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6章 追究根源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6章 追究根源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若非圣上驱逐胡虏,我汉家百姓今日仍会饱受欺压,活在战乱之中,此等功绩,天地可鉴,岂容这等污言所玷污。”

“臣恳请殿下下旨严查。”

“臣恳请殿下下旨严查。”殿内众臣随之附议,这文中的言论实属荒诞不经。

哪有一字虚假?

分明是陛下亲力亲为之事。

但凡稍有常识者,都不可能用那些话来诬蔑陛下,此人竟敢信口雌黄、出言不逊,实属可笑至极。

完全不合常理。

这些反对的声音,不过是以恶意攻击他人,根本无需理会,更不用深入思考,任何分析都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全然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极端错误。

朱标脸色略显柔和,平静地说:“公道自在人心,随便捏造不能混淆视听。陛下对百姓的恩泽与建立的功绩,世人皆知。”

“继续宣读。”

李善长眼神闪烁,开始后悔接下这份棘手的任务,但朱标的命令不容违抗。

他深吸一口气,接着念道:“这也是各地官员为了讨好洪武帝而刻意营造的太平景象,赞美之词听多了,竟让人误以为是真的。”

“自明朝开国以来,地方农民动荡不安,军事制度下的卫所体系逐渐崩溃,官员处境艰难,上下离心离德,这种情况比历代更为严重。”

“究其根本。”

“就在于洪武帝出身草根阶层。”

“对于百姓而言,洪武帝出身卑微,最懂民间疾苦,因此许多政策看似体恤民众,实际上却流于表面。”

“鱼鳞图册把百姓划分得高低分明,固定了民众的命运,让他们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大肆*,企图重建秩序,却始终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有效监管和推动国家发展。”

“在这种局势下,随着皇权减弱,社会底层*加剧,百姓将面临生存困境。”

“到那时,只能反抗。”

“洪武帝对民众只有表面的关怀,缺乏实际举措,表面上施惠于民,实则剥削百姓,将天下视为私产。”

“天下的臣民不过是家中的奴隶。”

“对官员的管理和任用毫无章法,滥杀无辜,却总是有法不依,选择性执法,这样必然会导致官员更加倾向于选择性执法和功利性判案。”

“对天下最大的威胁,莫过于皇帝本人。”

“百官沉默不敢言,百姓生路断绝。”

“归根结底。”

“就是因为他出身布衣。”

“布衣本身并无过错,甚至值得敬佩,但既然身居高位,却仍用布衣思维治理天下,看待天下,那便是大错。”

“自古以来,富人吝啬,商人逐利,文人争名,商人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且无情。”

“人与人之间最讲势利,官与官之间最懂利弊,归根结底,商者通商,平民识民,官员晓官。”

“洪武帝出身寒微,故对民间事务了解至深,加之历经坎坷登基,深知基层所能承受的极限。”

“因此,他对涉及民生的制度设计极为精明。”

“甚至可以说苛刻至极。”

“对官员亦然。”

“必须将百姓和官员压榨至极限边缘,然后施以恩泽,号称雷霆雨露尽是皇恩,借此树立威信声誉。”

“天下初定,正当休养生息、奋发图强之际,却如此斤斤计较,如何能够激发全国上下活力?官员的积极性,百姓的生命力又怎能被调动?”

“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

“国家政策应当宽泛而不拘泥,宽松而非僵硬,给地方适当的自由度,使之能够因地制宜,随事而变,这才是当下加速恢复的关键所在。”

“然而明朝却恰恰相反。”

“早在开国之初便制定了所有规则:官员的薪俸、田租的数额、商税的标准,早早确立了所谓的‘祖宗家法’,这种做法实属荒唐,闻所未闻。”

“洪武帝见识浅薄,由此可窥一斑,终究落入自己设定的小民视野,甘愿成为井底之蛙。”

“身为统治者,为百姓着想理应受到尊敬,但君与民终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洪武帝确有怜惜爱民之意,但一旦称帝,便再也回不去了,他的‘民’是记忆中的旧民。”

