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小强逆袭记 > 第7章 安邦治国凌云志,阿房宫赋传千古

随着第二轮的结束,会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而热烈。才子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更为严峻的挑战。观众们也屏息凝神,期待着第三轮比赛的开始。

程敏华尚书再次站起身来,他的声音威严而洪亮:“第三轮比赛的题目为‘安邦治国’。希望各位才子能以此为主题,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治国策略。这不仅是对你们才华的考验,更是对你们担当与智慧的挑战。请尽情施展你们的才华吧!”

随着程尚书的话语落下,会场上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各大才子们纷纷收起轻松之心,开始认真思考起来。他们知道,这一轮比赛将决定最终的胜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一展才华,赢得魁首的荣誉。

李天逸眉头紧锁,苦思冥想。他深知“安邦治国”这个主题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思索片刻,提笔写道:“国以民为本,安邦先富民。政通人和顺,四海皆升平。”写完后,他轻轻放下笔,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赵子轩则显得更为内敛,他的诗句中透露出一种稳健而深远的治国策略:“邦国如金瓯,民生赖安谋。德政化天下,盛世万年秋。”他的诗句虽然简洁,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王翰林则展现出一种王者之气,他的诗句中强调文武双全的重要性:“龙旗舞长空,凤阙镇万邦。文武双全策,安国定边疆。”他的诗句充满力量,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新的王者在崛起。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比赛即将结束时,张小强却再次站了出来。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念出自己的诗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张小强念完最后一句,全场瞬间陷入了寂静。观众们被这篇赋文所震撼,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秦朝。这个时空的轨迹,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分歧,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走向背道而驰。然而,在这分歧点之前,历史的脉络仍与我们记忆中的相符,秦国的霸气统一六国、阿房宫的巍峨壮丽,这些史诗般的篇章依旧在这个时空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现今的朝代,虽名为不同,却在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与历史上辉煌的唐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皇帝李民坐在观众席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张小强。他感叹道:“这位张公子的诗句真是震撼人心!他不仅有着出众的才华,更有着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刻洞察。这样的才子,真是难得一见!”他的心中充满了震撼与赞赏。他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才子竟能如此深刻地剖析秦朝的兴衰,将安邦治国的理念融入其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在崛起,这对他未来的治国之路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启示。

李秀林也被张小强的《阿房宫赋》所打动。他深知这篇赋文的分量与价值,更清楚张小强的才华与智慧。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他相信这位年轻的才子将成为大周朝的瑰宝,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委们更是对张小强的《阿房宫赋》赞不绝口。程敏华尚书激动地说道:“张小强的《阿房宫赋》真乃千古绝唱!他以秦朝的兴衰为鉴,深刻剖析了安邦治国的重要性。这篇赋文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年轻才子的担当与智慧。”

其他评委也纷纷附和道:“张小强的才华与智慧确实令人敬佩!”“这篇《阿房宫赋》不仅符合主题,更有深度与内涵。”“该诗作必将传颂千古!”

在众人的赞誉声中,程敏华尚书高声宣布:“经过三轮激烈的角逐,本次中秋诗会的魁首已经产生!那就是——张小强!”

随着程敏华尚书的高声宣布,全场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观众们纷纷起立,为张小强的才华和胜利喝彩。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程尚书缓缓走下主席台,手中捧着象征荣誉和奖励的托盘,上面放着两串沉甸甸的铜钱——整整2贯钱。

程尚书走到张小强面前,脸上洋溢着赞赏和欣慰的笑容。他郑重地将托盘递到张小强手中,说道:“张小强,汝以卓越之才情,荣膺本次诗会桂冠,实乃可喜可贺。朝廷特赐汝奖励二贯钱,以资鼓励。”

张小强恭敬地接过托盘,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感激。他向程尚书深深一躬,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多谢尚书大人和各位评委的厚爱与认可!小生定当倍加珍惜此次荣誉,继续努力,不负大人厚望。”

评委们也纷纷走上前来,对张小强表示祝贺和勉励。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位年轻才子的赞赏和期待,希望他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贯钱在这时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按照当时的货币制度,1贯钱等于1000文钱,所以2贯钱就是2000文钱。而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一斗米大约需要十几文钱,一匹绢则需要几百文钱。这两贯钱,沉甸甸地落入张小强的手中,仿佛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他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的基石。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或许只是一笔能够暂时改善生活的资金,但对于张小强来说,这却是他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桶金,意义非凡。

这笔钱财足以让张小强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过上富足的生活,无需为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忧愁。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作为他未来规划的启动资金,助他一臂之力。张小强心中早已有了盘算,他打算利用这笔资金,结合自己的科学知识,开展一番事业。

在这个时代,张小强所拥有的超两千多年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深知,只要运用得当,这些知识将为他带来无法估量的好处。而这两贯钱,便是他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第一步。

有了这笔资金的支持,张小强对未来的规划更加充满信心。他打算先从小本生意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和财富。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能够在这个时代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两贯钱不仅是他生活的保障,更是他实现梦想的起点。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比赛即将结束时,又有一个惊喜出现了。程尚书走到台前,宣布道:“诸位同仁,今晚的诗会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奇才。他的才华与智慧让我们为之惊叹。为了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与赞赏,我们决定增加一个特别的环节——由张小强公子为我们即兴赋诗一首,以庆祝这个美好的中秋佳节。”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为之兴奋。他们纷纷鼓掌欢呼,期待着张小强能够再次创造奇迹。而张小强也毫不畏惧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站在台上,环视着四周熟悉与陌生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与激情。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构思自己的诗句。他的笔下如有神助,一字一句都仿佛从心底涌出。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情,让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当张小强最后一句诗落下,整个会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每个人都被那深情的诗句所打动,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中的故乡与亲人。

程尚书与另外三名大儒也纷纷站起身来,向张小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知道,自己今晚见证了一个真正的才子的诞生,一个有着卓越才华与深厚情感的人。

而此刻的张小强,却只是静静地站在台上,微笑着接受着众人的掌声与喝彩。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喜悦,感激这个美好的时代与平台,让他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喜悦于自己能够在这个中秋佳节,用诗词传递出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诗会结束后,张小强与李民一起离开了曲江池。他们走在月光下的小道上,谈论着诗词与人生。张小强告诉李民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希望能够为国家与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李民听后大为赞赏,并鼓励张小强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两人相视而笑,仿佛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他们知道这个中秋佳节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而张小强的名字也将在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