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30章 落泪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30章 落泪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父皇素来刚硬,但适才舅甥追逐间,触动了他的某些回忆,唤醒了内心的柔软,竟忍不住落泪。

按原计划,他欲深入民间考察,体察民情,可如今不得不半途而废。牛车速度缓慢,难以加快行程。

冷风拂过,朱元璋收敛起感伤,恢复了坚毅神色,重新冷静下来。

他端坐牛车上,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与沉重。

自己的治国之道是否存在问题?能否实现千秋万代的愿景?

他思绪万千。

特别是当年保儿曾质疑:抗元非一战、十战、百战可解决,那么对百姓又该如何?

当时他并未在意,以定税法回应,称此法能让百姓世代获益,一劳永逸。

如今他再次反思。

定税法果真足够吗?它仅确保朝廷收入稳定,但天下无常,天灾**不可避免。

维持现状,明朝真的可以长存?

朱元璋开始动摇。

他的内心混乱不堪,尤其夏白当面质问后,更令他烦躁。他能为后代筹划一切,却无法预测天灾**,也无法把握人心。

首恶必惩,善者有福。

能真正遏制像夏白这般心怀异志、无所畏惧之人吗?

绝不可能。

他存在时,夏白尚且不怕死。

更何况后世子孙。

他对夏白的处置颇为纠结。夏白如此执迷于寻死,即便死一万次也嫌多,但他又不敢让夏白死去。

因为夏白显然掌控着足以威胁明朝统治的力量,若不能将其完全掌握,隐患无穷。

至于利用夏白,他不愿考虑。

他不相信那些士人,无论是杨宪、刘基还是胡惟庸,皆不可信,他们个个心怀鬼胎。

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是空谈。

这只是那些士人为自己谋求独断专行、图谋不轨所找的借口而已。

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

朱元璋回到皇宫。

他毫无睡意,简单洗了把脸后,便开始埋头批阅奏疏。

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疏,他的心情总算平静了一些,也感受到一种充实与满足。

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觉得自己肩负责任重大,承载着整个天下。

朱标没有返回休息,一直陪在朱元璋身旁。

朱元璋也没有多说什么,反而将一些奏疏交给他批阅。

父子俩就这样并排坐着,一前一后地处理奏疏。

太阳升得老高,朱标已经开始犯困,一天的劳累让他体力透支,但当他看到某份奏疏时,却突然来了精神。

他认真阅读了一遍,然后快步走到朱元璋面前,说道:“父皇,这次会试中位列一甲的花纶、练子宁和黄子澄三人联名上书,表示放弃此次科举以及科举的成绩。”

“父皇,这……”朱标一脸凝重,觉得事情不太妙,如果一甲三人都放弃,那这次科举岂不是成了笑柄?

朱元璋抬眼看了他一眼,只嗯了一声,并未多言。

朱标神情有些焦急,这件事非同小可,处理不当会对朝廷的威信造成不小的影响。

但他又不敢再多说。

这次的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全因父皇的决策所致。朱元璋希望通过此举继续打压这些士人,同时也想羞辱他们的自尊心,以彰显自己的权威。

然而,矫枉过正。

若是当初按时进行殿试,花纶等人或许真的会忍气吞声接受,但朱元璋反复拖延。

这种做法给三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时间仿佛停滞,每日都笼罩在煎熬与屈辱之中。他们能够坚持到现在,已经让朱标有些意外了。

如果这三人依然选择硬着头皮参加,他内心定会鄙视,但看到这份奏疏,他松了一口气,至少大明的士人还有一定的操守和品德。

尚未堕落到不择手段的地步。

他也明白为何父皇迟迟没有行动,因为朱元璋还在犹豫如何处置夏白。他想除掉夏白,却又心存顾虑。

害怕*后留下隐患。

毕竟夏白身上隐藏的秘密太多,令人不安。而朱元璋犹豫得太久,已经对朝政产生了不良影响。

朱标低头沉吟片刻,终究按捺不住,开口道:“父皇,科举已经推迟许久,儿臣觉得不能再拖了,否则恐怕会引起外间的猜疑,担心是否发生了什么异常。”

“儿臣以为应尽快结束此事。”

朱元璋微微颔首,却未作声。

见此情形,朱标无奈一笑,只得退回原位。

殿中一片寂静。

几乎听不到声音。

他知道眼下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夏白,而且从父皇的犹豫来看,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夏白并未出现在名单之中。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因夏白归来而起。

他本不该回来,也不该有这个可能。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夏白不仅回来了,还完成了那些计划,这直接打乱了父皇的所有安排。

让父皇一时措手不及。

尤其是夏白呈上的那些材料,更让父皇投鼠忌器,因为它们足以动摇大明的根基。

在*完全明朗之前,父皇即便再想动手,也只能隐忍。

朱元璋阴沉着脸。

好不容易平复的情绪,再次变得焦躁。

他强压怒火,继续翻阅奏章,思索着如何收尾这场*,至于外界的议论,他丝毫不在意。

良久。

朱元璋终于恢复平静。

“传令。”朱元璋说道,“唤信国公汤和前来见朕。”

他要解决这次麻烦。

听到这话,朱标心中一喜,意识到父皇已下定决心,准备终结这场纷争。

正在此时。

朱元璋忽然又瞥见什么,刚压制下去的怒火重新燃烧,将桌上的奏章狠狠摔在地上。

朱元璋怒吼道:“真是废物!开封冒出个夏白,朕还未问你详情,你就替他辩解?”

