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73章 税制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73章 税制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陛下在全国推行的定税制,”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包税制’?”

“陛下还大力推行定额制度,朝廷规定每年必须生产多少铁、多少盐,产量不足则需补足,超出则需封矿,意在让天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天下真的能如陛下所愿,永远维持这种不变的局面吗?”

“这是不可能的。”

“就像陛下清除*污吏一样。”

“自陛下起事以来,已经处决了多少*?”

“天下的*是否已经根绝?”

“而在今年颁布的《御制大诰》中,陛下提及了这样一番话。”

“陛下听闻古往今来的君臣,皆以天下苍生为念,制定纲纪惠及百姓,可谓君臣一心,志同道合。上天感动,四方响应,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给人足。”

“然而,大明朝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官员处理公务时往往私心大于公心,*之事层出不穷,最终导致罪孽深重,难以救赎。前一批*尚未清理完毕,后一批又接踵而至,倒在刑场上的官员不计其数。”

“陛下因此提出了一个疑问。”

“唉!难道是朕无能所致,还是前代遗毒所致?”

朱元璋听到夏白公然念出《御制大诰》的内容,面色瞬间阴沉,眼中闪过一丝隐忍的愤怒。他完全明白夏白的意图,是在质疑自己在《御制大诰》中的主张。更让朱元璋难以接受的是,夏白似乎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这令他极为恼怒。

朱标也被吓得冷汗直冒。若换作别人说出这样的话,他或许不会如此紧张,但夏白不同,他对父亲一直怀有强烈的不满情绪。朱标生怕夏白继续发表狂妄之言,急忙打断道:“住手!陛下所着《御制大诰》岂容你妄加评议?”

朱标接着义正辞严地说道:“陛下在序言中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造成世风日下、士人气节沦丧的是元朝那九十三年的统治。大明建国以来,父皇对那些士人已十分宽容,不但允许他们入仕为官,还给予重任,可这些人进入朝廷后依旧不思进取,只顾私利,陛下不得已才采取措施清除那些道德败坏之人。”

“这不过是在肃清前朝遗毒罢了!”朱标语气坚定,“事实如此,不容狡辩,更不容诋毁!”

夏白闻言只是轻轻叹息一声,无奈地摇摇头。

现在的《大诰》包括《大诰》与《御制大诰》,他记得后来朱元璋还会陆续撰写几部作为补充,但在他看来,这些书实在荒诞。整本书都在重复一个论点:前朝不好,洪武时期的官员也不行,后来因频繁北伐导致地方百姓疲惫不堪,于是有了《大诰三》,指责百姓无能,再后来杀害了蓝玉等将领后,又写了一本《大诰四》,把矛头指向武官,几乎把整个大明朝的人批评了个遍,唯独没有反思自身。

夏白抬起头,目光如炬,毫无畏惧地直视朱元璋,沉稳地说:“陛下希望天下官吏能够肩负重任,体恤民情,制定律法造福百姓,但陛下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呢?”

此话一出,朱标的脸色顿时大变,朱元璋的瞳孔中也燃烧着怒火。

还没等朱元璋发作,夏白就已经继续说道:“没有。”

“我不谈政治官员。”

“我现在是一名商人,主要从事盐业交易,所以就以盐政为例说明。”

“我曾与太子殿下提及此事。”

“大明盐法存在重大问题。”

“现行盐法沿袭自元代旧制。”

“此制度专对灶户,要求制盐者按盐额缴纳税负,征税以户为单位。”

“如今来看,显然灶户中人丁有繁有简,然而无论户内人数多寡,均需缴纳三十引盐税。此法弊病甚显,然大明立国十八载,竟无人提出修正。”

“不过,我可以清楚地告知陛下。”

“即便陛下将盐法之弊告知群臣,他们所提之策亦不过是修修补补,绝不会真正体恤民众。”

“原因很简单。”

“陛下不容许出现大的变动。”

