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0章 牢骚遍野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第10章 牢骚遍野

作者:爱吃葡萄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6:00 来源:小说旗

随着一声梆子响,考生们总算能离开考场了。

不过和以往不同,这次从考场出来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满腹牢的。

“妈的,这是什么鬼题啊,我现在头都懵了!”

“我也有同感!平时我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错,可现在才发现,遇到这种不讲理的问题,我的那点本事根本没用!”

“段兄,段兄,你是我们县里学问最好的,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最后一题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被称作段兄的是个小胡子男人,看起来已经二十多岁了。

他被一群士子围住的样子表明他在士子中的威望很高,甚至听到这话后还有更多的人想挤进来。

然而,这位段兄此时也是一脸悲愤。

“学问?这是靠学问能解决的吗?我不敢说学富五车,但从五岁开始我就跟着祖父和父亲读书写字,读过的书不下百本。”

“但我敢肯定,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题目!”

看着周围的一群士子,段兄苦笑着摊开双手。

“如果在座的各位之中有人学问比我好、文章比我好,那我认栽,是我学问不够。”

“但现在这种情况,我真的不甘心啊!”

“谁能告诉我那个圈圈到底出自哪本书哪句话?我出五十两银子,让我死个明白!”

不仅是段兄这样家境优渥的学子,还有很多同为富裕出身的读书人,也都纷纷扬言要用重金换取线索。

实在是一群学子在考场被胡惟庸设计的题目折腾得够呛。

真是一点头绪都没有啊。

大家一交流,才发现所有人写的答案都是胡乱拼凑的。

没有一个人敢说有十足的把握,更别说完整地说出最后那道题的破题和答题思路了。

有个衣衫褴褛、明显家境贫寒的考生,此刻已经气得满脸涨红,青筋暴起。

“这是谁出的试题啊!”

“这分明是故意整人的吧!”

“我勤勉苦读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应对这种荒唐的东西?”

“真是该死的家伙,要是让我知道是谁出的这题,非得找麻袋把他套起来不可!”

平时有人这样骂骂咧咧、扬言要找人麻烦的话,很多人可能会私下议论说有失文人风范。

但此刻,所有学子都觉得这句话合情合理。

毕竟在考场看到最后一题时那种震撼的画面,至今还在他们脑海中反复出现,让他们感到头皮发麻。

就在一群学子站在考场门口大声抱怨的时候,对面酒楼休息等待的县令们也走出来。

他们都是陪同这些学子前来考试的。

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培养读书人是地方官员的重要政绩之一。

能做县太爷的都不是笨人,稍微在这群学子身上花点心思,将来或许能得到一位大人物的感激。

毕竟科举可是通往高位的重要途径。

然而,走近后,县令们看到情绪激动的学子们,也是一脸懵。

这是怎么回事?

县试不过是科举的第一步啊,你们就已经怨声载道了,后面那几关,难道打算交白卷不成?

领头的是嘉定县的县令,看到人群中那个留着小胡子的身影,顿时眼睛一亮,立刻喊道。

“段林,考得怎么样?有没有把握?”

段林听到这话,眼眶都红了。

抬头看见是自己家乡的父母官在询问,心中一阵委屈涌起,如果不是场合不合适,恐怕当场就要哭出来了。

“大人,学生这次……败得很惨啊!”

“啊??”

嘉定县令一听这话,顿时尴尬无比。

不是说你的学问一直不错吗?

这怎么连你也败了?

而且刚出考场就这么说失败,这分明不是谦虚,而是真的失意啊。

啧啧,之前还以为这小子很有希望呢。

不过,嘉定县令虽然心里腹诽,但还是装作一脸担忧地问:

“怎么会这样?”

“没关系的,你祖父教你这么多年,直到今年才让你出来试试,估计也是为了不错过这次恩科的机会。”

“要是成功了最好,不成还有下次,无妨!”

这一句话不要紧,段林真是憋不住了,眼眶湿润,声音沙哑地说:

“大人,我现在心里很痛苦!”

“我学了这些年,进了考场居然连破题的头绪都没有,太让人失望了!”

嘉定县令一听,顿时愣住了。

喂,你是怎么回事啊,连破题的思路都没有?

再看看周围和其他士子的交流,一个个垂头丧气,唉声叹气,心里一紧。

他也经历过科举,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那就是题目太难,难到大家都想不出答案,才会这样。

正好这时,考场里走出来一名士兵,把一张空白试卷贴在墙上,嘉定县令赶忙上前看。

一看题目,他也愣住了!

嗯,没事了!

说实话,如果他是考生的话,估计会骂得更凶。

这种题目,就算是先生看了也会跳楼的。

------------

不只是江南的考生在哀号,整个大明朝的疆域内,仔细一听,到处都是士子的抱怨声。

真是被坑惨了啊。

科举不是一家一姓的事。

虽然自家今年没士子参加,但明年呢?后年呢?

只要家里有孩子的,都要关注每年的科举。

更别说那些家里已经启蒙的孩子了,更是关心。

就算是一般的百姓,知道科举和自己没关系,也会多听听。

当作趣事听听也好啊,多好的八卦。

可是听着听着,他们就越发迷茫了。

在酒楼或是客栈,但凡今年参加考试的书生,没有一个不咒骂的。

“正理兄,你是最有经验的人,你说说,这题目算不算正经?”

