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 > 第160章 接应冀州黄巾军计划出炉

因为,随着四月份的到来,刘昆感觉到了中原局势的紧迫,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远在河套的刘昆自然不会去干涉中原的战事,毕竟他治下没有黄巾军。

而且,他明面上只是雁门郡太守,有着雁门郡两县之地广武、原平和雁门关的守土之责。

雁门关勒守种花部落这群胡人(朝廷和并州刺史及广大民众的认知里,种花部落就是一群胡人。)入关的咽喉要道,不容有失。

没有朝廷的命令,他不可能越境攻打冀州或幽州的黄巾军。

作为汉室宗亲,他也不可能公开支持张角的黄巾军。

刘昆当前要做的事就是确保冀州那一百万黄巾军及其家属能够安全到达河套地区,还有张角留下的东山再起的雄厚财富。

在此之前,他还必须和张角去确认一下他们之间的赌局输赢。

想必张角到时候应该不会赖账吧?不然的话,他一定不会介意提早送他上路!

根据原来历史的进程,五月份颍川长社的黄巾军“依草结营”会被皇甫嵩火攻覆灭。

波才逃窜至阳翟,坚持不了多久之后,于六月份被杀。

而南阳的张曼城也在六月被南阳太守秦颉袭击身亡,由副手赵弘接任南阳黄巾军。

与此同时,皇甫嵩在西华击败了汝南彭脱,豫州的数十万黄巾军宣告覆灭。

到了八月份,张角病逝;

十月,广宗被破,张梁被杀;

十一月,张宝也被杀。

南阳的黄巾军在赵弘、韩忠之后,第四任首领孙夏接手,最终在十一月兵败身亡。

刘昆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时间,切入到这场席卷大汉朝的战乱之中,完美达成自己预定的计划和目标。

九原城郡守府内,军机处灯火通明。

刘昆望着连熬了数个通宵的戏志才、贾诩、黄玄军机处这三大巨头,内心满是感动。

军机处乃刘昆特意设立的种花部落最高军事权力机构,专门负责谋划军队的一切军务。

如今只有四人,就是刘昆与眼前的戏志才等三大巨头。

在刘昆提出引军前往冀州瘿陶接应那百万黄巾军及其家属这一看似难以完成的宏伟计划后,三人便立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谋划与布局。

校事府的密探们多方勘探,将收集到的情报汇总至了军机处。

随后三大巨头共同研究、磋商,最终制定出了一个严谨且切实可行的接应计划。

蒙玉带领着几名侍女,端来了四份散发着沁人心脾芬芳的茶水和糕点,分别奉给了四人。

戏志才、贾诩、黄玄赶忙起身,向蒙玉致以谢意。

蒙玉可不简单,且不说她的祖父是蒙氏一族的老族长,如今还担任着九原士官学校常务副校长一职。

单是她作为刘昆的爱妾这一身份,就足以让他们敬重有加了。

更何况,她虽然年轻,却不是一个花瓶。

她除了有一身不错的武道修为,而且在种花部落即将装备的新型秦弩——九原一号的研发中功不可没。

蒙玉微笑着向四人轻轻欠身行礼,随后如同清风拂柳般带着几名俏丽的侍女离开了。

刘昆连忙端起自己桌案前的香茗,向三位肱股之臣微笑示意道:“戏先生、贾军师、黄大人,这可是玉儿家乡带来的特制山茶,实属难得的茶中精品,诸位不妨品鉴一二。”

几人闻言,纷纷端起茶盏,凑到鼻端轻嗅。

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他们疲惫的身心都为之一振。

轻抿一口后,纷纷闭上双眼,沉思了片刻。

贾诩眼中突然闪过一道精光,大声赞道:“圣主,蒙夫人这茶,果然是极品。某品茗多年,从未喝过如此醇香饱满、回甘生津的好茶!”

老狐狸平日沉默寡言,能得到他这样的赞赏还真难得。

当然,也不排除老狐狸有拍马屁之嫌。

戏志才哈哈一笑,说道:“此茶入口,舌尖所感受到的苦涩瞬间化作喉韵甘润,唇齿留香,实乃好茶!好茶呀!”