“如今天下格局已在陛下的强力推动下初具规模,且难以更改。”

“在此缺乏灵活性的环境下,朝中官员只能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对现有制度略作调整,尽力达成陛下期望的目标,至于是否加重基层负担,则无人关心。”

“他们根本无力兼顾两端。”

“若想兼顾双方利益,最便捷的办法便是如我这般,创办盐业企业,上下皆得其利,同时惠及民生。但我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得到了陛下的特别许可,诸多制度为此让步,这才得以实现。可文武百官并无这样的特权,陛下也不会允许他们拥有这样的权力。”

“他们连说话的勇气都欠奉。”

“也不敢如此。”

“若要改革,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还可能调动许多官吏,甚至极有可能对盐法作出大幅修改,谁能确保改动之后一定优于从前?”

“又有谁敢承担这份责任于陛下面前?”

“况且盐法的变动必定涉及费用支出。”

“大明一年的税收本就有限,朝廷早已捉襟见肘,即便陛下同意,一旦亏损,以陛下‘恩怨分明’的性格,只怕立刻便会以*之名将这些官员处死。”

“在这种情形下,官员又能有多少实际作为?”

“能够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满足陛下的要求,做些小修小补已经算不错了。”

我今日得以毫无顾忌地站在这里向您陈述盐政的缺陷,并非因为我胆大无畏,而是我确实实现了三个月盈利的目标,也为盐政改革指出了一个全新的路径。

然而,即便如此。

在我眼里至关重要的账本,在您看来不过区区四千两。

您心中惦记的依旧是那借出去的五万两。

您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却忽视了长远的变化。

或许在您眼中,商贾皆为逐利之徒,既经商便需速见成效,最好是立竿见影,立刻回本,甚至希望能投入五万便收回十几万,这样才算没有亏损。可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其规律,岂能轻易一蹴而就?

就像耕种庄稼,需要翻地播种施肥,还需数月精心养护,才能在秋天收获。

您于农事上无所不知,却不愿在其他领域付出耐心。

表面上看是在守护朝廷的利益与威严。

实际上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得不偿失。

朱元璋冷眼相对,对这番言论嗤之以鼻。

他构建的这套体系,难道夏白能真正理解吗?

夏白转移视线,瞥了几眼大殿,笑道:“经济乃政治之根本,战争是政治之延伸。”

“我在开封时,曾深入研究过大明的赋税体制。”

“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您堪称卓越且富有远见。”

“您确实怀有仁民爱物之心。”

“自始至终坚持低税率的农业税与商业税,以贯彻您的仁政理念。”

“在这种较低的税收水平下,既能维持明朝庞大的财政开支,甚至还能略有盈余,这实在令人钦佩。”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劳民伤财。”

“您通过均工夫、轮班应役、减免部分徭役、避开农忙时节等方式,将沉重的徭役分摊到百姓身上。”

“您的眼光很长远,深知如此高强度的徭役会让百姓不堪重负。”

“所以在建立起一套低税制后,您马上着手打造了一整套节约税收支出的辅助体系,比如军屯、民屯、庄田、职田等高租额的官田制度。”

“陛下对地方豪强的打压,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以及推行的军役、匠役、灶役子孙世代承袭的户籍制度,还有罪犯以劳役抵罪的制度,商人在军镇纳粮换取盐引的盐法开中制,以及就近转运税粮的对拨制等,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朱元璋听罢,脸色骤变。这整套制度是他深研古籍、汲取前人经验后精心设计的,他对此一直颇为自豪。他认为这套体系无懈可击,无需任何修改。

即便朝中有大臣曾提出异议,他也从未放在心上,甚至觉得这些人根本不理解这套制度的伟大之处,也不知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查阅了多少典籍。在他看来,这套体系正是奠定大明基业千秋万代的关键。

夏白内心感叹,朱元璋确实堪称天才。他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亲自构建了如此完善的税收体系。然而,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代价便是对百姓无休止的榨取与压迫。

夏白目*杂地说:“在我看来,陛下所创这套制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强权。”

稍作停顿,他又补充道:“具体来说,就是借助朝廷的强权,无偿占有民众的劳动力,或是通过高额掠夺他们的劳动成果,从民间获取大量‘非税收入’,用来弥补因税率较低导致的财政缺口。”

“我说得对吗?”

