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59章 赏心悦目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59章 赏心悦目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朱元璋的笑容瞬间收敛,双手负后,略作思索后点头道:“你所言极是,这花纶确实太过年轻,过早踏入朝堂未免有些草率。不过他的这份成果,倒是颇见匠心。”

“朕看着甚是赏心悦目。”

话毕,朱元璋目光微闪,大袖一挥,向殿外高呼:“传翰林院花纶前来,朕有事相询。”

将那份奏疏置于案上,朱元璋眼中掠过一道冰冷锋芒,低沉说道:“朕若命户部核查天下账目,你意下如何?”

朱标眉间微皱。

他岂会不明父亲心思?

分明是要以花纶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彻查天下账目。

以往朝廷查账,往往流于表面,仅比对上下级账目是否相符,稍无大碍便不再追究。可如今这张折线图的出现,却另当别论。

有了对比,人最忌讳的便是比较,事情亦然。

倘若六部、布政司、府、州、县呈报朝廷的账目相互对照,或与往年数据对比时出现明显差异,而相关官员又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那么账目造假便在所难免。

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已让朝廷头痛不已。

若父皇再度严查,只怕更大的*即将掀起。

朱标神色凝重。

他深知朱元璋的性格,父皇此举并非询问,而是希望得到自己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一旦父皇下定决心,旁人难以动摇。

朱标也明白,父皇对元末遗留下来的*行为极为反感,甚至痛恨,但凡发现,必严惩不贷。而重新核查天下账目,无疑有助于朝廷摸清局势。

只是朱标也担忧,此举是否会牵连过多。

单一个空印案,就导致数十名地方官员被处死,近万人被抄家流放。

若重新审查各地上报的钱粮收支、税款账目等资料,其规模恐怕空前浩大,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卷入都是可能。

朱标一时难以决断。

沉默许久后,朱标眼中闪过坚毅与狠辣之色,沉声说道:“儿臣以为,此查不可废。否则,地方官吏仍会继续欺瞒朝廷,误以为朝廷对他们无可奈何。如此*污吏,必当逐一查处。”

“然而,儿臣以为不可急于求成。”

“亦不可过于决断。”

“花纶所献的查账之法固然不错,但其中是否藏有隐患,儿臣以为,还需审慎考量后再做定夺。若其中存在重大纰漏或潜在风险,也许应适可而止。”

“恳请父皇三思。”

必须核查。

但需有限度地核查。

倘若贸然全面核查,恐怕会有众多官员受牵连。

他倒不是担忧天下大乱,而是忧虑因核查导致大量职位空缺,进而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

若非如此,当年父皇也不会未经详查便直接任用被推荐的士人。

朱元璋点头表示认可。

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他对官员的处置虽严厉,但皆有分寸,绝非草率行事。

但他也清楚,花纶所呈报的数据来自六部等机构,这些数据能出什么差错呢?即便有问题,也只是下属官员提供的数据可能掺假。

朱元璋说:“朕心中自有主张。”

“朕会先详细询问,再对全国账目进行全面审查。”

“父皇圣明。”朱标立即附和。

不久后。

花纶匆匆赶到。

他忐忑不安地进入殿内,大气都不敢出,内心更是七上八下。

他已经猜到陛下召他来的缘由,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但真正面对这位威震天下的君主,依旧感到胆怯与惶恐。

刚一进殿,花纶就觉得双腿发软,跪倒在地,叩拜道:“翰林院编纂花纶叩见陛下。”

朱元璋笑着说道:“无需这般拘礼,朕今日召你前来并无他事,只是看了你呈上的奏疏,觉得上面的线条很有特色,想问问你是如何想到用这种方式来上疏的。”

“另外,这东西有何用途,又能在哪些方面应用,你且详细解释一番。”

朱元璋的语气十分温和。

然而话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强势。

花纶点头答道:“回禀陛下,臣所呈之物名为‘折线图’,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些数据按一定间隔用线条相连,以便更直观地分析数据变化。”

