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八岁小娃,开局渔村赶海把全家宠上天 > 第23章 冯玉芬最后的底线

在连着半个月靠赶海,每天收入一到三块钱后,宋海建终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导致现在宋海建只要去海边,屁股后面都会跟了一大串人。

这样一来,宋海建的收获大大减少。

毕竟他虽然清楚每个海货的位置,但抓捕海货是需要时间的,而这个时候其他人就会把附近的海货收入囊中。

又一天只收获了很少的海鱼海蟹,好几条鳗鱼和带鱼都被别人抢走后,蒲十三回家的路上气成了河豚。

“他们怎么这样啊!”

宋海建还算平静,“海里的东西谁都能捡,他们也没错。”

蒲十三眼珠子滴溜溜转了一圈,有了主意:“嘿嘿嘿……要不我们去找队长伯伯告状好了。”

宋海建笑笑,“这事儿谁也管不了,大海是大家的,又不是我一个人的。”

蒲十三听得泄气,“可明明是你发现了那些海货,不然以前怎么没见他们捡到那么多鱼?”

宋海建安慰她:“没事,我还有别的法子挣钱。”

他已经很满足了,半个月就卖了三十五块多,不仅提前完成了和母亲的赌约,而且也让母亲能够安安心心地治病。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他要换种赚钱方式。

晚上吃饭时,母亲笑盈盈地问他:“海建,后天就是你生日了,你想怎么过?”

宋海建的生日是农历十月三日。

“妈,我想吃豆腐脑,要不明天我们做豆腐脑吧?”

冯玉芬虽然有些意外,但还是欣然答应。

“行,家里还有几斤黄豆,我明天就去磨豆浆点豆腐脑。”

大队部有磨盘和打谷子的机器,家家户户都能免费使用。

第二天,冯玉芬一早就提着一桶泡了一夜的黄豆,去大队部磨豆浆。

宋海建在家把早饭熬上,看着锅里咕噜咕噜冒泡的番薯粥,他更下定了踏出这一步的决心。

必须挣更多钱,让一家人吃上大米饭,还有鸡蛋、肉……

别看他这半月挣了三十多,可母亲一副药就得二毛钱,自从上次去医院复诊,老中医就给母亲开了一个月份的药,一天两副,算下来就是十二块钱。

而母亲这病,不可能几个月就根治。

再加上一家子都需要营养,老是吃番薯肯定不行的,再过两个月就过年,也得攒点钱让全家过个肥年。

还有家里欠的那些外债……

虽说现在勇华伯和长征伯看他们家困难,从没来追债,可他也得尽早把钱备上。

更别提以后他还想买船出海……

赚钱依旧是迫在眉睫的。

于是,当中午冯玉芬准备点豆腐脑时,正在灶前烧火的儿子忽然开口说:“妈,明天我想去兰姨她们厂子卖吃的。”

这半个月,宋海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母亲的思维,逐步突破母亲的心理防线,所以母亲听到这话,反应并没有之前大。

她大概以为自己异想天开,打趣道:“行啊,你去呗,可你想去卖什么呢?”

宋海建便一一讲述自己的计划。

“我清点过家里的物资了,还有半斤糖和七八斤大蒜头,今年地里的辣椒也长得好,吃到这个月底没问题,明天早上我去工厂卖豆腐脑,晚上工厂放工我就卖蒜蓉蒸生蚝。”

见儿子说得头头是道,冯玉芬愣住了,这不像是头脑一时发热啊?

她收起玩味之色,郑重道:“民兵每天都在抓人,你一个小孩怎么敢的?”

宋海建抬头看着母亲,“妈,有时候离经叛道,不代表就是错的。我们家是根正苗红的贫农,民兵抓到人,顶多是没收东西再把我教育一顿,不会拿我怎么样的。”

这时候“投机倒把”罪还没设立,所以打击个人经济的力度还没那么大,如果等到十年后,那就危险了,到时搞个体经济挣的钱越多,判得越重。

察觉到母亲脸色不好看,宋海建最后再加了把火:“妈,我们家情况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你希望我们兄妹三个都能上学,那就必须干一些冒险的事,否则,明年开春我只能拒绝上学,在家赶海下地了。”

冯玉芬想也不想就说:“那不行!你明天就满九岁了,已经比正常入学的时间晚了一年,开春必须入学。”

宋海建也知道母亲在这一点上会很坚持,所以顺利以此为条件,让母亲答应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如果人家找上门来做我的工作,那你这事儿就只能作罢。”

这是冯玉芬最后的底线。

“好!”

征得母亲同意后,宋海建就开始为明天的生意做准备。

这天,宋海建只捡了两桶生蚝回来。

次日天还没亮,宋海建就爬起来了,出了房间才发现母亲已经在厨房忙活。

“妈,你怎么也起了?”

冯玉芬将热腾腾的豆腐脑舀到搪瓷盆里,嘴上说着:“这豆腐脑还是刚出锅的好喝,昨天中午做的那些味道没那么新鲜了,你啊,也不早点说清楚,害我白白浪费那么多黄豆……”

宋海建听得心里酸酸的,揉揉鼻子,瓮声瓮气道:“妈,你真好。”

“傻小子,说什么呢。”冯玉芬的语气突然低落,“你做这么多是为了什么,妈心里能不清楚吗?……不说了,赶紧把碗拿上,妈和你一块儿去。”

儿子这么懂事,才八岁就想着撑起这个家,她这个当妈的又怎么能拖后腿呢!

此时公鸡才打鸣不久,冯玉芬把门锁好,就和儿子推着推车朝镇上出发。

这会儿还没有卖早餐一说,因此,连民兵也没想到得一大早出来逮人。

一个小时十分钟后,他们来到了镇上唯一一家工厂附近。

这是一家做雨伞的厂子,里面有将近二百名工人,规模在整个县城算是大的,平时县城领导没少下来视察。

负责看守工厂大门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李大爷。

前世,宋海建经常和李大爷打交道,两人后来感情深厚得像是亲爷孙,只可惜,李大爷没等到宋海建有大出息就去世了。

如今再见李大爷,宋海建只觉得亲切。

他让母亲在原地等着自己。

然后端着一碗豆腐脑,拿上他昨天晚上煮的五香花生,飞快朝门岗处跑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