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42章 侧略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42章 侧略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在觐见之前,他已决定投身商贾。

那番慷慨激昂的言辞看似触怒了朝臣,实则是对朝廷的一次试探。在确认不可行后,他迅速调整策略,提出从商的想法。

自此,百官对他的敌意大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蔑与嘲弄。

夏白的目的已然达成。

百官虽有所觉察,但作为区区五品官员,他们又怎会在意李善长之流的小人物?

朱元璋眉宇间透着深深的疑虑,眼神中闪烁着几分难以捉摸的神色。

如果这一切真的是夏白的谋划,那他是不是太过精于算计了?还有,他是否早就预料到花纶他们会替他说情?

朱元璋的心中充满了疑问。

他对夏白始终看不透、抓不住。

只觉得他像条泥鳅,滑溜溜的,从不按常规出牌,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他的视线在夏白身上反复游移,却怎么也无法完全相信。

此刻,他唯一确定的是:

经夏白这一挑拨,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很容易被*,进而迅速追随。

他举办科举本是为了招揽天下贤才,为大明所用,并非真的要斩尽杀绝。

他也并非毫无目标。

朱元璋默默在心里权衡着答应夏白的利弊。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这些通过科举的新晋官员不会再因赌约之事受到夏白的影响。

这也是令他忧心已久的问题。

见朱元璋久久未表态,脸沉如铁,朱标心中顿时一紧。

他知道父亲的性子,绝不能容忍有人违逆,若有人胆敢违逆,必定会遭到最严厉的反击。

他非常担忧朱元璋会因为愤怒而将这五百名新科进士全部处死,那样的话,大明恐怕就会失去士人的支持。

将来还有谁愿意为大明效力?

朱标躬身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夏白或许是担心自己出身商贾之家,会被朝廷轻视,也让父皇对他有所不满,因此才会如此急切地希望父皇兑现承诺。”

“儿臣.”

朱元璋冷冷瞥了朱标一眼,朱标顿时脸色发白,再也不敢多言。

朱元璋注视着夏白,语气平淡却带着威严:“朕答应你。”

“朕身为一国之君,自然言出必行。”

“朕可以更改决定。”

“但朕也要明确告诉你。”

“朕对你已经失去了耐心,今后如果你再敢如此放肆,休怪朕对你不客气。”

“即便是读书人自命清高,也得看朕的脸色!”

“退朝!”

朱元璋连夏白的回答都没等,便径直转身离去。

他已不愿再听夏白的任何话。

百官齐齐拱手相送。

随着朱元璋和朱标的离去,众人也开始陆续散去,但在离开时,众人都不由自主地朝夏白投去了几道意味深长的目光。

那神情复杂难言。

众人表情各异,有的带着笑意,有的满是不屑,也有轻视与嘲弄,甚至还有冷淡、鄙夷以及隐含愤怒的。

神情错落。

待众臣陆续散去后,殿内氛围骤然轻松下来,花纶几人恍然回神,面色惨白。

花纶又惊又怒,手指指向夏白,愤恨地说:“夏白,当初的约定,我花纶已经履行完毕,从此再无亏欠于你。这一切不过是为了那赌注罢了。”

“今后你走你的阳关大道,我走我的独木小径,互不相干,你也不要再试图把我牵连其中,我是绝不会上当的。”

花纶恶狠狠地瞪了几眼,脚步有些摇晃地朝宫门方向走去。

竟敢当面顶撞圣上。

花纶怎敢有这样的胆量?

都怪夏白。

若非夏白提出的赌约,他又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身为士人,他一言九鼎,这是迫不得已。

花纶在心底反复劝慰自己。

“很好。”夏白大笑一声,向四周的进士们拱手致意,目送他们离去。

解敏留到了最后。

他环顾四周,靠近了一些,关切地问:“夏兄,你真的决定弃官从商?商人可是低贱之辈。”

夏白严肃地说:“我确实要经商,但并非成为商籍,而是成为商官,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解敏摇头道:“有何不同?商人始终低人一等,即便挂个官职,仍旧会被瞧不起。”

“你是此次的状元啊。”

“前程似锦。”

“为何要做这种不理智的事情?你寒窗苦读这么多年,岂不是全都白费了吗。”

“你这……”

解敏有些焦急。

对夏白的行为难以理解。

夏白神色平和,说道:“人生一世,总得为世间做些什么。”

“我对状元之名毫不在意。”

“况且既然是状元,理应做一些常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如今的用人之道,已然走入误区,许多士人不仅品德不足,能力也有所欠缺。”

“天下经历蒙古人的粗暴统治,许多人习惯了屈膝,在压迫之下,很多人失去了远大的理想,也丧失了古代士人应有的雄心壮志。”

“现在的官员,一提钱权便双眼放光,一说到男女之事,马上变得亢奋。”

“平日里言必称仁义道德,可一旦触及圣贤书中提及的道德、民生、人性、良知等议题,便立刻噤若寒蝉,仿佛这些与己无关,自己也不懂。”

“现今的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那些官吏们无不以正义和真理自居,然而华夏大地之上,尽是些精于算计、唯利是图的小人。”

“他们在毁掉这片土地。”

“当一个国家丧失了长远的发展方向,只专注于眼前的小利益时,这样的国家注定没有未来。”

“随之而来的将是屈辱与灾难。”

“当今圣上其实颇有作为,在他的治理之下,大明表面上看起来官场清明,天下井然有序。”

“然而这都是表面功夫。”

