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40章 尽力而为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40章 尽力而为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如今所做的,除了祈求上天庇佑外,便是抱着种种侥幸心理,认为天灾不可避免,只能尽力而为。”

“但这绝非百姓所期盼的。”

“百姓希望的是你们为天下长远谋划,将可能发生的天灾提前防范,将损失降至最低。”

“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任由地方百姓自生自灭,等到灾难发生才开始应对,为何不能提前预防,将原本可能导致十几万人伤亡的旱涝灾害降到几万、几千甚至更低?”

“为何不尝试修建更加牢固的堤坝水渠,或者干脆改道河流,让百姓免受天灾困扰?”

“难道你们真的想不到?”

“不是!”

“你们并非想不到,甚至能做到,只是不愿去做,因为在你们看来,这样做并无太多实质性利益。”

“口口声声喊着一心为公。”

“可你们所谓的公心,全都搁在朝堂里了,对百姓和天下却丝毫没放在心里。”

“身为臣子,实在失职。”

“陛下选用人才的方法,我不完全认同,但不得不承认确实广纳贤才,不少出身寒微的人也能踏入朝堂。”

“只是应天府太过繁盛,已经扰乱了众位大臣的视听与心境,让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当官不替百姓谋福,心中无百姓,也不挂念百姓疾苦,只会在问题出现后才想着去补救。”

“这样的大臣,真的是大明忠臣吗?”

夏白冷哼一声,目光如刀般扫视全场,毫不掩饰内心的愤懑。

他接着说道:“如今大明国势正强,百姓热情高涨,尚能四处奔忙,若有一天四面八方都遭遇灾祸,朝廷又该如何应对,如何施救呢?”

“还能救得了吗?”

“圣贤经典讲的都是大义,为何你们只把这些大义用在指责他人身上,却不曾落在自身?”

“难道不觉得虚伪至极吗!”

“当今社会,读的圣贤书越多,反而越让人觉得虚伪,早已失去古人应有的节操与良心。”

“世风日下。”

“在这百余年里,读书人渐渐变得唯利是图,鲜有真心为公为国之人。”

“再沿用过去的治国之策,只会适得其反,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这也正是我想知道的第二件事。”

“大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臣子。”

“继续沿用现有的圣贤道德标准,还是构建一个务实的新官僚体系。”

夏白坦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朱元璋神色变幻莫测,目光在夏白和李善长等人之间游移,暗自权衡着。

他并不满意这两种方案。

他更渴望得到既能遵循圣贤道德又能脚踏实地的官员,然而从最近几次科举选拔以及朝廷官员推荐的情况来看。

与夏白所说的大致相符。

难堪重任。

夏白的这番话,令许多人陷入深思。

------------

做官的意义何在?

北宋的张载曾经提到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

夏白怀揣善意,却过于理想化且自我中心,这世间原本就少有圣人,也难造就众多圣人。若人人皆为圣人,圣贤书又有何用?世间繁杂之事从何而来?夏白太过年轻,未曾经历社会的阴暗与残酷,更未真正体验绝望,即便如此,他仍能坚守初心,实属难得。然而,他此刻尚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李善长、毛骧等人冷眼相对,对夏白的话语毫无触动,他们早已不再热血冲动,如今只关注利益得失。郭翀、吴公达虽有所思索,但见旁边大臣冷淡,亦随之收敛情绪,恢复冷静。

唯有几位新科进士稍显心动,然而很快便黯然神伤。时局如此,非他们所能左右。尽管如此,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敬佩夏白的胆识与勇气,敢于直言于朝堂之上。

勇气可嘉,但仅此而已。步入仕途者,需懂得圆滑处世,若锋芒毕露、追求过高道德标准,则难免处处碰壁。树大招风,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夏白饱读诗书,却忘于此。

他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却拙于保护自身,此乃愚人之举。夏白泰然自若,他明白单凭言语无法改变现状,上下一心方能制胜,而当下上下离心,自然难以获得佳绩。不过,他并无懊悔之意,此举不过先表立场,为将来付诸行动铺路,有压力方能激发潜能。

正如教员所言,无压力则无进步。他决心不留退路,因为一旦有退路,便再难保持进取之心和毅然前行的果断,满目疮痍不过是为了拯救众生的一念之间。

夏白忽然开怀大笑,笑容灿烂且斗志昂扬,似愿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天下,这种气势令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朱元璋凝视着他良久。

他终于明白,自己还是低估了夏白。这是一位真正的志士,胸怀远大抱负,敢为人先。

他从不留后路。

要么成功。

要么赴死。

不过,夏白似乎太过自信。这是他的天下,若他不允,夏白即便再坚决也无济于事。

朱元璋淡然说道:“我朝取士自有规矩,我也始终相信我朝臣子。”

“此事不必再提。”

他挥了挥手,终止了这个话题。

夏白微微颔首,接着说道:“第三问:敢问陛下是否还保留着当年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

朱元璋带着几分傲气答道:“当然有。”

