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 > 第88章 法国的复兴者:查理七世的逆袭之路与君主集权

在英法百年战争的血色迷雾中,查理七世(charles VII of France,1403—1461)宛如一位穿越阴霾的引路人,从被放逐的“布尔日国王”蜕变为“胜利者查理”。这位瓦卢瓦王朝的第十位君主,在圣女贞德的传奇助力下逆转战局,以军事改革重塑法国武力,更通过政治集权奠定近代民族国家基础。从奥尔良城墙的箭雨到兰斯大教堂的加冕礼,从敕令骑兵的铁蹄到三级会议的博弈,他的统治不仅终结了法国的分裂危机,更在欧洲封建主义向绝对君主制过渡的关键节点,书写了一部“弱者逆袭”的史诗。

一、流亡岁月:在背叛与分裂中艰难求生

王室悲剧与童年阴影

查理七世生于巴黎王宫,父亲查理六世因精神病无法理政,母亲伊莎贝拉王后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勾结。1415年阿金库尔战役惨败后,法国被迫签订《特鲁瓦条约》(1420年),剥夺查理的继承权,由亨利五世与伊莎贝拉之子继承法国王位,史称“双王并立”局面。14岁的查理被迫流亡至法国南部的布尔日,建立流亡政府,其控制区域仅占法国领土的1\/3,且多为贫瘠的中部山区。

南北对峙的困局

北方的英格兰-勃艮第联盟控制巴黎、诺曼底、阿基坦等富庶地区,拥有先进的长弓兵与舰队;南方的查理七世则依赖阿马尼亚克贵族支持,却面临财政崩溃(年税收不足10万图尔锂)、军队涣散(主力为临时征召的民兵)的困境。据《查理七世传》记载,1422年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同年去世后,查理虽在布尔日自立为帝,却因未在兰斯加冕而缺乏合法性,连法国教会都拒绝承认其地位。

二、贞德奇迹:神启少女与国王的命运交织

奥尔良解围:扭转战局的神圣号角

1428年,英格兰军队围困奥尔良,这座“卢瓦尔河的钥匙”若陷落,南方将再无天险可守。1429年,一位名为贞德(Joan of Arc)的农村少女求见查理,宣称受上帝启示前来拯救法国。查理虽怀疑其动机,仍决定派她前往奥尔良——这一孤注一掷的决定成为战争转折点。贞德身着白甲率军突破英军封锁,以“神授使命”鼓舞士气,最终迫使英军撤退,此役被称为“奥尔良奇迹”,查理的威望空前提升。

兰斯加冕:合法性的神圣重构

1429年7月17日,查理七世在贞德护卫下进入兰斯大教堂,举行中断25年的加冕礼。当大主教将圣油涂在其肩头时,全场高呼“法国国王万岁”,此举彻底瓦解了英格兰“合法统治”的舆论基础。贞德在典礼上手持军旗站立一旁,成为“王权神授”的**证明。此后,法军乘胜收复香槟、皮卡第,1431年贞德被勃艮第俘获后,查理因畏惧与英格兰决裂,未全力营救,成为其统治的最大争议点。

三、军事改革:从民兵到常备军的质变

敕令骑兵:欧洲首支近代化军队

1439年,查理七世颁布《奥尔良法令》,建立法国第一支常备军“敕令骑兵”(pagnies d'ordonnance)。该军制规定:

? 职业化:每支骑兵队由1名贵族队长统领,下辖6名重骑兵(骑马武士)、2名弓箭手、1名侍从,装备统一的板甲与长矛;

? 薪俸制:士兵领取固定薪俸(每月10-20图尔锂),冬季集中训练,夏季出征;

? 纪律化:禁止掠夺平民,违者严惩,据记载,1444年一名士兵因抢劫被当众绞死,极大改善军队形象。

至1450年,敕令骑兵达6000人,成为法军核心战力,其战术融合了英格兰长弓与勃艮第重骑兵的优点。

炮兵革命:技术碾压的开始

查理七世重用炮兵专家让·德·特鲁瓦,组建欧洲首支专业炮兵部队。1449年围攻鲁昂时,法军动用300门青铜炮(最大口径达300毫米),两周内轰塌城墙,英格兰守军被迫投降。此役显示炮兵对中世纪城堡的毁灭性打击,路易十一后来评价:“父王的炮兵比千军万马更能震慑敌人。”

四、政治集权:从封建割据到主权国家

三级会议的权力博弈

1439年,查理七世召开三级会议,提出“统一征税权”主张:

? 税收改革:打破贵族免税特权,对所有土地征收“人头税”(taille)与“盐税”(Gabelle),年税收跃升至40万图尔锂,为战争提供资金;