“臣蒙陛下赏识,得以担任翰林院编纂一职。”

“期间接触了许多奏疏。”

三百一十五

“朝廷设有明文:各布政司、府、县需于每年向户部递交钱粮与财政收支、税赋账目。”

“户部所收之数与各地布政司、府、县所提供的账目必须完全吻合,分毫不得有误,方可结案。若有一处不符,整册账目便会被退回重报,并需再次加盖地方印章。”

“户部每年审核的大多是地方官署呈交的数字,至于上下级之间的数据是否一致,则并未深究。”

“这就好比只检查了‘竖经’,而忽略了‘横纬’。”

“因此,臣冒昧地将各地布政司、府、县递上的数据,特别是前两年的数据加以横向对比,却发现其中许多数据虽在‘竖经’方向无误,但在‘横纬’方面却存在明显波动。”

“起初臣并未太过在意,以为只是偶然现象。”

“直到前几天,殿下命臣审查寿州和滁州的财政收支账目时,出于好奇再次尝试,才发现了不少问题。”

“臣心中忐忑,却又不敢隐瞒,这才将这份‘不合常规’的奏章呈上。”

“恳请陛下责罚。”

花纶并没有按照朱元璋的意思行事。

他先叩首请罪。

朱元璋摇手说道:“朕并无怪罪之意。”

“朕认为你的想法十分巧妙,竖经横纬的说法很有道理。”

“朕之前就觉得朝廷查账的方式有些单薄,也过于简单,但一直未能找出原因所在,听你这么解释后,朕豁然开朗。”

“朕查得太表面化了。”

“仅仅核对上下级账目是否一致,只要数目相合,便不再追究。”

“然而朕忽略了,地方的状况通常是相对稳定的,这意味着地方账目不应该出现太*动,除非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变故,否则地方历年来的趋势大致相同。”

“这是朕的疏漏!”

“朕问你,若是将各地布政司、府、县历年来的数据都进行横向对比,而当年并未发生天灾等异常情况,但上报数据却有显着变化,那是否可以断定有人在数据上做了手脚?”

花纶目光稍凝,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严肃地说:“依臣所见,确实如此。”

“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泰,天下太平,大明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秩序井然,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不太可能出现某段时间内的大幅波动,即便有所变动,也不应该局限在一县一府之中。”

“若横向数据出现偏差,必是有人造假无疑。”

“往昔资料繁杂,处理起来颇为不易,所以鲜有人愿意多此一番周折。”

“若是我们想要重新核查所有账目呢?”朱元璋忽然开口。

------------

重新核查天下的账目?

花纶心中猛然一震,他抬头看向朱元璋那坚定的表情,明白这不是玩笑话。

这是皇帝的真实意图。

花纶低下头,声音微微颤抖:“臣不敢妄加议论国之大事。”

“朕让你说!”朱元璋指着花纶说道,“朕只问你一件事,你如实回答,若是朕将这十多年来所有的账目重新审查一遍,你觉得能否找出问题?朕只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花纶头皮发麻。

心里更是暗自叫苦连天。

他确实有自己的私心,但只想引起皇帝的关注,并未打算引发朝廷动荡。

朱元璋背着手站着,目光紧紧锁定花纶。

等着他的确切回复。

花纶的眼神不断变化,最终咬牙说道:“能。”

“很好!”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道,“那么,如果朕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你能查清楚这些账目吗?”

