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29章 创伤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29章 创伤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尽管怒不可遏,但在妹妹的劝解下,他最终仅剥夺了保儿的官职,将其软禁家中,未取其性命。

他本无意置保儿于死地。

只是保儿始终无法释怀内心的创伤,又目睹他一次次挥舞屠刀,终究抑郁成疾,英年早逝。

朱元璋面露哀伤。

老汉抱着孙子,笑道:“保儿这个名字可真是好,洪武皇帝的侄子也叫这个名字。”

“当年洪武皇帝的部队为何被誉为王者之师,这其中也有保儿将军的功劳。他确实不会纵容士兵劫掠。”

“他也很严厉地整治那些违法乱纪的部下。我起初并不相信这些话,那年月谁能不抢呢?”

“但洪武皇帝的军队确实没有。”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这些人便认定,如今的朝廷所率的军队才是真正的王师!”

十五八

“可惜保儿将军前些年已经去世了,多好的一个人啊,怎么会这么年轻就走了呢?”

“是啊,他到底是怎么走的呢?”朱元璋声音低沉地说道,“他可是皇上的亲外甥啊。”

朱元璋沉默下来,内心充满压抑。

他回忆起与保儿相处的种种,对自己当初的一时冲动感到深深悔恨。保儿并没有恶意,自己为何就控制不住情绪呢?

朱标听到这段对话,眼里闪过一丝哀伤。他也想起了这位兄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幼年时期确实一直想跟这位兄长较量一番,毕竟这位兄长无论是在军中还是民间都声名显赫。

年少时,他曾试图模仿兄长,但随着年龄增长,地位稳固,这种想法渐渐消失了。

他对这位兄长始终怀有敬意。李文忠为大明的创立贡献了许多努力,并且始终真诚地守护着大明,为它倾尽全力。

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

五十六章舅舅,等等保儿!

夜晚降临,朱元璋等人坐在牛车上休息。

朱元璋睁大眼睛凝视着明亮的月光,心情复杂。

他知道,在地方上问再多也得不到真正想要的答案。

原因很简单。

他不喜欢听真实的声音,百姓也不敢讲实话。

当年颁布大诰时,他就明确规定百姓不得议论君主,若有人违反,周围的人要立即上报官府。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百姓心中有怨言,又怎敢直言呢?最后问来问去,也只能得到一些表面的好话。

朱标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连呼吸都不敢太重,他看出父皇此刻心情不佳。

他也清楚原因所在。

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安慰。

现在的大明朝堂与夏白所说的颇为相似,父皇只愿听取自己想听的话,对于其他不合心意的内容,直接命令百官不得提及。

敢说真话的人会被治罪。

长此以往,天下还有谁敢说实话?

即便是御史,现在也只敢弹劾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有些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弹劾,更像是在变着法子赞美父皇。

按照原本的计划,父皇本打算去乡间询问农夫的意见,再到应天府听听文人的看法,然而如今却不知道父皇是否还会继续这样做。

他也不敢贸然询问。

许久。

朱元璋收回视线,望着朱标,严肃地问:“老夫,你可觉得咱们确实做错了?”

“当年你母亲说我,你弟弟保儿也说我,还有那个姐夫,他们都提过类似的话。他们都是咱们自家的人,是亲人。若咱们没做错,为何他们会这般说咱们?”

“咱们究竟错在哪里?”

朱标拱了拱手,苦笑着说道:“父皇,孩儿不懂。”

“父皇让孩儿说。”朱元璋瞪着眼睛。

朱标舔了舔嘴唇,“依孩儿看,母后的意图,孩儿不知。但孩儿以为,父皇的心意是好的,确实是为百姓着想。”

“父皇推行的定税制度,在孩儿眼里,确实是利民的好事。”

“按照定税制度,日后新开垦的土地不再增加赋税。如此一来,大明的耕地会越来越多,而人口也在增长,但赋税却不会相应提高。”

“这对百姓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朱元璋点点头。

这正是当初制定定税制度的初衷。

朝廷规定的田税额度固定后,大明的土地和人口只会不断增多,这样分摊到百姓身上的田税就会逐渐减少,百姓也会越来越富裕。

到时候朝廷如果缺钱,只需向百姓额外征收些口赋即可,基本不会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也是大明安定民生的长远之计。

朱标接着说:“父皇对官吏的监管非常严格,凡百姓发现官员有*行为,可以不经过任何程序,直接将官员捉拿,押送到京城问罪。”

“这是大明政治清明的关键所在。”

朱元璋微微点头。

这确实是他的初衷。

然而推行了几年后,却没什么成效。至少这些年,他从未见过有百姓真的把官员绑到京城来。

以前他认为是政局清明的表现。

但现在。

他不再这样想了。

就算他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但官是官,民是民,百姓又怎么敢真正去告发官员呢?

