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黑衣沙门 > 第74章 永乐帝祭天坛雨 朱允炆扫佛殿尘

定场诗:天坛玉磬响苍冥,古佛青灯扫落星。帝子祈霖通帝座,比丘除尘见天心。曾执金戈争九五,今持竹帚悟三乘。若问人间真命脉,民心原是上天经。

话说永乐二十年夏,江南大旱,田裂禾枯,连金陵秦淮河都见了河底的鹅卵石。朱棣自靖难后虽稳坐龙椅,却因 “奉天靖难” 的执念未解,常觉朝堂之上有 “清议” 之鬼、后宫之中有 “火厄” 之影。这日他忽梦太祖朱元璋持圭而斥:“汝祈雨不至,非因天旱,因心旱也!” 惊醒后急召道衍和尚,欲往天坛行祭天祈雨大礼。

第一折 天坛祭:帝王祈雨叩玄关

天坛圜丘坛上,三十六名锦衣卫抬着 “护世金册” 开道,金册上刻着三教共尊的 “护世” 二字,每过一处,石板上便浮现出截教的九宫方位、阐教的八卦符号、佛教的莲花印记。道衍和尚身着道袍,却手持佛珠,在祭天台中央设下三教共融的法坛 —— 左置阐教 “替天行道” 玉圭,右供截教 “万仙来朝” 令旗,中奉佛教 “盂兰盆”,盆中盛着双教寺的莲台水。

“陛下可知,为何三年大旱?” 道衍轻拂拂尘,坛中突然升起三股青烟,分别化作老子骑牛、元始持幡、通天仗剑的虚影,“非是天道不悯,乃因‘人皇之执’未消 —— 当年您靖难之时,火焚宫阙,多少冤魂困于‘嗔怨’,凝成旱魃之相。”

朱棣面色凝重,手抚腰间 “永乐剑”,剑鞘上的 “奉天承运” 四字竟在烟影中显得格外刺眼。他忽然想起,朱允炆失踪那日,宫中大火映红了半边天,无数宫人哭喊着 “皇上焚身”,那哭声至今仍在午夜梦回时刺痛耳膜。“朕愿以帝王血,祭这旱魃!” 说罢拔剑欲割腕,却被道衍拦住。

“陛下错了。” 道衍指向天坛外,那里跪满了祈雨的百姓,老妪抱着干裂的稻穗,孩童捧着空水罐,“护世之道,不在血祭,在‘放下’—— 放下‘人皇独尊’之念,方见‘天心即民心’。” 言罢掐动法诀,护世金册突然飞起,与天坛的 “昊天上帝” 牌位共鸣,竟在九霄之上撕开一条云缝。

第二折 佛殿扫:比丘除尘见真性

与此同时,双教寺后殿,朱允炆正持着竹帚清扫香灰。他身着灰色僧袍,颈间挂着半串残破的佛珠,正是当年从火场中抢出的唯一信物。自从生死簿上注了 “人间比丘”,他常觉扫帚尖有微光流转,今日扫到莲花座下时,忽然见尘埃在光束中聚成 “无” 字,又瞬间散作千万光点,每点都映出自己前世身为太子、登基为帝、火场逃亡的画面。

“师兄可还记得,在东宫时读《金刚经》,问‘何为无住而生心’?” 慧明忽然现身,手中护世金箍棒轻点尘埃,光点竟化作百姓耕作、商贾行船、孩童嬉戏的场景,“当年您贵为天子,执于‘人皇之责’,如今身为比丘,又执于‘逃亡之愧’—— 这尘埃,便是您心中的‘执’啊。”

朱允炆手一抖,扫帚落地,望着尘埃中自己抱着幼弟玩耍的画面,泪如雨下:“朕…… 贫僧曾以为,扫净佛殿尘埃,便是修心,却不知尘埃越扫越多,皆因心中‘执念’未扫。” 慧明捡起扫帚,将柄上的莲花纹指向殿外:“看那护世旗,能聚三教之力,却不执于三教之名;看那万莲台,能化杀阵为慈悲,却不滞于杀慈悲相 —— 扫尘者,当扫‘执’,而非扫‘尘’。”

话音未落,扫帚尖突然喷出清泉,竟是天坛祈雨的法坛引动了天河之水,清泉顺着双教寺的莲花纹路流入后殿,尘埃遇水竟化作千万朵 tiny 莲花,每朵都写着 “护世” 二字。朱允炆顿悟,拾起扫帚再扫,这次扫过之处,莲花随步而开,竟在地面拼出 “民心即佛心” 的偈语。

第三折 天心现:双坛呼应破旱魃

天坛之上,朱棣见道衍和尚以扫帚蘸莲台水,在祭天玉版上画出三教护世印,忽然想起自己命郑和下西洋,何尝不是为了 “万国来朝” 的执念?如今看着玉版上的印记 —— 截教的刚猛、阐教的端严、佛教的圆融,竟与自己梦中太祖所授的 “天子之责” 暗合。他忽然抛开佩剑,双膝跪地,向天坛外的百姓叩首:“朕错了!旱魃非在天,在朕心中‘放不下’的皇权!”