……

朱元璋紧紧握着手中玉如意,指节因用力而发出声响。

自起兵以来,他见识过不少才智之士,麾下更是汇聚了诸多谋臣文士,却还是首次遇到有人这般坦率地剖析自己的思路。夏白是第一个。

尽管内心震惊,朱元璋脸上并未显露过多怒意,仍是以一种不怒自威的姿态注视着夏白。他的目光第一次显得严肃起来,但依然带着几分轻蔑与傲慢。朱元璋缓缓说道:“你总是让我感到意外。”

“一个读书人。”

“一个刚过二十岁的文弱书生。”

“从未涉足朝廷政务,居然比我手下的那些老臣更了解我的布局。”

“看来是我低估你了。”

朱元璋向前微倾,目光如炬般审视着夏白,脸上无一丝波动。“既然你对咱们的规矩如此清楚,不如说说看,你觉得咱们建立的这一套制度,有哪些不足?”

朱标却不容许夏白开口。他主动上前一步,“父皇,夏白从未涉足朝廷,对天下大事所知有限,根本不了解大明的整体情况,怎能让他说起国家大事?”

“恳请父皇三思。”

然而,朱标的话语在这时无人理会。朱元璋充耳不闻,夏白亦置若罔闻。

夏白挺身而立,毫无惧色,也无半分退让之意。

是时候让朱元璋清醒清醒了。

夏白拱手行礼,“既然陛下愿意倾听,臣自当遵从。”

“在臣看来,陛下的治国之道,实则自相矛盾。”

“陛下出身贫苦农家,幼年历经艰辛,深知官僚与地方豪强的罪恶,因此大明的制度,多是陛下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

“陛下推崇的财政思想,不过量入为出,平均劳役减轻赋税,节约开支,藏富于民之类。”

“正因如此,矛盾之处愈加显现。”

“陛下开创基业之时,面对的是饱受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废、百业待兴的局面。”

“一方面,陛下希望百姓安居乐业,民力充裕;另一方面,却又急需百姓付出额外之力,达成‘国家长久安宁’的目标。”

“陛下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建造京师、中都,封赏功臣,官员薪俸、军饷供给,以及陛下诸多功绩如‘南北统一’、兴办学校教育等,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

“一方面需要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又要雄厚的国库支撑。”

“显然两者不可兼得。”

“这十八年来,陛下显然选择了后者。”

“陛下引以为豪的固定税制和低商业税,不过是掩饰大明暗中剥削的幌子罢了。表面上对农商征税减少,实际上通过无偿劳役和逐年增长的赋税弥补回来。”

“陛下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并非真的喜爱农业。”

“陛下并非真心爱农。”

“陛下明白得很,大明的税收几乎全靠农夫支撑,至于商贾,不过是朝廷圈养的牲畜罢了。当他们积蓄充裕时,便是朝廷挥起屠刀,强行掠夺之际。”

“这就是陛下给商贾豪强早早定下的结局。”

“就眼下来看。”

“陛下构建的这套体制还能运作,虽然地方百姓颇有怨言,但我猜陛下此番的目标,并非是郭桓这样的官员,而是那些在户部财政中有所积存的商家与富裕农户。”

“陛下理想中的天下早就昭示过。”

“君主若能清心寡欲,勤于政务,不做无谓之事损害民生,让民众安居乐业,便能太平无事,浑然不觉。”

“自古以来,百姓总是厌贫而喜富。”

“因此,这些‘富’人注定是要被清除的。”

“天下不怕贫穷,只怕分配不均;不怕穷困,只怕人心不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