? 代表制妥协:允许第三等级代表参与财政辩论,却剥夺其立法权,形成“国王征税-三级会议抗议”的模式,奠定法国绝对君主制基础。

尽管会议一度拒绝拨款,查理仍通过分化贵族(如册封忠诚者为公爵)、收买城市代表等手段达成目标,展现高超政治手腕。

教会权力的世俗化改造

1438年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宣布法国教会“只服从教皇的精神权威”,剥夺教皇任命法国主教的权力,将教会财产税的1\/3划归国王。这一举措得到法国教士阶层支持(因长期不满教皇向法国摊派重税),却激怒罗马教廷,教皇尤金四世称查理为“教会的背叛者”,但法国教会从此成为王权的附庸。

五、战略收官: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

诺曼底收复战:两栖作战的典范

1449年,查理七世以“收复祖宗基业”为名进攻诺曼底。法军采用“海陆协同”战术:炮兵从陆路轰击卡昂,舰队从海路封锁瑟堡,切断英军补给。1450年福尔米尼战役中,法军以敕令骑兵迂回包抄,配合弓箭手齐射,歼灭英军主力,诺曼底全境光复。此役标志着英格兰在法国的陆上霸权终结。

卡斯蒂永会战:长弓兵的谢幕演出

1453年7月17日,法军与英格兰-加斯科涅联军在卡斯蒂永决战。查理七世的炮兵部队提前构筑炮垒,当英军长弓兵推进至射程内时,200门火炮齐射造成惨重伤亡。随后敕令骑兵发起冲锋,英军统帅塔尔博特战死,加斯科涅残余势力投降。此役结束了百年战争(1337—1453),法国收回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查理七世成为首个完全控制法国本土的瓦卢瓦君主。

六、国际影响:欧洲君主制的转型样本

对英格兰的文明冲击

查理七世的胜利使英格兰丧失在欧洲大陆的主导权,被迫转向海洋扩张,间接推动了都铎王朝的海上霸权。英国史学家科林·卢卡斯在《百年战争》中指出:“法国的复兴迫使英格兰重新定义自己的国家身份,从‘跨海帝国’转向‘不列颠岛国’。”

对欧洲军事的示范效应

敕令骑兵与炮兵的成功,引发欧洲各国效仿:

? 勃艮第公国:大胆查理组建“黑军”,模仿法军编制;

? 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引入法国炮兵技术,在收复失地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尝试建立常备军,虽未成功,却开启军事改革思潮。

对民族国家的理论启发

法国思想家让·热尔松在《论教会改革》中,将查理七世的统治视为“民族国家的雏形”,其“王权高于封建特权”的实践,为布丹的“主权理论”提供了现实案例。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虽未直接提及查理,却多次以法国为例,阐述“君主应掌控军队与财政”的核心观点。

七、历史评价:务实君主的多面镜像

同时代人的矛盾认知

? 崇拜者:诗人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查理七世颂》中称其为“法国的再生之父”;

? 批判者:英格兰编年史家托马斯·波利多里指责其“靠女巫崛起,靠背叛掌权”;

? 务实派: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评价:“他不是最勇敢的战士,却是最精明的棋手。”

现代史学的多维解构

? 民族主义叙事:19世纪法国史学家米什莱在《法国史》中塑造其“救国英雄”形象,称“没有查理七世,就没有现代法国”;

? 修正主义批判:英国学者安妮·柯蒂斯在《百年战争的真相》中指出,其对贞德的利用与抛弃,暴露了君主制的冷酷本质;

? 军事史视角:美国学者约翰·吉林厄姆在《欧洲骑士制度》中强调,敕令骑兵的出现“标志着骑士时代的终结,近代军队的诞生”。

文化记忆的复杂书写

查理七世在法国文化中呈现双重形象:

? 正面符号: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提及“胜利者查理”,将其与贞德并列为法国精神象征;

? 负面隐喻: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中通过角色对话,暗讽其“精于权术却缺乏勇气”。

这种矛盾性恰反映了君主制的本质——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道德需让位于政治现实。

八、遗产的延续与升华

1461年7月22日,查理七世在巴黎王宫病逝,享年58岁,葬于圣但尼大教堂。其遗产在三个维度持续发酵:

? 政治遗产:敕令骑兵制度延续至路易十四,三级会议逐渐沦为橡皮图章,为波旁王朝的绝对君主制奠定基础;

? 军事遗产:炮兵成为法**队的核心兵种,直至拿破仑时代仍领先欧洲;

? 民族认同:其统治期间,“法兰西民族”意识加速形成,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巴黎超越伦敦、布鲁日成为西欧文化中心。

今日,兰斯大教堂的查理七世纪念浮雕依然醒目,其右手持剑象征武力,左手握橄榄枝象征和平。每年圣女贞德纪念日,法国各地会举办“查理与贞德”主题游行,重现1429年的加冕场景。查理七世用一生诠释了“逆袭”的本质——并非依赖奇迹,而是在绝境中凝聚共识、锐意革新。他或许不是光芒万丈的英雄,却是最懂“顺势而为”的务实主义者,其统治证明: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国家的复兴从来不是单一个体的神话,而是制度创新与民心向背的共振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