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18章 跑腿的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18章 跑腿的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到了应天府,却成了跑腿的。

若不是他对夏白稍有交情,再加上黄子澄他们一直记挂着贡院时夏白说的话,想找机会报复,他根本没资格参加。

夏白震惊不已,也不禁啼笑皆非。

黄子澄等人真是心胸狭隘,一点亏都不肯吃,哪怕只是言语间的争执,也要想办法讨回场子。

不过他心中存疑:如今会试的结果还没出来,吏部官员怎么就能如此坦然地办起宴会?

若此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定有不少人要倒霉。

解敏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笑着说:“夏老弟,你可能误会了。这次宴会虽由吏部官员发起,但吏部尚书和侍郎这些高位重臣是不会来的。”

“我们也没资格让这些*接见。”

“这次负责牵头的是吏部给事中。”

“他们既不负责科举阅卷,也不参与会试试卷排名的排序。依我们推测,这宴席可能是奉旨泄露机密。”

“奉旨泄密?”夏白陷入沉思。

解敏点头说道:“我朝科举中断十年,此次重启,或许与以往有所不同,考题也可能有所调整。加之参考士人众多,有人猜测,此次录取人数可能超出往常。”

“还有会试三场,哪一场更为关键。”

“这些都是士人关心的问题。朝廷也许察觉到了这一点,或者发现有人频繁打探消息,所以安排了这场宴会,提前告知相关情况,让我们心中有数。”

夏白点头表示理解。

大明科举中断十年后重新开始,外界对此次取士标准、人数、阅卷重点等所知不多。官府提前通知,也是一种可能。

受邀者皆为各省佼佼者,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大多会在三甲之中,日后也会成为大明官员。

这本就合理。

只是自己要不要去呢?

如果他去了,可能会受到黄子澄等人的刁难。但能出席这种场合的,基本都是有很大几率中榜之人,未来将是同僚,而且无人知晓确切名次,黄子澄也不敢过分。

况且他根本没把黄子澄放在眼里。

若是能在宴会上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日后推动某些事务时也会顺利许多。

赴宴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思索片刻,夏白决定不去。

当前南北士人间隔阂颇深,想要改善关系还得靠实力,否则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会被视为轻浮狂妄,引发误解。

相比于空谈,他更愿意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用行动来说话,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主动找来。

他不需要了解太多。

因为他已是状元。

一个已被朱元璋钦定的状元。

他的道路与普通进士不同。

他更倚仗的是民众。

理清这一点后,夏白眼神愈发坚定,他转向解敏,拱手致谢:“多谢解兄告知。”

“不过我不会参加这次宴会。”

“我的名次已经确定,赴宴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纷争。”

“解兄尽可宽心。”

“此次科举,你必能金榜题名。”

“我先向你贺喜。”

---

解敏无奈一笑。

他其实也很期待能上榜,只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近来北方学子多次聚会,私下里多有议论科举之事。论才学,在北方他算拔尖的,但到了南方,就显得逊色了。

北方的经学一直不兴盛。

早年的战乱让北方的经学传播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即使停考十年也难以赶超。

即便皇上加大了对北方经学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科举结束后,各地学子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从南方学子的交谈中,他愈发意识到南方人在四书五经方面的造诣远胜北方。

这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弥补的。

这次宴会没有邀请他,这也表明了一点:至少在某些吏部官员或组织者看来,他的才学根本达不到参与这样级别宴会的标准。

解敏拱手说道,语气带着苦意:“希望夏老弟能如其所言,不过如果科举的人数不增加,我想脱颖而出恐怕不易。你未曾与南方学子深入交流,不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精妙之处。”

“我们北方与他们的差距太大了。”

夏白朗声一笑,说:“解兄此言差矣。”

“你提到的问题,朝廷岂会不知?”

“我记得洪武四年时,当今圣上曾言:‘元代任官只重本族,轻视汉人,甚至不让南人进入监察系统,这公平吗?朕用人只看才能,不论南北。’”

“不久后,当今圣上果断废止了科举。”

“依我们对当时科举的理解,那结论几乎与朝廷公布的一致。”

‘能将所学用于实际的实在太少!’

‘这一结论毫无问题,只是不够全面。’

‘我们经历了童试、院试、乡试,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其中不少考生已有功名加身,有些人还身居官职。’

‘若此次高中,便能一步登天,进入朝堂为官。’

‘因此相比其他几次选拔,会试不仅是考察才学,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抑制南人!!!’