黄玄也是个品茶行家,入口之后只觉香气如兰,口腔生津,回味悠长。

他抬头看向刘昆,轻轻捋了捋颌下的三缕短须,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却未多言。

刘昆闻弦歌而知雅意,哈哈一笑,朝着外面高声喊道:“玉儿,将这上好山茶给三位大人都准备一份,待会让他们带回去。”

戏志才眼前一亮,贾诩和黄玄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蒙玉脆生生地应了一声“诺”,不一会就带着三名侍女为三人各自奉上了一包蒙氏山茶。

众人纷纷向蒙玉道谢,爽快地收下了茶叶。

等蒙玉带人走后,戏志才沉吟了片刻,随后与其他两人对视一眼。贾诩和黄玄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他站起身来,将一份连日来他们三人不眠不休制定好了的接应计划书递给了刘昆。

刘昆接过计划书,仔细翻阅了起来。

看着看着,不时点头称赞。

这份计划书详尽周全,将一万接应大军从雁门郡阴馆到冀州巨鹿郡瘿陶之间的路线,以及途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都考虑了进去。

贾诩捋了捋胡须,笑着说道:“圣主,这份计划书虽是在校事府提供的情报基础上推测而成,但若真要实施,恐怕仍会有未知的变故,我军还需随机应变才行。”

刘昆点了点头,说道:“计划书终究只是死物,途中发生的各种意外难以预料。不过,有此计划作为参考,我们已能应对大部分情况。”

戏志才思索片刻,又道:“圣主,依某之见,如今正是着手实施的最佳时机。若再拖延,恐怕会赶不上黄巾军覆灭的时机。”

他们三人虽然不清楚刘昆为何如此笃定张角会在八月份去世,也不明白为何冀州的黄巾军会在十一月份败亡。

但既然刘昆如此安排,他们便只能按照他这个的思路去制定和执行计划了。

按照这份计划,种花部落将在近期调集大批粮草。

从雁门郡阴馆开始,到计划书中提及的原平、井陉关一路,囤积起来。

因为,他们不仅要供应这一万接应大军的日常所需,而且还要承担近百万黄巾军及其家属一路来所需的口粮。

平地运输尚且容易,种花部落盛产牛马,用来拉车运输粮食轻而易举。

然而,一旦要翻越五台山,井陉关,其中的山路崎岖难行,牛车马车几乎无法使用。

要运送大量粮食,只能依靠人扛肩挑,后勤工作无疑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不过,对于这一问题,刘昆早有应对之策。

他吩咐人将一辆奇特的车辆推了进来,展示在三人面前。

戏志才和黄玄见状,惊讶地走上前去。

只见这辆车只有前方一个轮子,轮子上方设有车架,车后还连接着两根长长的木杆。

其实,只要稍有见识的后世人看到这辆车,便能认出这是“鸡公车”。

此车因其形状酷似鸡公而得名,轻便灵巧。

在平地行驶时,一个人就能轻松拉动三石(约等于如今的一百八十斤)的货物。

而在山地行走时,后面一人推,前面一人用绳索拖拽。

便可搭载四石(约等于如今的二百四十斤)粮食,行走如飞,如履平地。

黄玄看着这辆怪车,惊讶之余,对刘昆的智慧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捋着颌下的短须,哈哈大笑道:“圣主果然学究天人,竟发明出如此巧妙的神物。有此神物,我军山道粮食运输的问题就能完美解决了。”

刘昆哈哈一笑,毫不谦虚地接受了黄玄的夸赞。

传闻几十年后诸葛亮发明了传说中的木牛流马,能在山地运输粮食如同后世的机械一般简便,可惜他造不出来。

而且,木牛流马说不定也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其唯一的作用就是为了称赞孔明的聪明才智罢了。

有了这“鸡公车”运输粮食等物资,刘昆及三大巨头对此次接应计划的成功实施更有信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