这一叩,竟让护世金册发出万丈光芒,与双教寺的万莲台、碧游柳、玉虚松遥相呼应。天河之水终于倾泻而下,却不是普通雨水,而是带着三教愿力的 “护世甘霖”—— 截教的 “有教无类” 化雨丝,润众生根行;阐教的 “替天行道” 作雷音,震醒迷途之心;佛教的 “众生平等” 凝水珠,洗去人间怨火。

旱魃之相在雨中崩溃,显形竟是当年火场中未及逃出的小太监魂魄,他哭喊道:“陛下可还记得,曾允诺带我们去看江南的莲花?” 朱棣泪如雨下:“记得,记得!朕这就下诏,免江南三年赋税,开仓放粮,建莲花池万座,让百姓皆见清凉!” 话音未落,小太监魂魄化作光点,融入甘霖之中。

第四折 民心合:三教同辉照尘寰

双教寺山门前,百姓捧着陶罐接甘霖,喝入口中便觉心头杂念全消,有人看见自己曾因土地纠纷而怨恨的邻居,此刻正微笑着递来水瓢;有商人发现,自己账本上的 “利” 字,不知何时变成了 “护” 字。更奇的是,朱允炆扫过的佛殿地面,莲花竟顺着雨水生长,从殿内一直开到天坛脚下,形成一条 “护世莲径”。

道衍和尚望着这一幕,对朱棣笑道:“陛下可知,为何三教法会选在金陵?因这里既是人间帝王之都,亦是三教合流之地。当年您父皇朱元璋起于微末,懂得‘民心即天心’,如今您放下‘人皇之执’,方知‘护世’不在皇权,在‘护民’。” 朱棣点头,从怀中取出 “护世金册”,亲手刻上 “永护民生” 四字,册页翻动时,竟露出朱允炆在佛殿扫尘的画面 —— 兄弟二人,一个执剑,一个执帚,终究都在 “护世” 路上找到了归处。

是夜,慧明在万莲台前打坐,忽见莲瓣上显现金陵城全景:朱棣在天坛设粥厂,朱允炆在佛殿为百姓祈福,金光仙、余元带着三教弟子在城外击退修罗族的 “旱魃残党”,就连鬼族阴神,也在甘霖中化作护粮的 “田神”。他忽然明白,所谓 “天心”,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谕,而是人间千万颗求安求稳的心,汇聚成的护世洪流。

尾折 双心印:帝王比丘共护世

归墟深处,申公豹望着人间的甘霖,手中 “两极灭世幡” 再次发出哀鸣 —— 甘霖中竟夹杂着碧游柳的护世愿力与玉虚松的清净道韵,将他好不容易凝聚的 “旱魃怨火” 浇灭了七分。更让他愤怒的是,生死簿上,朱允炆名讳旁的 “人间比丘” 四字,此刻竟与朱棣的 “护世帝王” 形成双印,在幽冥界投下 “天心民心” 的巨**相。

“好个朱棣,好个朱允炆!” 申公豹咬牙切齿,却不得不承认,当帝王放下权柄之执、比丘放下身份之执,三教护世的根基便如金陵城墙般稳固。他望向血涡中沉睡的截教残魂,发现他们的面容竟渐渐柔和,不再是当年万仙阵中死战的狰狞,而是带着护世的慈悲 —— 那是通天教主残魂在柳枝中种下的种子,如今借甘霖萌发了。

金陵城头,永乐帝与应劫比丘(朱允炆)隔街相望,一个身着龙袍,一个身披袈裟,却同时望向护世旗上的 “三教合流” 天象。风过处,碧游柳的柳枝与玉虚松的松针同时点头,仿佛在说:无论是帝王之剑,还是比丘之帚,只要心向护世,便是天道所归。

正是:

帝王一跪天心应,比丘三扫佛性明。

莫道人间分贵贱,民心护处即三清。

欲知申公豹如何利用 “无界魔渊” 最后的混沌之气制造劫难,护世阵营又将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危机,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