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22章 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第22章 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

作者:爱吃葡萄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6:00 来源:小说旗

对于朱标这点心眼,胡惟庸虽然腹诽了两句,但还真没多介意。

毕竟,这等政治人物,还是精心培养出来的政治人物,有这样的心性、手段,不仅不是缺点,反倒是优点。

甚至,胡惟庸巴不得朱标心眼更多一点才好。

因为胡惟庸是真心希望朱标能接班的。

毕竟,这位的政治手段、眼光,哪里是朱允炆那个废物崽子能比的了的?

一想起朱允炆,胡惟庸都不禁直皱眉。

要是那个兔崽子真上位了,他怕是躲都没得躲。

毕竟朱允炆,是真狠啊。

看似礼贤下士,一派知书达理的仁孝模样,可实际上这小崽子才是个十足的刻薄寡恩之人。

从他削藩之时,对自己那几位亲叔叔是如何下手的就知道了。

堂堂郡王,洪武皇帝朱元璋的亲儿子,居然在朱元璋辞世、朱允炆上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得了。

还有一大堆全家老小被贬为庶民的。

这特娘的连自己亲人都不放过,还能指望他对臣子有多看重?

可以说,若是按照原本历史上的路线走的话,除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儒三大蠢货深受朱允炆倚重以外,其他人在朱允炆眼中,不过都是随手可杀的虫蟊罢了。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甚至比不上朱允炆。

至少朱元璋在杀戮时还有明确的目标和意图,只要你不妨碍他,不触犯他的忌讳,他还能容忍你。

而且,朱元璋非常重视亲情,绝不会对自己的亲人下手。

可朱允炆呢?他只学到了朱元璋的表面,认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

他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亲人、臣子、得力干将……

想杀就杀!

对于这样的人,胡惟庸是绝对不希望他登上皇位的。

更何况,这样的家伙一旦上位,十有还是会被他四叔朱棣。

到时候朱棣这个莽夫攻入应天府,必然会对皇城势力进行一番清洗。

那自己的生死岂不是又掌握在别人手中?

如此一想,朱标继位才是最稳妥的,也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想到这里,胡惟庸干脆对朱标一摆手道:“殿下,不如我们到公房一叙?”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拱手道:“这正是我所愿,不敢请耳!”

他虽然是来招揽人心的,但刚才的话也没说错。

朱标在听朱元璋解释胡惟庸那道怪题后,便觉得胡惟庸是真正的大才。

一道在他看来极其怪异的考题,竟然能看出考生的心性、学问,甚至还能分析出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对于上位者来说,简直是太神奇了。

这种学问,朱标非常想学。

二人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悠然走进了胡惟庸的公房。

胡惟庸给朱标泡了一杯茶后,先听朱标谈起了自己的体会。

此时,朱标谈兴正浓。

他不用胡惟庸催促,便自然而然地谈起了自己对科举取士的一些看法。

胡惟庸听得很认真。

一方面,他要在朱标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才方便自己继续安稳地“咸鱼”下去。

另一方面,他其实也很好奇。

好奇这位历史上最稳固的太子爷,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听着听着,胡惟庸的脸色逐渐变了,甚至连喝茶的动作也不自觉地慢了下来。

他心中只有一个感觉。

朱标,你真是厉害啊!

对于胡惟庸来说,科举制度的利弊,后世有太多的分析了。

专家、学者、键盘侠、网文作者……

无数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胡惟庸自然也听过许多版本,对于科举制度虽不敢说了如指掌,但至少在见识方面,他自认无人能及。

然而,如今听了朱标的分析,他却发现,朱标的眼光确实独到。

首先,朱标从一开始便站在上位者的角度,以全局的视角审视科举。

仅这一点,便超越了无数人。

多少储君,在大儒、名士的教导下,明明身为皇帝,却偏偏以臣子或儒生的视角看待问题?

其次,朱标对利弊的把握极为清晰。

哪些对皇帝、朝廷有利,却对学子不利;

哪些对学子是天大的好消息,却对皇帝、朝廷不利。

这些,朱标都看得一清二楚。

仅凭这两点,胡惟庸便觉得今日不虚此行。

想到这儿,正好朱标的发言告一段落,胡惟庸沉吟片刻,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缓缓说道。

“殿下,臣之前的考题,虽取了些巧,效果或许不错,但终究不是正道。”

“毕竟,臣也说了,要解答出臣的问题,要么钻研四书五经多年,要么博览群书,要么就是老老实实认错。”

“可臣只是出题之人,不是阅卷之人,臣敢肯定,最后上榜的,十有都是钻研四书五经多年的学子!”

朱标闻言,脸色略显沉重地点了点头。

这一点,他其实也想到了。

“正因为如此,殿下,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便是,这么些年把功夫都花在四书五经上了,那他们究竟还学了多少其他方面的技艺?”

“是懂数算还是懂农桑?”

“商贾之道?刑名钱谷?”

“这些当官必须要懂的东西,他们只怕压根不会吧!”

“那到时候真考上了怎么办?”

