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土夫子自传 > 第73章 真空标本

土夫子自传 第73章 真空标本

作者:涧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8 03:38:20 来源:小说旗

第一节 同步轨道

黑暗。

绝对的黑暗。

然后——

一点微弱的蓝光在视野边缘亮起,像老式显像管电视机刚启动时的荧光。陆远的意识从混沌中浮出,最先恢复的是听觉:

滴——

滴——

规律的电子音,像是心电监护仪的声响,但更尖锐,带着某种金属质感。

他试着睁开眼。

右眼率先恢复功能——玉琮的网格视野自动激活,青绿色的光线勾勒出一个狭小的空间轮廓。这不是医院,也不是任何他熟悉的环境。弧形舱壁上布满仪器,显示屏泛着冷光,角落里固定着一台老式收音机,调频指针停在92.4mhz的位置。

左眼的视野随后恢复。

透过舱壁上的圆形舷窗,他看到了地球。

不是照片里那种完美的蓝白色球体,而是一道弧形的边缘,大气层像半透明的纱巾包裹着下方的陆地。长江如一道青铜色的刻痕,蜿蜒穿过版图。

太空。

他在太空。

这个认知让陆远的呼吸骤然急促,但奇怪的是,没有窒息感。他低头看向自己的胸口,发现一套改装的航天服——不,不是穿着的,是融合的。

青铜树枝从他的锁骨下方穿出,分叉的枝桠与航天器的金属骨架缠绕在一起,像是某种共生的根系。右臂已经完全骨瓷化,青白色的裂纹里流动着液态金属,在真空中凝固成细丝状的结构。左臂尚且保留着人类皮肤,但皮下浮现出密密麻麻的甲骨文,那些文字像活物般蠕动着,随着他的脉搏明暗变化。

\"滋……频率稳定……\"

机械女声从舱壁的某个扬声器里传出。陆远转动眼球(右眼的玉琮已经与航天器的观测系统直连),看到七本巨型《少年科学画报》悬浮在舷窗外,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1958年创刊号的封面正在渗出青黑色液体,那些液滴在真空中保持完美的球形,内部闪烁着dNA双螺旋的光影。1985年7月刊的基因图谱已经变形,碱基对序列重组成了青铜神树的纹样。

最恐怖的是2023年最新一期——封面是他自己在三星堆发掘现场的照片,但画面里的他右手已经骨瓷化,正将一块青铜碎片按在喉结处。照片的背景里,其他考古队员的眼白全部变成了玉琮的青绿色。

杂志自动翻页的瞬间,陆远的右眼突然剧痛。

玉琮的网格视野穿透纸页,显示出\"读者来信\"栏目里父亲的手写文字:

\"当七重频率在真空**振,青铜将会开花。\"

文字下方附着一张模糊的照片:年轻的父亲站在某种巨型青铜结构前,手里捧着台红灯牌收音机。照片角落的日期显示是1985年7月15日——他死亡的前一天。

陆远想移动身体,却发现青铜树枝已经与航天器的控制系统融合。他的每一次呼吸都会引发舱内气压的微妙变化,仪器显示这些波动正以92.4mhz的频率向地球发射信号。

舷窗外,那本1958年的杂志突然剧烈抖动。封面上的dNA图案裂开,露出里面中空的结构——不是纸页,而是用无数青铜器碎片熔铸的蜂窝状容器。

每个蜂窝里都蜷缩着一具身穿老式防护服的尸体。

第二节 轨道回音

航天器的外置传感器捕捉到一组异常震动信号。起初陆远以为是太空垃圾的撞击,但当声波数据通过玉琮视觉重构后,他看到了难以置信的画面——在距离航天器三百二十公里的同步轨道上,漂浮着七个青铜编钟。

这些编钟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每个钟体表面都刻着《少年科学画报》的出版日期。1958年的那个编钟最为古旧,铜绿斑驳的表面还能辨认出创刊号的dNA双螺旋图案;2010年的则崭新得诡异,钟钮处缠绕着与航天器上相同的青铜树枝。

真空无法传声,但陆远的骨瓷右手却接收到了它们的震动频率。那些波动通过青铜树枝传导至他的胸腔,在金属化的肺叶间激起诡异的共鸣。七个频率,正好对应人类声带的七个基础音阶。