“并非大明之民。”

“他救助的是‘过去的民’,是他曾经见过、接触过的百姓,并非今日鲜活存在的百姓,因为如今的洪武帝已经脱离了百姓生活。”

“所有人的形象都停留在过去,即便心存爱民之情,也爱不到真实的百姓身上。”

“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的是官员和胥吏,可洪武帝并不信任他们,他只相信自己脑海中构建的理想化‘民’。”

“这些观念不容更改。”

“更不允许任何人质疑或争辩。”

“随着洪武帝在位时间延长,他与现实中的底层日益脱节,变得固执己见、专横*,还自鸣得意。”

“结果不过是以爱民之名,行虐民之事罢了。”

“来自百姓,回归百姓。”

“现今的洪武皇帝,早已遗忘了初衷,既不下乡体察民情,也不愿深入了解民间疾苦。”

“他只爱看臣子递上的奏折。”

---

朱标猛然起身,面色涨红,眼底浮现出久违的不安与焦虑,好似真被这番话触动了内心的痛楚。

赵瑁等官员相视一眼,皆流露出一抹惊恐与淡淡的迷茫,低垂着头,不再言语。此刻的情景,已超出了他们的应对范围。

每一句话传入朱标耳中,都可能成为点燃怒火的火星,或是隐晦的影射。他们宦海沉浮多年,深知官场规则,怎敢轻易涉险?

然而,他们不得不承认。

这篇“逆文”中所述内容确实有一定道理。大明开国之时,与其他朝代相比,的确过于严苛和死板,缺乏变通。一切都唯陛下之意是从。

大明当初废止科举,除了因录取的士人良莠不齐、难以胜任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士人对大明缺乏归属感。

大明初立时,天下士人大多持观望、质疑甚至敌视的态度,许多人根本不愿入仕明朝。

究其根源。

在于陛下对待科举制度及士大夫的态度。天下儒生在陛下那里得不到真正的接纳与信任。

也许正如文中所述,这与陛下的出身密切相关。

当今陛下早有求贤若渴之意,身为吴国公或吴王时,便颁布旨意:“欲仿古制,设文武二科,广揽天下贤才。”

然而招来的贤士不仅未能人尽其用,也无法如圣旨所言受到重用,反而屡遭挑剔。

陛下多次批评官员选才不当,“所取多为少年后辈”,无法胜任实际事务,无法实现他期待的“求贤责实”。

陛下确实渴望治理国家的贤才,但他所需要的所谓贤才,不过是希望这些人完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

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

仅将其视为自家的仆从!

这恰似农夫,既盼他人相助,又惧他人觊觎其财物,始终带着强烈的戒备心理。稍有不满便以强权*,以防范盗贼的心态用人,怎能让人安心?

朱标目光冰冷地扫过群臣,寒声问道:“诸位也赞同这些言论吗?”

李善长拱手回禀:“殿下明鉴,臣只听见对圣上的诋毁,此等悖逆之词,当斩!当杀!”

他满脸愤慨,似为朱元璋鸣不平,慷慨激昂。

朱标冷冷注视着李善长,又环顾四周默然无语的大臣,面色愈发阴沉。

他岂能看不明白,这些人对这番话并非全然反对,甚至私下里也觉得圣上某些决定有所偏差。

令他疑惑的是,既然大臣们对圣上的政策存在异议,为何不敢直言?

李善长心中忐忑,不知是否该继续朗读下去,只能满怀期待地望着朱标,希望他给出指示。

朱标的脸色数度变幻。

最后。

他苍白的面庞重新泛起一丝血色,恢复了惯常的从容镇定,淡然说道:“继续念吧。”

“朕也想听听,这群逆贼还指责大明有何弊端?况且朕从未认为大明完美无缺。”

“有过则改,无过则勉。”

“这也是朕一贯的态度。”

“念。”