被称为正理兄的青年不过二十出头,但脸上写满沧桑。

听了这话,他苦笑着饮尽杯中之酒。

“哎呀……正经?”

“这特么还分正经不正经?”

“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你们在考场见过多少人考完后看到考场就两腿发软的?”

“那些都是被吓的,他们以为每次科考都这么难!”

“别说他们了,要不是我两次侥幸入考,真正体验过科考,我都快崩溃了!”

旁边的学生听到这里也不禁打了个寒战。

一想起当时最后一题的诡异,就觉得全身冰凉。

那种感觉,像是对人生的质疑,觉得自己寒窗苦读多年全白费了,自己一无是处的绝望。

正理兄这么一提,就像揭开了心底未愈合的伤口,再次撕裂开来,那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一位突然红了眼眶的学生猛地举起酒杯,甚至举到了头顶,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正理兄,李某敬你!”

“多谢你的宽慰与开导,否则我从考场出来就投河自尽了!”

“敬你!”

说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受此影响,连续好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般接连敬酒。

正理兄被这一幕弄得措手不及,脸涨得通红,连连摆手说:

“我只是比你们多考了两次而已!”

“虽然我运气不好,第一次考到一半病倒,第二次被掉下来的瓦片砸伤,但毕竟进过考场。”

“所以啊,我深知坐在里面的感觉。”

“我们都在煎熬,熬过一关还有下一关,等所有难关都过去才算成功,但如果连第一关都过不去,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切都完了。”

正理兄此刻满脸的苦涩与感慨。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为何能够给你们一些指点呢?”

“其实很简单,今年我能完整地把考试完成,就已经让我觉得十分幸运了。”

“就算是题目古怪了些,难度大了些,那又能怎样?”

“难道就我一个人觉得难吗?大家不都一样难吗?既然如此,这反而意味着我的运气在转好呢!”

“所以我现在才有心情来安慰你们。”

听到这里,那些了解过正理兄过往经历的学生们也只能哭笑不得。

若按他这么说,确实没错。

比起从前正理兄连正常考试都无法完成的情况,这次的考试简直算是小事一桩。

然而,突然有个身材略矮但体格结实的学生沉声说道:“不对!”

“这种算法不对!”

众人疑惑地看着他,而他却毫不顾忌地激动说道:“正理兄的话虽然没错,大家确实都一样难,但这绝不是我们可以宽恕出题人的理由!”

“如果他出了些古籍中深奥难懂的经义,或者直接拿朝廷里的事情让我们撰写为难的策论,那我不会怪他!”

“毕竟,就算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出来后我也只会责怪自己学识不够,然后埋头苦读向老师请教就是了。”

“可现在是什么情况?”

“这是在戏弄我们!”

“那个莫名其妙的圈圈,我想查清楚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都找不到源头!”

“所以,我现在就想问问,这题目究竟是谁出的?哪个缺德的人搞出了这么一道题?”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点头表示赞同。

因为这句话正好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如果是题目稍微艰深一些,引用稍显隐晦,或者直接用国家政务甚至朝堂大事作为策论题,写不出来也不怕,至少知道努力的方向,也知道该如何提升。

可如今这糟糕透顶的题目,即使他们都考完了,至今也没有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完全理解这题。

不仅是他们,就连他们的老师们都束手无策。

于是,大明数万学子心中的不满终于爆发了。

此时此刻,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谁出的这道题,他们要找的就是这个人。

要说消息灵通,自然要数应天府的学生。

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谁家没有个在官府任职的亲戚?

很多消息就这样不知不觉间传了出来。

本届恩科主考官中,出了一道令人咋舌的难题,而设计此题之人,正是前任丞相现任翰林学士的胡惟庸。

这一事实很快浮出水面。

消息一经传出,便无法再隐瞒。

仅数日之间,通过书信与口耳相传,从应天到整个江南,都已知晓此事。

然而,事情发展至此,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那些平日里喧哗不已的考生们,突然全部安静了下来。

无论是咒骂、埋怨,还是讽刺挖苦,甚至扬言要前往主考官府邸的,如今都消失了踪影。

原因其实很简单。

提到“胡惟庸”这个名字,谁敢轻易招惹?此人曾为丞相,深受皇帝信任,绝非寻常人物。

这些考生寒窗苦读,无非是为了踏入仕途。

试问,谁愿意开罪这样的权贵?

心中不满虽多,也只能压在心底。

——

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先是沸沸扬扬,随后归于沉寂。

毕竟,无论怎么议论,终究只是一群尚未取得功名的年轻人罢了。

即使他们再多言,在酒楼或书院中发发牢,顶多也就是骂几句而已。

况且,这道题目并非针对某一人。

得知题目出自何人之手后,大家顿时收敛了许多。

这一切,不过因为一个“胡惟庸”罢了。

谁会笨到还未入朝为官,就去得罪如此显赫的人物?

即便当事人不明白,他们的师长也会严厉制止,并加以教育。

你自寻烦恼倒也罢了,若因此牵连师长,莫怪他们痛下。

在外人看来,胡惟庸虽已卸任丞相,但依然深得圣眷,门生故旧遍布朝野。

对付几个刚露头的士子或者几位乡间教书先生,根本无需多言,自有人代劳。

于是,这场虽波及面广,但影响不大,很快平息。

然而,表面上安静下来的学生们,内心深处的不满却愈发强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