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4章 化解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4章 化解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当下北方尚在混乱之际,但待北方恢复生产,且北方的巨大资源得以开发后。

北方必将重振活力。

若能打通河西走廊,重现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北方经济将迎来飞速增长。

然而,夏白的这番言论,并未引起太多人的重视,由于宋元两朝的*,南北之间早已形成了难以弥合的鸿沟。

非一时半刻可以化解。

见到众人不以为意的态度,夏白微微蹙眉,不再多言,背起行囊离开了贡院。

离开贡院后。

夏白沿着秦淮河漫步,如今秦淮河两岸因科举而再度繁华起来。

河边新开设了不少娱乐场所。

考生们大多才思敏捷。

连续九天的考试,许多人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现在考试结束,很多人都需要释放压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想必有不少学子会沉浸其中,尽情放松自己。

夏白刚走出贡院,解敏便赶上来:“夏兄弟,你刚刚真是冲动。”

“我们北方确实逊色于南方,南方的典籍、学问、文学巨匠,均优于北方,我们想要追赶,谈何容易。”

“这样的赌约实在不明智。”

夏白笑了笑道:“我对此次高中状元充满信心,刚才的话也是我的肺腑之言。”

“北方虽在文学上不及南方,但志向难道就低了吗?”

“像黄子澄他们这般对状元之位垂涎欲滴,却连真实想法都不敢表露,任由这些人自我吹嘘,那才是真正的羞耻。”

“天下不可交给轻蔑之人。”

“考场上的胜负可以忽略,可志向岂能让这帮人肆意妄为?况且,我辈日后未必就逊色于他们。”

“科举的名次仅是这次考试的结局,并非我们未来仕途的写照,南方过于注重表面了。”

“恐怕难以取悦当今圣上。”

夏白寥寥数语后便继续前行。

解敏伫立原地,沉思良久,见夏白走向错误的方向,问:“夏贤弟,你要往何处?北方会馆不在这边。”

夏白答:“北方会馆我不去了,独处更好,免得连累你们,反而害了你们。”

解敏一惊。

他呆呆地看着夏白渐行渐远的身影,未再言语。

夏白的想法是对的。

那句“天策状元”的话确实危险,若触怒圣上,恐招致大祸。

他虽想挽留,却不敢多言。

北方会馆学子众多,他不能因己之故而殃及他人。

解敏目送夏白远去。

------------

秦淮河边。

夏白已经安顿好住处。

他独坐窗前,眺望远处随风摇曳的垂柳,听闻周围沙沙作响的风声,近处的欢声笑语迅速掩盖了这一切。

入住不久。

他便目睹许多应试者进入附近的歌舞场所。

如此堕落的速度令他不禁想起《范进中举》这篇课文。

范进中举之后,仿佛无师自通般掌握了官场的人情世故,尽情享受中举后获得的财富、房产、土地和仆役。

夏白有时也不得不承认。

华夏历代的士大夫似乎都如此。

所谓的官绅,不过是一群一旦地位提升就迅速投身于剥削阶层的人。

他们心安理得地吸干百姓的血汗,毫无为民众谋福利的念头,当官只为敛财,成为皇权的附庸,追求家族荣耀。

这些官员被皇帝称为国家重臣,受百姓敬仰,是地方上的诸侯。

汉唐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尚存些许风雅之意,但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的束缚愈发严重,后来的文人士绅与八股出身者,皆是在早已腐化的士人群体上继续沉沦。

彻底沦陷!

夏白轻啜一口热汤。

短短半刻钟间,他就看见黄子澄、练子宁等人谈笑风生,被人簇拥着进入其中。

这次进去的举人并不多,只有那些对自己抱有极大信心或全无把握之人会尝试,待官府公布的进士名单尘埃落定后,真正关注于其中的举人才会达到顶峰。

这些人中有的被巴结,有的主动上前,有的随波逐流,还有的积极加入,试图奉承讨好。

夏白说道:“当今圣上崇尚英才,以千古文章教导众人,世间万物皆不如读书高贵。”

“《儒林外史》写得极为透彻。”

“在这片陈旧观念的土地上,天下上上下下都已烂到根了。”

“有才华的潦倒,有德行的受愚弄,小人得意,吴敬梓看清了士林八股的污秽败坏,也洞察到八股取士与官僚体制鼎盛背后的腐朽末路。”

“但他未能找到解决之道,最后虚构了所谓的降格取士,寄希望于贤明君主的自我觉悟。”

“但这现实吗?”

夏白收回目光,握着茶杯的手微微收紧。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不可能。

只会让人在腐朽污秽的环境中更加麻木冷漠,也更显残忍无情,最终还是在洋枪火炮的逼迫下才被迫变革。

只是代价太过沉重!