朱标展现出储君应有的气量与豁达,彻底改变了态度,不再将这篇文字单纯视为反书。

而视其为一篇谏书。

李善长稍作迟疑,继续说道:“洪武帝对为其效力的官员尚且严厉,更何况对待百姓?不过是打着爱民的幌子,行暴民之事罢了。”

“仅有爱民之心,却无爱民之举,天下尽归己有。”

“由此可见,大明虽兴于农民,也必将亡于农民,不过是换了个方式罢了。”

“以治理家庭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只会导致治理越来越糟糕,愈发残暴无情,因违逆的臣民只会不断增多。”

“在这样的压迫下,只教导臣民一味服从,一味遵从所谓的祖宗家法,最终只会将天下拖入无尽的黑暗深渊。”

“民不聊生!”

“洪武帝为何如此重视民众,言语间处处提及,实则并非真心怜悯,只是浅薄地了解而已。”

“也许在统一江山的过程中,洪武帝掌握了诸多谋略与兵法,但对于儒家六艺的学习却不够全面。”

“士农工商兵中,只精通农与兵。”

“由于通晓农事,他对与农业相关的事务最为关注,其余方面则只能沿袭旧规。”

“很多时候并非不想改革,而是缺乏了解,有所畏惧,害怕受骗。”

“更担忧被大臣蒙蔽诱导。”

“因出身缘故,洪武帝对其他社会阶层充满敌意,认为他们别有用心,始终怀着最大的怀疑看待众人,这点尚不构成大问题。”

“但身为君主不同。”

“用人要信任,怀疑就别用。”

“更要权衡朝堂大局,以天下百姓为念。”

“不只是农夫和普通民众。”

“世间人来人往皆为利益所驱,大多数人无利可图便不会行动。”

“或是为了名声,或是为了财富。”

“最终的决策权始终掌握在当权者手里。”

“然而洪武帝连选择判断的权利都不给予,仅视百官为雇工,百姓为奴仆,欲世代驱使。”

“长此以往,朝廷里只会充斥溜须拍马之人,官员懒政的现象将进一步蔓延。”

“毕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既然如此。”

“为何还要自找麻烦?”

“正因如此,大明建国十几年来,除了重新确立天下秩序,各地矛盾依旧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前景不明,民心摇摆不定。”

“尤其是洪武帝喜欢用强硬手段粗暴对待臣民,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大明又怎会真的有所进步?”

“贾谊在《过秦论》中有言。”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

“这与大明的行事方式有何相似或不同?”

“仅凭一人决定万世大事,又怎能有好结果?”

“不过是重蹈秦人的覆辙,后人哀叹却不借鉴,又让后人继续哀叹罢了。”

“唉,奈何奈何。”

------------

李善长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秦朝的历史结局,这些官员又怎会不知,二世而亡,难道大明也会二世而亡?

这不可能。

凭借朱标的治国能力,大明绝不可能陷入二世而亡的境地。

当今陛下所行之事,与始皇帝有几分相似,皆以为凭己意治理,天下便可坚不可摧,大明基业可永保无忧。

然此实为妄想。

陛下性情过于刚烈,不容异见,稍有违逆,便动刀枪责罚,故而今日已鲜有人敢进谏言。

一切唯陛下马首是瞻。

汤友恭眼神微微闪烁,身为都御史,对此深有所感。陛下确实厌烦劝谏,只爱听顺从之语。

很多事情,陛下都喜欢亲自操持。

不愿倾听他人意见,更爱自行决策,然后让群臣来完善其构想。

士农工商之中,陛下对士商工的关注度远不如农与兵。

农业始终被反复强调,不断调整;军事上亦如此,屡次发动战事,甚至通过廷狱诛杀。

至于士商工阶层。

若非朝廷官员短缺严重,且大明已稳固江山,再加上各地学府多年建设,到了出成果之时,否则科举制度恐仍未恢复。

商贾阶层则受到严格的户籍管理,如同龙生龙、凤生凤一般,绝难突破。

朝中大臣曾提出建议。

然而最终都被驳回,因陛下只信任自己认可的事物,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轻易更改。

从本质上讲。

当今陛下更像一位农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