解敏听见夏白的话,眼睛微微一震,脸上写满了惊讶。他没想到夏白依然如此直言无忌。

“压制南方人?”夏白说道,“如果抛开科举本身的公平性,仅从政治角度来看,废除科举是必然的选择。当年科举的录取结果中,南方中进士的比例远超北方,甚至超过了总人数的七成。”

“科举根本无法实现对人才的公平选拔,反而对大明政权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那时北方还未彻底安定,如果继续举行科举,几届之后,南方中榜的比例只会更高,北方的读书人岂能甘心?北方本身就不稳定,许多读书人还怀念前朝,朝廷怎能不忧虑?”

“所以,为了北方的安宁,也是为了安抚民心。”

“科举制度必定会被废止。”

解敏陷入沉思。

这确实是他未曾考虑过的角度。

站在政治和朝廷的角度看,这样的考量确有必要,大明不能仅依赖南方的半壁江山,也不能让南方独占所有优秀人才。

解敏在地方任职,经夏白点拨后,立刻明白了诸多事情。

他缓缓开口:“在科举废除后,皇帝多次将‘四书五经’赐予北方学堂,并派遣南方的学官北上,在北方大力推广教育,这实际上是在扶持北方的儒学发展。”

“旨在实现南北平衡。”

夏白点头表示认同。

他接着说道:“这些举措确实可以推动北方儒学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但要赶上南方几乎是不可能的,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与政治。”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关于此次科举,我大胆猜测一下。”

“会试会有很大的调整。”

“据我所知,江北的考生文风朴实,而江南的考生文辞华丽。”

“这是目前最容易区分南北的方式。”

“体现在考卷上便是策问。”

解敏突然看向夏白,明白了为何夏白会在贡院那日说这次会试的策问部分并不重要。

他早就得出这个结论。

因为南方学子擅长文辞,能言善辩且善于引用经典,在策问这种较为自由的形式下,南方学子的文章通常会优于北方学子很多。

让科举达到南北平衡的最佳方法。

就是一刀切。

让策问成为锦上添花的部分。

解敏凝视着夏白良久,苦笑而言:\"夏贤弟,你这见解实在令我震惊,竟让我心生震撼。\"

夏白微笑回应:\"政事需从政理思之。\"

\"当今圣上出身平民,故而更加务实,因此'归于务实''德行第一而文艺其次'这类实用主义思想,更受圣上喜爱。南方虽经学繁盛,却显浮华,难以担当重任。\"

\"北方虽经学不兴,但学生更重视实际,反而更受重视。\"

\"除了会试的最后一场,前两场拼的是基础,北方学子未必不能脱颖而出。以兄之才干,上榜当无问题。\"

解敏点头,脸上露出轻松之色。

若果真如夏白所言,他此次科举大有希望。

他看着夏白说道:\"若我有幸高中,必设宴款待贤弟。\"

夏白大笑。

解敏随之莞尔,又好奇问道:\"只是夏贤弟,你不打算参加这个小宴?\"

\"不去。\"夏白摇头。

\"我性情刚直,在这种场合恐怕会引发许多争执,且我对自身有信心,这样的宴会还是避开为妙。\"

\"麻烦兄代为传达谢意了。\"

解敏点头:\"你如此推辞,怕是要被黄子澄等人视为轻狂、高傲、目中无人。\"

\"值得吗?\"

夏白笑道:\"我只是个凡人,装不来风雅。\"

\"他们若要议论,随他们去。\"

\"不过还请兄提醒他们,莫忘我们之间的约定。\"

\"士人重诺。\"

\"应不会失信吧。\"

\"哈哈。\"

解敏苦笑着点头。

解敏离开后,再无人拜访夏白,他返回住处。

同一时刻。

夏白与乞丐打交道的事,传进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毛骧向他汇报时,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寒光,冷笑了一声:“天下的文人尽在指责我,说我喜怒无常,说我残暴成性,不惜用严刑峻法对付士大夫。”

“我不*又能怎样?”

“朝野上下都在对我说,天下已经太平了,真的太平了吗?”

“到底太平还是不安,我不知道,但我清楚的是,无论是百官还是百姓,甚至我的儿子们,只要见到我,没有一个不说天下太平的。”

“这就是他们的太平?!”

“京师如此,其他地方呢?”

“这些混账东西,我把权力交给了他们,他们就是这样为我办事的?”

朱元璋愤怒了。

他本来就性情暴烈。

尤其涉及百姓的事情。

更何况是在京城,在他眼皮底下,这简直是在公开扇他耳光。

他确实有私心。

但天下哪个不是如此?

而在私心之外,他同样关心天下,也对大明的官员提出同样的要求,让他们务必清廉,反复强调官员必须心系百姓。

对于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他处理的办法很简单。

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