他刚才说的那句话,其实也是说给自己听的,不要让天下落入自己憎恶之人手中。

朱元璋很伟大。

但他做得还不够,天下对他的期望远超他当时所为。

这位出身寒微的皇帝,本应最体恤黎民,然而登上皇位后,也发生了变化。

他成了天下最大的官吏。

而指望皇帝自身觉醒来改变腐朽现状,不过是自欺欺人。

皇帝需要的永远只是奴才。

稍微有点骨气的人,都不愿去做奴才,即使在这样一个充满奴性的旧社会,也应有所坚持。

茶水饮尽。

夏白也感到疲惫。

他起身走向床榻,口中却哼起了《儒林外史》结尾所作的那首词。

昔日,我对秦淮钟情,偶尔远离故土,往梅根冶游历,数度狂歌漫舞。

……

次日,文华殿。

在一系列密审之后,夏白等人的试卷递至此处,交由朱元璋委派的大臣评判。

此番科考,朱元璋极为重视,特命朱标为主考官,李善长为副主考,又从六部抽调官员一同阅卷。

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文华殿里,郭翀与吴公达并肩而坐,二人皆是洪武四年进士,郭翀高中榜眼,吴公达摘得探花。

如今,郭为户部侍郎,吴任吏部侍郎,此次亦是朱标亲自召来,参与此次科考阅卷。

此刻朱标尚未到。

两人难得谈及旧时科举,目光中满是追忆。

吴公达感叹道:“子翔兄,我辈科举之时,你会试夺魁,殿试亦名列前茅,当年我等都以为你将是大明开国首科状元。”

“可惜天意弄人。”

郭翀摇头叹息,心中犹有憾意。

彼时他自负才学出众,从科举伊始便视榜首为囊中之物,屡次与诸举子辩论皆胜,对他人亦未放在心上。

甚至认定状元非己莫属。

后来会试、殿试皆拔得头筹,本以为状元已是手到擒来,谁知陛下说他面相不宜,仅赐榜眼之位。

让吴伯宗夺了状元。

当年他郁结多时,如今回首,只觉福祸难料。若当年真做了状元,只怕比吴伯宗更为刚愎。

吴伯宗虽贵为状元,不过十几年便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

然因性格倔强,与胡惟庸交恶,待胡氏失势后,虽步步高升,却因此骄傲自满,纵容家人为非作歹。

最终受牵连,病逝于滇地。

他因相貌缘故,遭陛下冷遇,又因些许小过,仕途进展迟缓。

反倒躲过了几场朝局动荡,如今平稳升迁,深得殿下赏识。

吴公达道:“此次科考,南方势力强劲,尤其是‘黄练花’三人尤为抢眼,考试尚未启动,应天府已有传言,称此三人定能占据前三甲。”

郭翀冷笑一声,语气淡漠:“我朝科举以来,确定状元并非单凭文采。”

“要不是当年甘居第二,我也未必会落得这般境地。”

“他们以为在城中招摇过市,便可赢得众人敬重,还能借此增添几分虚名,却不知过分张扬只会让人觉得难以驾驭,最终只会弄巧成拙。”

吴公达闻言笑了,轻轻摇头,“子翔兄这话,真叫我无言以对啊。”

“不过昨夜我又得知了一个消息,北方似乎也出了个厉害人物,打算和这三位争夺头名。”

“据说此人比你当年还要张狂,说出的话连我都觉得颇为惊异。”

郭翀眉头微皱,眼底闪过一丝疑惑。还有人能比自己当年更狂妄?他心中有些难以置信。

当年他自视甚高,早早便以榜首自许,并提前赋诗庆祝,因过于自负,最后反倒吃了亏。

郭翀追问道:“此人究竟说了什么?”

吴公达正欲开口,忽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立刻将未尽之言吞回腹中,站起身来迎接。

太子朱标已至。

---

郭翀等官员心中一紧,忙站起身,退至一旁空旷之处,俯身跪拜,恭敬迎接太子朱标。

不多时,身穿普通衣衫的朱标步入殿内。他面容端正,脸庞稍显清瘦,嘴角挂着温和笑意。

入殿后,见群臣纷纷跪伏,朱标皱眉轻斥:“诸位爱卿请起吧!自洪武四年起,先皇便已颁布诏书,命百官改用揖拜之礼,废除胡人陋习。”

李善长在一旁示意众人起身,同时说道:“殿下所言甚是,先皇扫平外族,重建华夏,开国之时便决意摒弃所有元廷旧制。”

“建国初年,无论军民行礼,还是宴饮祝酒,都惯用跪拜之仪,而今我大明择取新法革新。”

“然而百官跪拜殿下并非出于元俗,而是遵从我朝另一项规例。”

“按规矩,下属官职低于上级者呈报事务需行跪拜;近侍官员不论品阶高低,亦行跪拜之礼。”

“殿下此次受命为科考主审,身为我辈直属上司,理应如此。”

李善长朝朱标微微拱手。

郭翀等人随之依样行事,借机向朱标鞠躬致意,目光中流露感激之情。

朱标摆摆手,没有多言。

李善长轻轻一笑,目光里透着几分机智与聪慧。

他深知朱标并非真的反感百官行跪拜之礼,而是因为今日参与阅卷的官员多是才华横溢之人,朱标一向重视他们,因此特意提及此事,以示亲和与敬意。

李善长自然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于是主动为众官员解释了一番,同时也给了朱标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双方皆感体面。

虽然大明表面上废除了旧制,但实际上书面与现实之间仍有差距,若过于相信前者,只会自陷困境。

此次被召集来阅卷的官员,都在朝廷任职多年,岂会不明其中的规矩?

朱标落座主位,严肃地说道:“本朝上次科举距今已有十三载,如今重启科举,参与考试的举人众多,眼下试卷均已密封待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