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从战场上的英雄到四合院的街溜子 > 第30章 第一次建设根据地

李博在给龚子真发完电报后,将山海关交于游击队代管后,就带着部队向盘城进发了。一路打到大小凌河,这才停下了脚步。

这时龚子真也跟了上来,打下了半个辽省,李博也是累了。而热河省那里,李龙和陈飞两个大队也是来了信,不是报捷,而是求援。

好在辽西与热河已经接壤,李博直接就带上一个大队去支援了,就连他老家肖家铺子,他都没去看看。

他们两个大队不得不求援了,热河省那里,除了承德一带还好,其他的地方全是草原,人烟非常稀少。

原因就是小鬼子对他们实施了坚壁清野,他们就是有给养,可是面临的也是前路渺渺。

他们想与小鬼子决战,可小鬼子根本就不给他们机会。这不就只得向李博求援了么?

李博本来就是非常烦躁,建根据地他实在是不拿手,而他的政委龚子真这块业务也是不熟。可以这样说,整个自由支队就没有一个搞内政的行家。

而这时,李龙和陈飞又来求援,李博能不着急么。

到了热河以后,李博也没有让李龙和陈飞分兵,反而让他们直接封锁热河全境。李博可就不相信了,小鬼子还能长翅膀飞了不成。

李博的这一连番的举动,直接给我打破了小鬼子部队布置,不得已之下,小鬼子也是求援了。

而这时的关东军正在全力防御北方的苏联军队,因为根据情报显示,苏联正在向苏中边境增兵,随时都有打过来的趋势。

关东军根本就无暇他顾,甚至还想将热河的部队撤回到黑省。

于是在外无救兵内无良草的情况下,热河的小鬼子就与自由支队来了一场决战。

不说兵力的悬殊,就说战士的勇猛和军事素养吧,现在的自由支队那都比小鬼子高了不止一筹。

这场战役的结果那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了,自由支队大获全胜,彻底解放了热河省全境。

而在这里,李博与李龙和陈飞进行了一场谈话,他需要他们镇守住热河全境。

同时对他们的两个大队进行了改编,统一称之为,自由支队第一军和自由支队第二军,并且鉴于他们两个没有内政管理经验,李博还将庞洪彪与他们一起留了下来。

庞洪彪出任热河省主席,同时任热河军分区司令兼政委。

不要看庞洪彪又是司令又是政委的,那是地方政府的编制,与李龙和陈飞互不统制。要不是庞洪彪是自由支队的副政委,否则他根本就管不到李龙和陈飞。

在平定了热河之后,李博并没有回到辽西,他却是带队直插松花江流域。

那里人烟稠密,经济虽说一般,可是那里却有小鬼子统治东北的法理依据,伪满洲国的首都。

李博想要把这个法理,从根上就把它给铲除掉。一个被推翻了的旧时代皇帝,在东北这里还在作威作福,为一己私利,帮助小鬼子侵略华国。凭什么!

李博的想法是挺美好的,不过现实还是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待他打到那个小皇帝首都的时候,乌泱泱的足有万名遗老遗少,拦在了他的军队前面。

他眼看着那个小皇帝在伪军的保护下逃离,这可把他气疯了。

而他又无法对着这些手无寸铁的遗老遗少动手,这可把他憋屈坏了。

既然那个小皇帝跑了,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李博进城一阵搜索,还是收获颇丰的。

于是在留下人看守本盘后,李博就挥师南下了。同时与龚子真进行了约定,南北夹击,吉林与辽宁就尽归自由支队囊中了。

现在加上热河省,自由支队一共占据了塞外四省里的三省了。这时李博可真是没有办法了,八路军总部也是没有人能够主政一方。

无奈之下,李博就向圣地的长老们求援了。而这时的长老们也是才知道,李博打下来了东北四省里的三个省。

对于李博的这个要求,长老们当然全力支持了,于是圣地就开始了源源不断的向李博进行人才方面的支援。

就在这个时候,李博也是没有闲着,龚子真也是一天天的起五更爬半夜的工作,实在是能用的人太少,不得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这个局面可真是难为他们两个人了,龚子真还好点,而李博只适合教课,对于内政的实际工作经验那是一点没有。

可就在他们忙于内政的时候,东北的特色之一,土匪,又开始给李博找病了。

小鬼子统治的时候,这些土匪只敢欺负老百姓,现在看小鬼子被打跑了,这些土匪竟然敢下山劫掠了。

那李博还能惯着他们,直接让魏大勇和宋伟兵分两路,带着突击队进山剿匪。要求就一个,凡是祸害百姓的,一个不留。

李博还就不信了,他自由支队几十万人马,还治理不好这三个省。

现在的自由支队在连战连捷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游民,这些游民就是后世所说的闯关东的那些人。

而李博还把整个自由支队进行了再次整编,他也不打算上报了,因为他知道就是上报,总部也不会批准。

总部才是一个军,你自由支队就要建立好几个军,那不是找挨骂那。

他的整编也是很简单,分别就是辽省第一军,辽省第二军。然后吉省也是一样,两个大队改为吉省第一军吉省第二军。

然后李博还与龚子真建立了东北行政区,设立了东北公署,在报请了圣地后,由李博出任公署主席,龚子真出任公署书记。

而这时,李博的小脑袋瓜又好使了。

别的内政治理方式李博兴许不清楚,可他毕竟也算是个读书人。对于屯田,他还是知道的。不管是民屯还是军屯,都是稳定地方治安的好办法。

于是从山海关起,到热河到吉林,遍地都是耕种的人群,华国人骨子里就有种田的基因,他们看不得有荒地。

而这时一首歌在东北的大地上,被反复吟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 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 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 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

这首歌在自由支队的根据地被广为传播,一时间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

可李博是坚决不同意他们参军,说服他们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都去打仗了,那吃什么喝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