中年时期的他,风度翩翩,身材高挑,一袭白衫更显文人风骨。孟浩然擅长山水诗,他的诗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深受文人喜爱。在国子监,他不仅是学生们心中的楷模,更是文坛的璀璨明星。

王之涣: 他是大周朝着名的文学家,以豪放着称,其诗文气势磅礴,笔法独特。王之涣的文学作品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在文学领域,王之涣的成就无人能及,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

这三位大儒,每一位都在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曲江池中秋诗会增添了庄重与权威,更将为来参加诗会的才子佳人们带来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本届诗会的筹备工作也异常繁重。筹备人员们早早地开始了布置工作,他们挂起五彩的灯笼,点亮了夜空;摆放精致的茶具和点心,为才子们提供最佳的创作环境。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诗会,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随着夜幕的降临,曲江池畔的灯火渐渐亮起。文人墨客们纷纷踏月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同窗好友,彼此间早已熟悉,但每一次的相聚都充满了新的期待与惊喜。

王翰林,被誉为京城第一才子,他的到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他洛阳王家嫡长孙,家世显赫,才情横溢。他身姿挺拔,宛如青松立于山巅;面容俊逸,眉眼间流转着智慧的光芒。一袭青衣衬得他气质如兰,举止间透露出儒雅之风。

有诗云:

翰林才貌两俱全,

王家嫡孙貌若仙。

眉目清秀胜女子,

身姿挺拔赛儿男。

气质如兰人共仰,

儒雅风流天下传。

京城才子谁不羡,

洛阳王家嫡长孙。

但王翰林素以其横溢的才华而自负。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过,最终落在了大才子赵子龙和李云飞的身上。

“子龙、云飞,别来无恙?”王翰林走上前去,拱手作揖,语气中透露着深厚的友情。

赵子龙和李云飞见状,连忙还礼,赵子龙笑道:“翰林兄,风采依旧,真是让人佩服。”

李云飞则谦逊地说:“我们不过是些微末之才,怎敢与翰林兄相提并论。”

王翰林摆了摆手,笑道:“你们二位亦是才情出众,今晚的魁首之争,定要一较高下。”

他们三人围坐在一张案几旁,开始品茗赏月,谈论起诗词来。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今晚中秋诗会的期待,但同时也夹杂着些许紧张。毕竟,这里聚集了天下最顶尖的才子,每一首诗都可能成为竞争的焦点。

王翰林心中暗自发誓,他要在今晚的诗会上大放异彩,一举夺得魁首。他深知自己的才华与实力,但他也知道,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负自己的期望。

赵子龙和李云飞也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能够在今晚的诗会上有所斩获。他们虽然对王翰林的实力心知肚明,但他们也相信自己有着不俗的才华和运气。

众多才子佳人的到来仿佛为这片水域注入了新的灵魂。他们漫步在池畔的小径上,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和布置,感受着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们知道,今晚将是他们展现才华、抒发情感的最佳舞台。

诗会筹备人员早已忙碌起来,他们挂起五彩的灯笼,点缀在树梢与廊桥之间,犹如繁星点点。池边的石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和点心,一切都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文人雅士。

在池畔的一处开阔地,摆放着一张张案几,上面铺着洁白的宣纸和文房四宝。这些案几是为才子们准备的,让他们在此挥毫泼墨,一展才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茶香,让人心旷神怡。

程敏华,今晚的诗会主持人,身着一袭青色长衫,气宇轩昂。他早早地来到了曲江池畔,与筹备人员一同检查着各项准备工作。他的眼中满是对诗会的期待和对文化的热爱。

随后,三位大儒也陆续到来。陆昭大学士白发苍苍,孟浩然诗人风度翩翩,王之涣文学家神采飞扬。他们一同走过池畔的小径,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和布置,对今晚的诗会赞不绝口。

程敏华迎上前去,拱手作揖道:“三位大儒光临寒舍,实乃诗会之幸,程某倍感荣幸。”

陆昭大学士微笑着回应道:“程尚书客气了,我等亦是对这曲江池的诗会神往已久,今日得以来此,实乃幸事。”

孟浩然诗人则挥了挥手中的折扇,说道:“曲江池畔,月色如水,正是吟诗作画的好地方。今晚定要一展所长,不负此良辰美景。”

王之涣文学家则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正是如此,我等定当竭尽所能,为这诗会添上一抹亮色。”

他们一边交谈着,一边走向贵宾席。沿途的才子们纷纷向他们行礼致意,他们则点头微笑,以示回应。这种互动和寒暄,不仅展现了文人之间的友好与尊重,更为整个诗会增添了几分温馨和亲切的氛围。

在贵宾席上坐下后,三位大儒开始品茗赏月。他们时而低声交流着对诗词的见解和心得,时而抬头欣赏那轮明亮的圆月,仿佛在寻找着灵感的源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