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场诗:靖难烽烟血未干,帝王夜梦鬼声寒。九层浮屠镇地脉,二十四珠护天关。截教明珠融佛火,阐教玄纹刻塔栏。若问金陵王气在,琉璃光里见真颜。
第一折 金陵城夜鬼哭号
却说明成祖朱棣自迁都北京后,仍常梦回金陵皇宫。这夜三更,他刚合上眼,便见景阳宫井中伸出千万血手,井水污染作朱砂色,溺毙的宫人浮尸上皆刻着 “壬午年” 三字。惊醒时,床头金蟾香炉无故炸裂,香灰在地面聚成 “报恩” 二字,正是当年马皇后临终所言。
“陛下,应天(金陵)地脉近日异动。” 钦天监李淳风后裔李至刚跪呈玉碟,“秦淮河翻出百具无首尸,皆穿建文旧臣服饰;聚宝门砖缝渗血,竟在城墙上映出‘靖难冤魂’四字。” 更棘手的是,负责修建紫禁城的工匠中,已有三人暴毙,死状皆似被无形利刃削去魂魄 —— 正是幽冥府 “枉死城” 的索命之兆。
朱棣抚着腰间真武剑,忽觉剑鞘震动,剑柄处 “荡魔” 二字泛出血光。他想起道衍和尚临终所言:“陛下得位虽正,却杀业太重,须建浮屠镇地脉,方可解‘帝王劫’。” 当即下诏:“在聚宝门外建大报恩寺,塔高九层,琉璃为衣,以祭阵亡将士、超度靖难亡魂。”
第二折 多宝佛携珠赴会
诏书方下,应天城上空忽现十二道青光,托着个宝相庄严的僧人徐徐降下 —— 正是多宝道人所化多宝如来,袈裟上绣着截教 “万仙来朝” 纹与佛教 “卍” 字,手中托着玉匣,内盛二十四片碎光流转的宝珠残片。
“陛下可还记得,当年赵公明的定海珠?” 多宝指尖轻点,碎片悬空排列,竟映出当年封神战场:赵公明持珠战燃灯,珠上 “地水火风” 四象俱全。“此珠本是截教重宝,后入释门化为‘二十四诸天’,如今以琉璃火重铸,可镇地脉、安魂魄。”
朱棣虽为真武转世,却也识得此宝来历,正欲开口,忽见报恩寺地基处腾起黑雾,雾中显化出无数冤魂:有被诛十族的方孝孺,有投火**的铁铉,更有抱太子跳城的马皇后虚影。“陛下可听见?” 多宝叹道,“这些亡魂执念不散,皆因‘君臣大义’未明,‘叔侄因果’未断。”
“愿闻高僧妙策。” 朱棣按剑长揖,腰间真武剑忽然指向多宝,“但先说明,朕修塔为安民心,若牵扯教门争斗 ——”
多宝不避剑锋,反将定海珠碎片抛向地基,碎片落地处竟生出莲花台,托住将坠的冤魂:“陛下误会了。此塔暗合‘三教护世阵’:阐教布八卦于塔基,截教刻二十四气于塔身,佛教铸九层浮屠聚生魂。待塔成之日,冤魂可入轮回,地脉自归正途。”
第三折 铸琉璃三教合阵
三日后,报恩寺工地突现三位奇人:阐教玉鼎真人化身老石匠,在塔基下刻 “后天八卦阵”,每块基石都暗藏 “斩三尸” 道纹;截教金箍仙化作烧窑师傅,将定海珠碎片融入琉璃釉料,窑中竟飞出二十四只青鸾,每只都衔着 “有教无类” 的符纸;多宝如来亲自坐镇塔顶,以佛门 “紧那罗王咒” 连通幽冥,塔心柱内刻满《封神榜》残文与《金刚经》偈语。
唯有一事难解:塔顶宝刹需用 “人皇血” 开眼,方能镇住金陵王气。多宝望向北方,忽然一笑 —— 此时郑和宝船正载着朱允炆精魄驶往西洋,精魄中残留的人皇之气,恰是最佳祭品。他暗中掐诀,一片定海珠碎片化作流光,追上宝船,轻轻沾取精魄指尖血,带回塔顶。
“起塔!”
随着多宝一声喝,九层琉璃塔拔地而起:第一层刻截教万仙战蚩尤图,第二层绘阐教十二金仙破十绝阵,第三层至第七层遍雕佛教天龙八部,第八层嵌满定海珠碎片,映出诸天星斗,第九层供奉真武大帝与多宝如来双身像,座下莲花台分十二瓣,每瓣刻着 “忠孝节义” 等人间正道。
当塔顶宝葫芦挂上 “三教护世” 匾额时,秦淮河血浪骤退,聚宝门血字化作金粉,无数白蝶从塔中飞出,蝶翼上竟印着 “往生” 二字 —— 正是枉死城冤魂得渡的征兆。
尾折 地宫深精魄共鸣
朱棣登上塔顶,忽见第八层定海珠碎片映出异象:西洋宝船上,道衍和尚正以 “北斗归位阵” 引朱允炆精魄附体,精魄胸口 “人皇劫” 三字与琉璃塔的 “三教阵” 隐隐共鸣。更奇的是,塔基地宫深处,竟浮现出明太祖朱元璋的托梦金盒,盒中装着当年给朱允炆的度牒袈裟,此刻正与精魄遥相呼应。
“陛下可看见?” 多宝忽然指着塔下阴影,“这琉璃塔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人间帝王的‘德’与‘劫’。您修塔是‘德’,可当年夺位是‘劫’,唯有让朱允炆精魄在人间了却因果,您的‘真武劫’才算圆满。”
话音未落,东海方向传来巨响,阿修罗族的血云竟突破截教无生庙的防线,往金陵涌来。多宝冷笑,双手结出 “道佛双印”,塔顶莲花台突然迸发出万丈金光,定海珠碎片化作二十四道流光,在金陵城上空布下 “周天星斗阵”,血云触之即散,却在云隙中露出修罗王的狞笑:“朱棣,你镇得住地脉,镇得住自己心里的‘鬼’吗?”
地宫内,朱元璋的金盒突然打开,度牒上 “应文” 二字(朱允炆法名)与琉璃塔的 “报恩” 匾额交相辉映,一道细不可闻的叹息从塔基深处传出:“皇孙啊,这塔既是你叔的‘报恩’,也是你的‘归位’……”
正是:
琉璃塔镇金陵气,定海珠安帝王心。
三教合谋成大阵,却留余波待后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