朱标偷偷瞄了几眼朱元璋,见他并未动怒,便继续说道:“父皇的本意出发点都是好的。”

“只是难以实现。”

“天下的局势并非一成不变。最近寿州发生洪灾,伤亡不少,而国库空虚,只能拨出不到十万两银子赈灾,根本无法维持太久。”

“孩儿曾询问户部,是否能多拨一些救灾款项,户部只是给孩儿看了大明每年的收入情况。”

\"总共才三千多万两银子。\"

\"许多事情早已安排妥当,根本无法再调动更多钱粮,若要增加银子,只能向百姓征收额外赋税。\"

朱元璋脸色骤变,明显不快。

朱标垂下眼帘,仿佛没察觉到似的,继续说道:\"父皇有时太过急躁,总想独自承担所有事务,为我们后辈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可天下不可能永远按照父皇的意愿运转,如今的大明显得僵硬,有些过于拘泥于旧规了。\"

\"你是不是也认为我们错了?\"朱元璋冷眼看着朱标,眉宇间显露出怒意。

朱标沉默低头。

朱元璋冷哼一声,不悦地说道:\"别说了,净讲些我不愿听的话。\"

短暂的静默中,一阵寒风拂过,愈发寒冷。

朱标靠近朱元璋身旁,尽管朱元璋面有不悦,却也往朱标那边移了移,替他挡住寒风。

朱标倚着朱元璋的手臂,轻声说道:\"父皇,今日儿臣忽然想起了文忠大哥。\"

朱元璋神色微滞,长叹一声。

朱标徐徐道:\"当年父皇忙于带兵作战时,是大哥带着儿臣,后来大哥受到父皇重视,也开始领军打仗。\"

\"那时年纪尚小,听地方百姓说大军是义军,就问过大哥,什么是义军?还问他,你们的士兵是否也会劫掠?\"

\"大哥当时只回答了儿臣几个字,至今记忆犹新:擅入民居者死!\"

\"自从大哥领军以来,始终秉持这一点,这也是我大明军队能成为强军、劲旅的原因之一。\"

\"大明爱民!\"

\"以前我不明白为何大哥如此在意百姓,后来大哥告诉我说,因为他未归附父皇之前,也经历过那样的生活。\"

\"他亲身体会过!\"

短短几句,道出了底层民众无尽的痛苦与艰难。

朱元璋听罢,原本充满欣慰的脸上顿时冻结,犹如覆上一层冰冷霜雪。

他那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一种辛酸、同情、自责和苦涩的复杂神情。

是啊。

他何以得天下?

因为他亲身经历过那种朝不保夕、颠沛流离、人不如畜的日子,无数次提心吊胆,无数次仰天悲泣,无数次濒临死亡。

这些他全都经历过。

所以更加不愿让家人再经历。

而保儿与其他许多人不同,他始终坚守着良知。

那一点随承袭于他的父亲李贞。

性格良善。

朱元璋低声说道:“保儿性本善良。”

“当初我特意让保儿跟随常遇春习练军事,常遇春作战时勇猛无比,性格刚烈似火。”

“然而也极为嗜血。”

“我就盼着能稍微磨炼一下保儿的性情。”

“每次常遇春取胜后,总想着屠戮战俘,保儿那时便上前劝阻,说这些人并无过错,被抓已是不幸,不该再加害。”

“可惜最后还是被常遇春训斥了。”

提及此事,朱元璋嘴角微扬,仿佛忆起往昔的一些旧事。

他笑吟吟地说道:“当时常遇春对保儿讲,体恤百姓可以理解,但抗元并非只打一仗,之后还有数不清的战斗。”

“他确实会杀害俘虏。”

“可若战斗能尽快结束,死去的生命也会随之减少。”

“直至今日,我都清楚记得保儿来找我时眼中的那份委屈与迷茫。”

朱元璋笑声渐起,随即神色又暗淡下来,说:“可是保儿终究未改初心,后来我命他独自领军。”

“他看到沿途那些祈求与无助的目光,见到路边因饥寒交迫而亡的尸骨,心中依旧充满怜悯。”

“我记得进攻福建时,刚平定建州、延州、汀州,保儿见城内一片荒凉,便自行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不仅如此,他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城中的饥民,甚至命令部下将领收养城中的孤儿。正因如此,我才得以迅速平定福建,安定江南。”

“保儿为建立大明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朱元璋的情绪愈发低落且失落,他曾询问保儿有何志向,保儿笑着回答:他希望能为天下百姓创造太平盛世。

如今太平盛世已至。

那么保儿又在哪里?

朱元璋蜷缩着身体,显得十分孤寂无助,还带着些许自责与悔恨。

父子俩皆沉默无言。

整个气氛略显悲凉。

正当两人陷入沉思之际,一阵风忽然吹过。

远处,一个年约十七八岁的少年正飞快地奔跑着,身后紧跟着一个刚换牙的小孩,奶声奶气地喊道:“舅舅!等等保儿!等等保儿!”

见此情景,朱元璋神情恍惚,脑海中浮现出诸多回忆,泪水再也控制不住,顺着脸颊缓缓流下……

-------

“标儿,我想回宫了。”

朱元璋坐在牛车上,神情消沉,无意久留,轻声吩咐一句后,便令锦衣卫驱车返宫。车马匆匆离去,来得急促,去得也快。

朱标满是忧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