夏白说:“中华大地,秦汉登顶,隋唐极盛。陛下若有此雄心,自当在明朝承前启后,更上一层楼,实现国泰民安。”

“天下兴盛。”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开端。”

“然而,如今的大明朝已难以再现华夏昔日的辉煌。草民不喜欢现有的道路,决定另寻良策。”

“夏白不求一时虚名,只求万代昌盛。”

“草民今日所言句句属实。”

“草民也清楚,百官和陛下都不会轻易信服,因此草民大胆提议,愿成为朝廷认可的第一位商官。”

“愿以一己之力,为治理天下开辟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

“百言不如一行动。”

“草民愿作先锋,为万民、为天下、为中华探索另一条经济之路。”

“这条路与以往不同,不是国进民退;也不像从前,目标是国富民强。”

“草

“人生一世,不是被万人唾骂,便是流芳百世,我夏白甘愿做开创未来的引路人。”

全场寂静无声。

夏白的话语刚落,所有人无不震惊,简直难以置信他竟说出这样的话来。

夏白放弃了锦绣前程,选择投身于世人鄙夷的“商业”,可他可是会试中的佼佼者。

按照他的能力,状元指日可待,按大明的仕途轨迹,只需在翰林院稍作历练,便可出任地方官员,步步高升直至进入朝廷。

如此平坦的大道,他竟然要舍弃?

花纶低声劝道:“夏白,你疯了吗?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即便你有别的打算,也该等做了官再说,何至于这般决绝?”

他真是急得不行。

夏白的话让他震撼不已,也明白他并非狂妄自大,而是怀抱坚定信念的人。

他胸怀大义。

然而正因如此,夏白更不应轻易放弃官职,仅靠个人之力,怎能成大事?

练子宁同样目瞪口呆。

他呆望着夏白,只觉无地自容。

其他人也一脸惊愕。

他们根本不相信所谓的“商官”,商人就是商人,官员就是官员,怎可混为一谈?

一旦与低贱的商人挂钩,夏白的人生就完了。

得不偿失。

朱标亦神情震动。

他原以为夏白不过是热血冲动,说些空话,实际上已对他有些轻视。

但今日夏白这番话,让他猛然意识到,他们都低估了夏白。他早有规划,从科举到殿试,只有一个目标——将自己的理念公之于众。

他想要以一己之力,为天下开辟一条新径,即他所说的科学与未来。

朱标心中肃然起敬。

不论夏白最后成败如何,这份胆识和气魄,已超越了世上大多数人。

他自愧不如。

李善长、赵瑁也是一脸茫然。

他们怔怔地看着夏白,一时没反应过来。他们本以为夏白要在朝堂掀起一番波澜。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对朝堂纷争毫无兴趣,一心为民而已。

纵使卸下行服,也毫不动摇。

紧接着,李善长嗤笑一声,终究是过于自负了。难道仅凭一股热血就能有所建树?

若天下之事这般易成,也不会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

小虫妄图撼动巨树,不知天高地厚。

这个人不足为惧!

李善长心中已然定论。

汤和双目低垂,面无表情,仿若未闻,丝毫不显喜怒。

“商官?”朱元璋皱眉,狐疑地盯着夏白,细细品味这个陌生词汇,眼中闪过一丝戒备与疑虑。

他对夏白充满怀疑。

然而,夏白拒绝入朝为官,却令他十分满意。夏白太过锋芒毕露,在朝中恐怕会惹出不少麻烦。

现在正合心意。

“凭什么我们要相信你?”朱元璋冷冷注视着夏白。

夏白摇头,直视朱元璋,语气坚定:“陛下所信之人,并非是我,而是这片土地上的黎民百姓。”

“我只是想以实际行动告诉陛下,告诉诸位大臣,墨守成规注定失败,且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天下万物皆在变动。”

“治理之道,必须与时偕行,治国犹如逆流而行,不进则退,而真正影响天下的,是普通民众!”

“你以为你能做到?”朱元璋眼中尽是轻蔑。

夏白说道:“总该试一试。”

“即便道路崎岖,未来必是光明。若连尝试都不敢,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朱元璋冷哼一声。

他双手负后,神情变幻莫测,一时难以决断。夏白的突然提议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打乱了他的计划。

但当他想起夏白展示的东西时,心中又是一动。或许答应夏白并非坏事。

生杀予夺尽在自己手中。

想到此处。

朱元璋点头道:“既然你有此宏愿,我成全你又有何妨?”

“丑话我说在前头,你若欺压百姓,或与官员勾结谋私,我绝不姑息。若你破坏了天下秩序,我会取你首级以安民心。”

他不在乎其他。

只要妨碍了大明对天下的掌控,别说是夏白这样的小人物,就算是三军统帅、朝廷重臣,他也照杀不误。

他向来无所畏惧。

对那些闲言碎语,他向来不放在心上。

夏白躬身致谢:“多谢陛下恩典。”他目光中闪过一丝精明,他所追求的并非“以城带乡”,而是“以乡促城”。

自下而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