“唯有一个办法,靠师爷、幕僚而已!”

“那……大明到底是在取士选官,还是花了大力气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

这话可谓一针见血,但朱标却无法否认。

因为这就是大明眼下官场最真实的现状。

眼下这二人,一个是前任丞相,一个是当朝储君,都曾接触过全国上下的真实情况。

这些事情,朱元璋心知肚明,旁人难以企及。

然而,话至此处,胡惟庸却有些犹豫。

他深知,四书五经不过是朱元璋用来束缚考生思想的工具,说白了,不过是愚民之术罢了。

但直接点破四书五经显然不妥,胡惟庸自有办法,结合实际情况,绕个弯子,忽悠朱标的本事,他还是有的!

而且,他对自己的这番本事,信心十足!

(本章完)

------------

对于忽悠朱标一事,胡惟庸毫无心理负担。

无论他的初衷如何,他都能确保,结果绝对比眼下科举中全是四书五经的情况要好。

要知道,明初的儒生已经有些疯狂了。

疯狂到为了经学,他们不仅将数算一科从科考中剔除,甚至将研究数算的士子和教习全部赶出国子监。

也就是说,大明从此时起,彻底断绝了本就薄弱的数理化之路。

这实际上是一条极为危险的路线。

然而,无人重视!

胡惟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如今要做的,除了为自己之前的摆烂之举擦擦屁股外,还顺便让大明变得更好一点。

“太子殿下,您觉得,仅凭四书五经,就足以让一名士子成为一位成熟的官员吗?”

朱标本就是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储君。

更何况,在这种私下的场合,他真心抱着讨教之心而来,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

“以眼下大明科考的标准来看,金榜题名者,只有在翰林和御史台方能称得上一声称职。”

“而若是在六部三司的话,至少要勤学苦练半年以上才能逐渐上手。”

“可若是放到地方的话,若无家中师长事先教导,那便是全凭师爷和幕僚的本事。”

胡惟庸满意地点了点头。

朱标这番话倒也坦诚。

他并未因四书五经是他父亲定下的主考内容而嘴硬坚持。

这也让胡惟庸愈发满意。

他轻轻颔首,算是对朱标刚刚这番话的认可。

随后,胡惟庸面色一肃,认真说道。

“既然殿下本就知晓内里的弊端,那有些话,臣说起来就方便了。”

胡惟庸起身,背着手在公房里踱了几步,随后缓缓开口,字字斟酌。

“殿下,臣以为,以四书五经考核士子,并非不妥,只是不够全面。”

“不够全面?胡公,此话怎讲?”

“殿下,方才也提到,金榜题名者,唯有在翰林院和御史台方能称职,为何?”

“因为这两个衙门与经济民生、朝堂实务无甚关联,只需口舌之利便可,说对了是功,说错了也能推脱不通实务。”

“然而,大明疆域内的万千百姓,千头万绪的事务,终究需要有人脚踏实地去处理。”

“若只有这些空谈之人,那这些实际事务,谁来操办?”

朱标听到这里,眉头紧锁。

这些话题他并非未曾与父皇讨论过,父子俩也的确觉得新晋士子有些难堪大用。

在他们看来,无非是让士子们多历练一番,能用的便升官,不堪大用的便安分守己,苦熬资历。

可如今看来,科举之路似乎从一开始就走偏了?

这让朱标一时难以接受。

听完朱标的疑问,胡惟庸微微一笑,略作思索后说道:

“这样,若说其他,太子殿下或许不甚了解,难以体会。”

“不如臣说个殿下熟悉的,户部,殿下应当相当了解吧!”

朱标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若说其他衙门,内里确实有许多他不甚了解之处。

唯独这户部,在他那位精打细算的父皇影响下,他从参政起便没少琢磨,监国时更是恨不得常驻户部。

而且,大明眼下朝政中的困境,不说十成十,至少有七成可归根于财力不足。

北元猖獗,还不是军费不足?

洪水肆虐,还不是兴修水利的银钱不足?

民生凋零,还不是苛捐杂税所致,因为朝廷缺钱。

……

正因如此,朱标从一开始便对户部格外重视。

这地方,才是六部之中他最看重、最熟悉的一部。

胡惟庸毫不意外地点了点头,随后掰着手指头说道。

其一,户部事务繁重且至关重要,无论是全国各地的财税核算,还是朝廷的日常支出与国库银两的调度,都离不开精确的计算。

关键的是,这计算不仅仅需要略懂皮毛,更要求高度的专业精通。

然而,如今朝廷的科举考试已经不考核这些,学子们又为何要费心去学习呢?

其二,户部中人才济济,账目处理得游刃有余,那么监管户部的人,如果计算能力不足,对这门学问不精通,又怎能看懂账册,发现其中的疏漏?

其三,不仅仅是户部,就连地方州府主管财政的主簿,若是计算能力稍有欠缺,那么大明的财政税收在基层就已经出现纰漏,户部再强大又有何用?

总不能每年都派户部的高手去州府为他们算账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