花纶身体猛地一抖,几乎要摔倒。

这对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重任。

花纶深吸一口气,摇头拒绝了。

花纶说道:“请陛下原谅,臣不敢承担。”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冰冷。

花纶低着头,不敢直视朱元璋的眼睛,紧张地说:“臣感激陛下的信任,也愿意为陛下赴汤蹈火。但这事太过重大,超出了臣的能力范围。”

“臣惶恐。”

“臣再次向陛下请罪。”

“这份‘折线图’确实是臣呈上来的,但在数据通过图形的方式检查时,这个方法并不是臣想到的。”

“而是夏白。”

“臣不敢隐瞒,也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辜负了陛下的期望和信任。”

“虽然臣对‘折线图’有一些见解,但对于全国账目的整理与核查,目前实在是难以胜任。”

“请陛下责罚。”

花纶跪在地上,满脸惊恐不安。

“夏白”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更加寒冷,眼中闪过一丝寒意。

朱标同样心中一震。

他也没料到这竟是夏白的提议。

朱标严肃地问道:“你说这是夏白的主意?”

花纶回答:“正是。”

“臣与夏白实无甚交情。”

“两个月前,夏白新开的盐铺,臣与其他同年进士商议后,决定前去支持,以免他人耻笑于他。毕竟他乃我们这一届的状元,若被商贾所辱,我们这些读书人脸上亦无光。”

“于是大家一同去了盐铺。”

“到了那里,却发现了一件怪事。”

“那便是盐铺门外的计数牌,不是我们熟悉的计数法,而是另一种*数字体系。”

“臣好奇之下,便向他请教。”

“夏白的回答是:‘师夷长技以利华。’”

“同时,他还希望臣帮他完成一件事,即整理元人、胡人等游牧部族学习汉字的记录,想把这种学习方法推广开来。”

“臣当时十分震惊,并立刻拒绝了。”

“这三个月来,臣已多次被夏白嘲讽,早已心生不满,自然不会答应如此荒谬之事。”

“但夏白仍不死心,又告诉臣关于‘折线图’的概念,起初臣并未在意。”

“然而回去之后细想,却觉得此法对账目管理很有帮助。”

“这才大胆一试。”

“臣认为这种方法对朝廷有益,便上报了。”

“臣并非有意隐瞒,只是觉得夏白行事过于奇异,若告知陛下,恐怕会引起您的不悦。”

“请陛下责罚。”

花纶一口气讲完自己与夏白的往来。

此刻他心中一片空白,毫无保留。

夏白之前就叮嘱过,见了陛下一定要坦诚直言。

听罢,朱元璋眼神略显深沉。

又是夏白。

这个夏白到底还有什么秘密藏匿未露?

朱元璋心头一阵烦闷,越是对夏白了解,就越觉不安。

但他并不怀疑花纶所说。

花纶对夏白本就没什么好感,也不会凭空捏造,大概率是真的认为这对朝廷有利才上报的。

只是让他疑惑的是,仅凭夏白的寥寥几句点拨,就能提出如此特别的‘折线图’概念,或许他在账目审查方面还有别的独到之处。

朱元璋问道:“那*数字究竟是什么?”

花纶说道:“此乃胡人传来的一种计数法,仅由一些独特符号组成,比起当前的计数法要简便许多,还能大大提升数据整理与记录的速度。据夏白称,这套符号与现行的算筹极为兼容,能极大提高运算效率。”

“我目前也在研习此法。”

关于识文算数之事,

夏白难道真想让“士人”变得寻常?

此念头刚起,朱元璋便摇头否认,这绝不可能。然而心中却也泛起一丝疑惑。

因为夏白似乎确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旦成功,识文与算数的门槛都会大幅降低,“士人”的资格也会随之放松。

朱元璋深知识字断文的艰难。

若非娶妻生女,又投身军旅,自己恐怕无缘读书。

可是降低士人门槛真的合适吗?

朱元璋无法确定。

但他明白这对天下来说必定是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人性本贪,**无穷,一旦略知一二,便不会甘于田间劳作,而是渴望进入官场。

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职位供这些人谋取?

朱元璋冷笑,嘲讽夏白的天真幻想,认为其想法脱离现实。

朱标点头赞同道:“夏白身上确实带着不少‘胡人习气’,行事风格也与胡人相似,肆意妄为,无所顾忌,但天下岂是他随心所欲的地方?”

“百姓才是根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