“全凭圣上的严苛管理政策,这种高压统治无法真正改善社会,只会让邪*潜伏得更深。一旦朝廷无力控制局势,那些早已*的官员便会浮出水面,祸乱天下,欺压百姓。”

“大明的创立实属不易。”

“多少人为此流血牺牲,他们所追求的绝非如此内外交困的局面,而是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世界。”

解敏神情激动。

夏白目光坚定地说道:“如今看似恢复了中华的表面,但实际上并未重拾真正的中华精神。”

“圣上只是驱逐了压在头顶的蒙古人,却未能彻底消除许多士人和官员心中的恐惧与屈辱。”

“要重塑信心,必须首先改变社会环境,让那些已经有所腐化的士人阶层明白,天下并非离不了他们。”

解敏复杂地看着夏白。

夏白的理想实在过于宏大。

从心底里,解敏对他充满敬佩,但又隐隐觉得夏白难以实现目标,因为动摇人心比移动泰山还要艰难。

夏白竟想颠覆整个局面。

这怎么可能做到?

解敏叹了口气说:“夏兄,你的抱负我恐怕无能为力相助,他人也不会支持你,只能靠你自己努力。”

“太难了。”

“甚至……”解敏眼神闪烁,停顿片刻后继续说道,“还有人会在背后使坏,不少人对你心存不满。”

“你过去的行为也太张扬了些。”

夏白点头承认。

他笑着回应道:“有些事情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但不去尝试怎会知晓?”

“况且我有信心。”

见夏白意志坚定,解敏亦不再多言。他深知自己劝不动夏白,既然话说出口,就覆水难收。即便夏白反悔,也无法回到从前。

其他人定然不会认可。

解敏拱手道:“那小弟就预祝兄台成就非凡了。”

夏白笑着颔首。

他对解敏说道:“我已下定决心,绝不会半途而废。我现要去东宫,先行告辞。”

解敏点头应允。

目送夏白离去,解敏满是感慨。初识夏白时,只觉他骄傲自负却不失礼数,待了解加深,愈发觉得他与众不同。

若当今陛下如高悬之日。

那夏白便是照耀平民生活的灯火。

虽微弱但明亮!

解敏不知夏白的具体计划,也不清楚他会采取何种方式,但他明白,夏白走上的是一条与他们迥异的道路。

前路未知。

解敏长叹一声,转身离去。

另一边。

夏白已抵达东宫。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明朝对天下的掌控力极强,他欲经商以开辟全新的经济路径,自然需要争取一些特权。

而当今能赋予特权之人,除了太祖朱元璋,便只有殿下您了。

---

夏白的来访,朱标并不惊讶。

夏白在奉天殿所言如此诚恳,又如此理直气壮,绝非轻易放弃之人,必然是认真的行动。

偏殿内。

朱标与夏白相对而坐。

朱标命人泡上一壶茶,冷声道:“夏白,你胆子不小啊,你知道自己今日在做什么吗?!”

夏白沉默不语。

朱标冷哼一声,眼中闪过怒意与不满:“我父皇为了天下日夜操劳,每日只睡两三个时辰,岂容你在此妄加评论?”

“你是可用之材。”

“我承认这一点。”

“但这仅限于此。”

“我大明坐拥天下,民众数以千万计,人才众多,并非不可或缺,你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人应当有自知之明!”

朱标注视着夏白,说道:“我大明户籍制度严谨,百姓即为百姓,工匠即为工匠,商人即为商人。”

“各司其职,社会方能安定。”

“你误解了我的意思。”

朱标毫不客气地指出夏白的错误。他对夏白的行为十分不满,毕竟夏白屡次挑衅朱元璋,这让身为长子的朱标感到极大的困扰。

夏白静静地听着,神情却不甚专注。他反而兴致勃勃地为朱标斟了一杯茶,像是担忧朱标多说话会伤及喉咙一般。

朱标冷冷瞪了他一眼,脸上的怒意愈发明显。

夏白将茶递至朱标面前,语气平静地说:“殿下这份关怀,我心领了。”

“然而,我无法遵从您的提议。”

察觉到朱标即将发怒,夏白依然从容不迫地说:“殿下且稍安勿躁,我这样做自有我的考量。”

“经商之事,已是大势所趋。”

朱标皱眉。他轻蔑一笑,目光中闪过一丝寒意。虽然他长期居住于深宫,但对民间疾苦并非毫无所知。他对此非常清楚,而且了解得相当透彻。

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他无法忽视地方的实际情况。这是朱元璋执政以来多次强调的要求——必须深入了解民情。

朱标淡然说道:“应天府的一斤盐大约值十五文,各地省份间的价格差距也并不大,最贵的地方也不过二十五六文,便宜些的地方则只需七八文。”

夏白点点头。

他喝了一口茶,继续问道:“大明朝每年的盐税是多少?”

朱标眉头微蹙,疑惑地看着夏白,却没有立刻回答。他当然清楚大明朝每年能够征收多少盐税。

但这样的数字怎能随便对外泄露?

“你为何突然问起这个?”朱标严肃地看着夏白,试图从对方的表情中寻找答案。

“大约是一百二十万以上。”夏白答道。

朱标心中一震。

这一数据相当准确,近年来大明朝的盐税一直保持在百万左右,而夏白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夏白接着说道:“大明朝实行的是盐引制度,每张盐引对应两百斤盐,由官方统一管理生产和销售。”

“官府从百姓那里收购盐后,再以六钱的价格出售给商人,换来的则是粮食、铁器、马匹以及银两之类的物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