“简直胆大包天!”

朱标匆匆瞥了几眼奏章,顿时觉得脑袋隐隐作痛。父皇震怒的声音传来时,他已经隐约猜到几分,可真正看到奏疏里的内容后,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是五弟朱橚所为。

在得知会试结果后,他在开封与夏白有过交往,认定夏白是难得的人才,绝不会落榜。因此,当得知三甲中并无夏白的名字时,他便直接向父皇呈递奏疏,为夏白抱不平,甚至指责此次科举可能存在舞弊行为,要求父皇彻查。

此外,奏疏中对夏白极尽赞美,还提到他曾与夏白共同编纂了一部名为《救荒本草》的书籍。

看着奏疏上的内容,朱标只觉得头皮发紧。

这个五弟,真是毫无心机。

若真有人敢在科举中舞弊,父皇怎会不知?还需要他来提醒?

而且父皇本就对夏白颇有微词,他却跑来替夏白求情,还大肆夸赞,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更让朱标无奈的是,奏疏里竟还特意提到了那本《救荒本草》。尽管书还未送到,但朱橚已在奏疏中详细描述了书中的内容:他走访地方百姓和文人,发现北方战乱刚结束,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靠野菜、树皮充饥。

在夏白的提议下,他们合着此书,旨在教人识别可食用的植物、树皮和草根,以减少灾荒带来的损失。

然而,这样的言论合适吗?

朝廷官员奏报的可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如今五弟却说百姓仍在啃树皮吃草根,这不是公然唱反调吗?

朱标苦恼地抓了抓头发,不知该如何替五弟开脱。

实在太过鲁莽,毫无分寸。

但这就是朱橚。

愣头青一个。

想到什么做什么,从不考虑后果。

朱元璋拍案而起,怒火中烧:“夏白,夏白,我大明朝就只有这么个夏白?”

“他就算是人才又能如何?”

“老五这个蠢货居然还为夏白求情,让我重审科举,说夏白不该落榜。”

“简直荒唐至极!”

“他眼中还有我这个皇帝吗?”

“真是废物!”

“快来人,带上我们刚才驱赶耕牛的鞭子,立刻前往开封府,给我狠狠抽死那个混账东西。只要鞭子不断,谁都不许回来。”

朱元璋怒不可遏。

整个人已经完全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若是朱橚此刻就在面前,他都想亲自下手,将朱橚抽打一顿。

听到这话后,

朱标急忙劝说道:“父皇,五弟并不知晓应天府发生的事情,只是因为一时爱惜人才,才顶撞冒犯了您。儿臣相信五弟并非故意如此,而且以五弟的头脑,也确实无法有这样的想法,请父皇息怒。”

朱元璋怒视着朱标,厉声喝道:“你竟然还替他说情?”

“既然他早就知道那个夏白,为何不早些告诉我们他的事情?”

“如今我反倒觉得,他与夏白是一伙的!”

“这是他对我不满的表现!”

朱标苦笑着摇了摇头。

自然明白这只是气话罢了。

如果说别的弟弟有这样的心思,他或许会相信,但老五?绝不可能,他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心机。

朱标说道:“不知者无罪。”

“五弟心思单纯,不可能有这样的打算,而且他对父皇一直十分尊敬,怎敢做出这种事。”

“唯一的可能就是被人算计了。”

“恳请父皇宽恕。”

朱元璋冷哼一声。

冷静下来后,他也清楚,以老五那种简单的思维,只能是被人利用,绝不会主动算计,更不会故意惹恼自己。

只是心中实在郁结难平,这段时间以来,他感觉自己仿佛被所有人背叛了一般,人人都在议论他的不是。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住心头的怒火,伸出五根手指:“五十鞭。”

“一鞭都不能少。”

“不打得老五屁股开花,我咽不下这口气,顺便也让老五明白,这五十鞭他服不服。”

“若他敢喊不服,那就继续抽!”

“直到他服气为止!”

另外,

他还下令给老五。

“我要他把与夏白接触的所有情况,都详细地写下来,送到我这里。”

“若有丝毫隐瞒。”

“那么送到的就不再是鞭子。”

“而是刀了!”

朱标松了口气,连忙说道:“儿臣代五弟感谢父皇的恩德。”

保命就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