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八岁小娃,开局渔村赶海把全家宠上天 > 第77章 收割成果的时机

杨国强和厂长一边聊,一边朝办公室走去。

“自从这个蒜蓉生蚝推出以后,厂里每个月增加了百来块的营收,少是少了点,可蚂蚁再小也是肉啊。”

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杨国强自然是高兴的:“是啊,最重要的是工人们每天晚上不用饿肚子,心情都好很多。”

“不过新的问题也出现了,现在工人们都嫌食堂的饭菜不好吃,好几个人来找我反映了,可这一时半会的,让我们上哪儿找大厨去?”

厂长叹了一口气,“而且郑师傅在我们厂里干了七八年,这会儿要是不用他了,让他一家老小怎么活。”

听到这里,杨国强哑言。

敢情让工人们吃上好东西,还吃出毛病来了?

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居然有人挑食?

可话又说回来,厂子里的饭菜确实没什么油水,味道也普普通通……

杨国强思绪散发之际,忽然厂长停下步伐。

“老杨,你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

厂长讶异地扬眉:“我怎么好像听到小孩子的笑声?”

闻言,杨国强也认真听了片刻。

最后他加快脚步往自己办公室走去。

与此同时,冯玉芬正压着嗓子教训刚才发出喧哗声的姐弟俩。

海兰海生被训得像是两只蔫鸡,低垂着脑袋不敢吭声。

宋海建也替妹妹弟弟向杨爱民道歉,他一心顾着和杨爱民交谈,没有注意到两个小家伙玩嗨了,笑得太大声。

也不知道有没有吵到别人。

杨爱民说不要紧,这里平时没什么人。

“车间主任不在这边办公,也就我爸和厂长会过来……”

话音未落,门口就出现了两道人影。

冯玉芬第一时间发现,立马站直了,笑容忐忑地问候:“这位领导,不好意思,我这两个孩子是不是吵到你们了?”

她每天只负责送货,和食堂的人认识,和保安科的几位同志也认识。

但还没见过杨国强这个科长。

更别说是他后面的厂长了。

“老杨,这几个是?”

厂长疑惑地看着屋里的妇女同志和三个孩子。

杨国强倒是一眼就认出了宋海建。

此时宋海建已经起身,客客气气地打招呼。

“回领导,我是海洋生产大队的宋海建,这个是我母亲冯玉芬,这两个是我的妹妹海兰和弟弟海生。我们今天来,是因为杨科长有事找我们,很抱歉没有经过允许就进入杨科长的办公室了。”

杨爱民赶紧出声:“厂长、杨科长,是我邀请他们进来坐的,他们一早就去赶海,接着就走了一个多小时来给我们厂送货,我看这两个孩子又累又渴的,所以先请他们进屋休息了。”

“哦,不碍事,你们不用紧张。”厂长摆摆手,又转头对杨国强道:“老杨,既然你这儿有客人,那你先忙吧。”

杨国强点点头,“晚点我再去跟您汇报。”

“不着急。”厂长笑呵呵地说。

宋海建便微微躬身:“厂长伯伯慢走。”

厂长看在眼里,这孩子有点意思。

厂长虽然走了,但是冯玉芬依旧不安,再次诚恳地向杨科长致歉。

杨国强本来是有点介意的,毕竟办公室是他工作的地方,里面有不少重要资料,随随便便就让人进来怎么行,尤其还有不懂事的小孩子。

不过进屋一看,他们既没有坐也没有乱碰东西,连宋海建也只是蹲在地上的。

杨国强心里这才消除芥蒂。

面上和颜悦色地说:“没关系,本就是我让爱民把你们带过来的。坐吧。”

得到房间主人的谅解,冯玉芬勉强定了定神。

可她委实不知道该怎么和一个科长搭话,便感激地道谢,然后老老实实地坐下,省得还要费口水和人家交流。

在冯玉芬僵硬地拉着海兰海生板正坐好之际,宋海建适时开口吸引杨科长的注意力,好让母亲能够自在些。

“杨科长,我刚刚和爱民哥聊天,听他说起厂里工人现在好像对食堂的伙食不太满意?”

杨国强也没料到他一开口,就提起了目前厂长和自己都头疼的问题。

这让杨国强有些好奇:“是,食堂的郑师傅把蒜蓉酱用在了其它地方,做出蒜蓉粉丝,本意是想让物尽其用,结果大受欢迎。”

“这原本也是好事,但工人们的嘴巴逐渐被养刁了,眼下都盼着食堂能够改变菜品,提高一下他们的饮食水平。”

其实这种想法也可以理解。

雨伞厂每月给工人发放定量票证,工人想吃饭,除了用粮票还要自己花钱买。

尽管食堂价格都很便宜——蒜蓉生蚝属于特例,因为它并不算是生活必需品——可花钱的东西,大家的期望值都会更高。

同样的价格,吃没滋味的糊弄肚子,和吃好吃的犒劳自己,任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而这时,宋海建忽然扭头看着母亲:“妈,还记得你和海兰过生日的时候,我弄的米皮吗?”

冷不防被点到,冯玉芬心里有点紧张:“记得。”

“妈,你觉得那次我蒸的米皮好吃不?”宋海建又问。

冯玉芬还没回话呢,海兰就迫不及待地抢答:“可好吃了!哥,你答应过我,过年还要做给我们吃的!”

“什么米皮?”杨国强来了兴致,以他对这个小子的了解,对方绝不会无缘无故提起这事儿。

冯玉芬此时镇定下来了,替儿子解释道:“是一种用米浆和猪肉、鸡蛋,还有青菜丝蒸出来的食物,蒸好后,海建用一个木铲子铲下来,米皮就会卷起,海建说,这个形状像是猪大肠,所以叫它肠粉。”

听着母亲的介绍,宋海建内心波澜不惊,因为这一天,他很早就在铺垫了。

母亲的生日是在七月初十。

但他并没有在去年母亲生日那天就做肠粉。

去年一年的时间,他只做了一件事:让母亲习惯他时不时冒出的“点子”。

他会突发奇想,先是学做豆腐,然后磨豆浆上瘾,总是熬豆浆喝。

接着他就提出来大米可不可以磨成浆?

米浆又能做出什么?

如此一步步的引导,直到今年七月初十,宋海建以给母亲准备为由,“折腾”出了肠粉。

由于他事事有铺垫,因此当他推出后世的食物时,周边的人便不会起疑。

而现在,正是宋海建收割成果的时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