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 > 第2章 赢政:从邯郸质子到千古一帝的权力传奇

一、少年浮沉:在危机中铸就铁血性格(前259年—前247年)

1. 质子之子:生于战火与阴谋交织的时代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即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其父嬴子楚(后改名嬴异人)是秦国安国君(后来的秦孝文王)的庶子,因不受宠爱,被送往赵国作质子。时值秦赵长平之战(前260年)后,两国关系剑拔弩张,子楚在邯郸的处境岌岌可危。嬴政的母亲赵姬本为卫国商人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为投资政治,将她献给子楚,故后世野史常传嬴政“生父存疑”,但正史《史记》仍以子楚为法定父亲。

幼年的嬴政在邯郸度过了九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赵国贵族对秦国质子的敌视,市井百姓对“秦虏”的轻蔑,以及随时可能因秦赵战事被处决的恐惧,塑造了他敏感多疑、冷酷果决的性格。前257年,秦昭襄王派兵围攻邯郸,赵孝成王欲杀子楚泄愤,吕不韦以重金贿赂守城官吏,才使子楚逃回秦国,而嬴政与母亲赵姬则被滞留邯郸,直到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位,子楚被立为太子,母子才得以返回秦国。

2. 继位危机:13岁登基背后的权力博弈

前247年,秦庄襄王(子楚)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朝政由吕不韦(相邦)和太后赵姬掌控。吕不韦以“仲父”身份摄政,继续推行“远交近攻”战略,而赵姬与嫪毐(吕不韦为摆脱太后纠缠进献的假宦官)私通,甚至生下两个私生子,形成后宫势力集团。少年嬴政在权臣与母后的夹缝中隐忍蛰伏,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前238年,嬴政年满22岁,赴雍城举行冠礼,正式亲政。嫪毐趁机率党羽谋反,企图拥立自己的私生子为王。嬴政早有防备,命昌平君、昌文君率军平叛,将嫪毐车裂,夷三族,赵姬被软禁,吕不韦则被罢相流放蜀地,途中饮鸩自尽。

这场政变成为嬴政掌权的转折点,他从此对权臣和后宫干政深恶痛绝,确立了“事皆决于上”的独裁原则。此时的秦国,经六代君主(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的积累,已拥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实力,占据关中、巴蜀、河东等富庶之地,为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十年横扫**:铁血铸就统一帝国(前230年—前221年)

1. 战略布局:“远交近攻”与分化瓦解

嬴政亲政后,重用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文臣武将,制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灭国策略:对距离最远的齐楚采取“远交”,以麻痹对手;对韩魏赵燕则“近攻”,逐个击破。尉缭提出“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间谍战,秦国每年花费万金收买六国权臣,如赵国宠臣郭开,先后诬陷李牧、廉颇等名将,使赵国自毁长城。

2. 灭国战争:从新郑到临淄的铁血征途

? 灭韩(前230年):韩国是六国中最弱的一环,地处中原腹地,早被秦国蚕食至仅剩新郑一隅。嬴政派内史腾率军南下,不费吹灰之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设颍川郡。

? 灭赵(前229年—前228年):赵国经胡服骑射后军力强盛,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嬴政派王翦攻赵,遭遇李牧的顽强抵抗。秦军用反间计使赵王迁杀李牧,王翦趁机大破赵军,攻陷邯郸,赵王迁投降,赵公子嘉逃至代地称代王,苟延残喘。

? 灭魏(前225年):魏军据守大梁(今开封),依托黄河水网固守。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城,三个月后城墙崩塌,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设东郡。

? 灭楚(前224年—前223年):楚国地大物博,项燕率军拼死抵抗。嬴政起初轻信李信“20万大军可灭楚”的狂言,遭项燕反击惨败。他亲赴频阳请老将王翦出山,授予60万大军。王翦采取“坚壁清野”战术,与楚军对峙一年,待其疲惫后全线出击,斩杀项燕,攻破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 灭燕(前226年—前222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前227年)失败后,嬴政震怒,派王翦攻燕,破蓟都(今北京),燕王喜逃至辽东,杀太子丹求和。前222年,王贲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 灭齐(前221年):齐国长期奉行“绥靖政策”,对五国灭亡作壁上观。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直扑齐都临淄,齐王建在相国后胜(早已被秦国收买)的劝说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持续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终结,嬴政建立起东至大海、西抵陇西、南达岭南、北至河套的统一帝国,定国号为“秦”,定都咸阳。

三、制度革命:构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框架

1. 开创帝制:从“王”到“皇帝”的合法性重构

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取“皇帝”为称号,自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他废除谥号制度(“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玺称“玺”,任何人不得僭越。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李斯)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九卿分管司法、财政、礼仪等事务,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 废分封,行郡县:终结贵族政治

针对周代分封制导致的分裂隐患,嬴政采纳李斯建议,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8郡),郡下设县,郡县官员由中央直接派遣,不得世袭。此举彻底废除了延续千年的贵族分封制,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监控地方,他推行“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将六国贵族迁离故土,置于皇帝眼皮底下,同时派遣御史定期巡视郡县,史称“监御史制度”。

3. 标准化改革:打造帝国的文化经济共同体

? 统一文字:废除六国异体字,以秦国小篆为标准文字,后又推广更简便的隶书,使政令通达无阻,文化得以融合。

? 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度量器具,“车同轨”(规定车轴间距六尺),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类似现代国道),全长万余里,极大便利了军事调动和商业流通。