当他的视线聚焦在编钟表面时,玉琮视野自动放大,穿透青铜外壳看到了内部结构——每个编钟里都蜷缩着一具尸体。从五十年代的老式防化服到现代航天服,七具尸体如同被冻结在时光胶囊中。最年轻的那具穿着2010年的舱外航天服,面罩下是张与陆远有七分相似的脸。

第七个编钟突然剧烈震颤。陆远的喉骨不受控制地共振起来,声带撕裂般的疼痛中,他\"唱\"出了一个超出人类听觉范围的音阶。缠绕在航天器上的青铜树枝应声而动,如毒蛇般刺向最近的那本杂志——1985年7月刊。

封面被刺穿的瞬间,陆远经历了时间回溯:

他变成七岁的自己,正趴在703所实验室的门缝上。透过那道缝隙,他看到父亲颤抖着举起手术刀,刀尖抵住喉结。示波器屏幕上的声纹图谱突然扭曲,变成北斗七星形状。而桌上的《少年科学画报》正在渗出青黑色液体,浸湿了刊载基因工程突破报道的那一页...

\"滋...第七次采样完成...\"

父亲的录音将他拉回现实。航天器的显示屏上,信号接收器正锁定在92.4mhz频段。陆远突然明白,这不是普通的无线电频率——而是青铜器的语言,是那些沉睡在编钟里的尸体们持续发送的呼唤。

骨瓷右手自动调出航天器的深层控制系统。在加密日志里,他发现了2010年12月15日的记录:

\"北斗三号G7星搭载特殊载荷入轨,实验代号'喉骨'。载荷包含七组青铜共振器,频率覆盖92.3-92.5mhz...\"

日志末尾附着父亲年轻时的照片,他站在某座青铜结构前,手里捧着台红灯牌收音机。照片背面用血写着:\"当七子归位,声纹将打开最后的锁。\"

第三节 真空播种

七本杂志在真空中缓缓合拢,像一朵金属花苞收紧了花瓣。青铜树枝缠绕着陆远,将他拉向这个由纸张和青铜构成的诡异核心。

当他的骨瓷右手触碰到花苞表面时,杂志的切口处突然渗出细密的青铜丝,像活物般缠绕住他的手腕。那些丝线冰凉刺骨,却又带着某种诡异的柔软,仿佛在试探他的血肉。

花苞中央缓缓打开。

里面不是纸页,而是一层又一层熔铸的青铜,像是某种古老器物的内胆。最深处放着一台老式红灯牌收音机,外壳已经锈蚀,但调频指针仍固执地停在92.4的位置。

陆远的手指不受控制地伸向收音机。

在触碰的瞬间——

他看到了真相。

不是幻觉,不是记忆,而是直接灌入意识的画面:

1985年的实验室里,父亲和另外六个人围成一圈。他们面前摆着七台红灯牌收音机,每台都拆开了外壳,露出里面被改造过的结构——原本该是电路板的位置,嵌着一块人类喉骨。

父亲的手术刀划开自己的喉咙,取出的却不是普通的软骨,而是一块泛着青铜光泽的骨片。他将它放入收音机时,骨片上的纹路突然亮起,像电路板上的导线般闪烁。

\"这不是自杀。\"画面里的父亲抬头,目光穿透时空直视着陆远,\"是封印。\"

收音机突然自动开启。

没有杂音,没有电流干扰,只有七个不同年龄的陆远同时开口的声音:

\"非攻血脉,以声载道。\"

缠绕在航天器上的青铜树枝剧烈抖动,枝条顶端裂开,绽放出七朵金属花。每朵花的花瓣都是《少年科学画报》的封面,花蕊处则是一把青铜钥匙。

钥匙自动脱离花心,朝着七颗北斗卫星飞去。

陆远转头看向地球,在玉琮的视野中,长江流域的七个考古遗址突然亮起青绿色的光。光芒汇聚,形成一幅巨大的星图,与太空中的青铜编钟阵列完全对应。

同步轨道上,那些装着尸体的青铜编钟一个接一个裂开。

里面的\"人\"睁开了眼睛。

他们的瞳孔里,闪烁着和陆远右眼一样的玉琮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