? 统一货币:废除六国布币、刀币、蚁鼻钱,发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铜钱,奠定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

? 土地与户籍:推行“使黔首自实田”,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编户齐民”,将百姓纳入国家控制体系。

4. 军事与边防:构筑帝国安全屏障

为抵御北方匈奴,嬴政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河套,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连接秦、赵、燕旧长城,修成西起临洮、东迄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南方,他派屠睢、赵佗率50万大军征伐百越,因山路崎岖、补给困难,耗时五年才征服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并开凿灵渠连接湘江与漓江,打通长江与珠江水系,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航道。

四、争议与暴政:功过交织的统治阴影

1. 思想控制:焚书与坑儒的双重打击

为消除六国文化认同,巩固集权统治,嬴政采纳李斯“焚书”建议(前213年):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余《诗》《书》及诸子百家着作全部焚毁,禁止私人讲学,欲以“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次年,方士卢生、侯生等因求仙失败,私下议论皇帝“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嬴政大怒,下令追查咸阳儒生,将460余人活埋于咸阳,史称“坑儒”(实际多为方士,后世演变为对儒生的迫害)。

焚书坑儒虽短期内强化了思想统一,却严重破坏了先秦文化典籍,埋下了“暴政”的历史标签。明代思想家李贽评价:“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2. 苛法与重役:民力的透支与反抗的萌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以严刑峻法立国,嬴政时期变本加厉:据出土秦简记载,百姓“失期当斩”(误了服役期限即处死刑),《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尽管现代考证秦律实际为“失期罚款”,但秦末严刑确已激化矛盾)。此外,他征发民力修建阿房宫、骊山陵、长城、驰道,导致“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全国人口约2000万,服役者竟达300万,占青壮劳力的三分之一。

3. 继承危机:沙丘之变与帝国崩塌

前210年,嬴政第五次东巡,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病重去世。临终前遗诏长子扶苏继位,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少子胡亥为帝(秦二世),逼死扶苏和蒙恬。胡亥昏庸残暴,赵高专权乱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引发全国响应,六国旧贵族趁机复辟,秦朝仅存15年便轰然倒塌。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超越时代的影响力:塑造中国的政治基因

1. 制度遗产:两千年帝制的模板

嬴政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被汉朝继承并完善,形成“汉承秦制”的历史规律。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大国,避免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直至明清,“皇帝—郡县—官僚”的治理模式始终是中国政治的核心框架。法国汉学家格鲁塞在《中国的文明》中称:“秦始皇是中国的拿破仑,他用武力和制度统一了中国,其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2. 文化整合:多元一体的文明根基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打破了六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分裂状态,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即使在魏晋南北朝、宋辽金等分裂时期,各政权仍以“恢复中华正统”为目标,这种“大一统”观念成为中国文明延续的重要精神纽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秦始皇的功绩在于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大文明整合为一个整体,这在古代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3. 全球视野:与世界帝国的平行对话

嬴政时代,世界上并存着三大帝国:西方的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西亚的塞琉古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东亚的秦帝国。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与罗马共和国的贵族共和制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依赖官僚体系,后者依赖公民兵制。尽管两者并无直接交流,但在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上堪称双峰并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中国的皇帝是法律的唯一源泉,一切臣民在他面前都是平等的(即同样卑微),这种**制度创造了惊人的秩序与效率。”

六、国际评价:从“暴君”到“制度开创者”的再认识

1. 西方汉学界的分歧

早期西方学者多受《史记》影响,将嬴政视为“东方**主义”的代表。如伏尔泰在《风俗论》中称:“秦始皇使中国成为一个大家庭,但用的是铁拳,他的统治是恐怖的。”但20世纪后,随着秦简的出土和研究深入,评价逐渐多元。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秦朝的标准化改革,如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对科技和商业发展的促进,堪比罗马帝国的道路建设。”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秦始皇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个高效的行政体系,使庞大的中国能够在单一政府下运转,这是古代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

2. 东亚文化圈的“始皇帝”崇拜

在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嬴政被视为“雄主”的典范。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中国从秦代的“上古”进入中古,但始终以秦制为底色。越南后黎朝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称:“秦始皇虽暴,然秦法严密,可为后世法。”

七、结语:在争议中定格的历史坐标

嬴政的一生,是铁与血的征服史,也是制度与文明的创造史。他终结了“百家争鸣”的多元时代,却开创了“书同文”的整合进程;他以严刑峻法维系统治,却为后世王朝提供了集权模板;他的帝国如流星般短暂,却在历史天幕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轨迹。从邯郸质子到千古一帝,他的崛起充满偶然与必然,他的功过引发了两千年的争论。正如明代思想家张居正所言:“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嬴政的真正遗产,在于他将“统一”从理想变为现实,将“帝国”从概念变为制度。尽管秦朝二世而亡,但“百代皆行秦政法”,他所构建的政治文明,至今仍在中华文明的基因中流淌。在世界历史的坐标系上,他是与汉谟拉比、亚历山大、奥古斯都并列的制度开创者,是东方**主义与高效治理的双重象征。当我们回望兵马俑的森严军阵、长城的蜿蜒雄姿,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帝王的野心,更是一个民族对统一与秩序的永恒追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