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4章 锦衣卫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第4章 锦衣卫

作者:爱吃葡萄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6:00 来源:小说旗

毛骧已在此伫立许久,甚至双腿都有些麻木了。

但他依然默不作声,宛如真正的雕像般坚守岗位。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外表风光无限,但他内心明白,自己不过是朱元璋的仆从罢了。

他并非朝廷中的寻常官员,只向皇帝一人效忠,也因此更懂得朱元璋这位霸主的脾性。

称其有远见则曰智珠在握,谓之固执亦可说是刚愎自用。

在他面前,只需尽职尽责即可,其余之事不必过问,无需留心,也无需打听。

否则,再风光无限的人也可能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这并不难理解。

不知过了多久,毛骧站得有些恍惚时,才听见朱元璋漫不经心地下令道:

“赐座!”

毛骧立刻警觉,习惯性地拱手谢恩:“谢陛下!”

即便此刻他的双腿已麻木不堪,疼痛难当,但他面对宋利搬来的凳子时,依旧只敢坐下半个屁股,身子更是挺得笔直,丝毫不敢懈怠。

朱元璋目光微露赞赏之色,却淡淡开口问道:“这几日,李家可热闹得很啊!”

李家?

指的自然就是如今气势汹汹的韩国公李善长的家族。

“回禀陛下,韩国公府的探子汇报,近来府上宾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自早朝结束至夜禁开始,韩国公府前始终人流不息。”

“详细的进出名单在此,请陛下过目!”

毛骧毫不犹豫地从怀中取出厚厚一叠纸,毕恭毕敬地双手递给了旁边的宋利。

宋利接过之后,动作流畅地弯腰将名单呈给朱元璋。

老朱对毛骧能随手拿出这份名单毫不惊讶。

甚至可以说,如果毛骧拿不出这份名单,今日恐怕免不了要挨一顿棍棒。

作为由他主导建立的情报机构,表面上的任务是侦查全国,但实际上主要针对文武百官。

无论是京城的诸多官员,还是派驻各地的封疆大吏,都在锦衣卫的严密监控之下。

对内,府中有锦衣卫秘密安插的探子;对外,则有乔装改扮的番子监视一切动态。

可以说,大明所有官员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传到毛骧这里,再经他整理后上报给皇帝朱元璋。

看着手中的名单,朱元璋翻阅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重重拍在御案上,脸色冷若冰霜。

“好大的排场!”

“真是威风得很!”

“看看这些人,多机灵!”

“人人都说要保持文人的气节,可一旦要讨好李善长,这些气节就全没了!”

……

毛骧本以为皇帝看了这份名单后,会狠狠责骂李善长。

毕竟刚上任就广结党羽,这态度未免也太嚣张了。

然而皇帝对李善长只字未提,反倒把矛头指向那些谄媚的中低级官吏。

他哪里知道,在朱元璋看来,自从李善长撺掇众人推自己当丞相起,李善长在他心中就已成死人。

不过是在等合适的机会下手罢了。

所以他才觉得这些中低级官员特别刺眼。

这天下是老子朱重八打下来的,是我们朱家的。

我们不过是选出个总管罢了,你们本就是我们朱家的手下,不好好为朱家效力,反而一门心思巴结总管,到底想干什么?

不过此时马皇后还健在,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也没死,朱元璋还未变成那个一皱眉就要如麻的。

所以,这些官吏暂时逃过一劫,但将来是否会被清算,不得而知。

深吸一口气后,朱元璋看向毛骧,沉声问:

“胡惟庸最近如何?真的只是养病吗?”

毛骧神色复杂地犹豫了一下,又从怀中取出一份寥寥数页的奏报递给宋濂。

“陛下,胡学士近来性情大变。”

“他每日不是在后院池塘垂钓,就是在姬妾群里饮酒作乐。”

“偶尔也会请御医诊脉调养,可除此之外,府门紧闭,与外界毫无往来。”

朱元璋听罢,猛地抬头,虎目寒光逼人,厉声问毛骧:

“真的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

毛骧连忙起身拱手回答:“内外都有人严密监视,臣可以保证,胡学士确实未与任何人接触。”

“刚才呈上的奏报中列出的名单,都是近期想要拜访胡学士却被拒之门外的人。”

“臣以项上人头担保,除了几名御医,胡府绝无人进出!”

朱元璋听了这话,眉头皱得更深了。

胡惟庸这小子,是转性了吗?

还是真的经历了一场劫难后,看破了红尘?

当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如今却真的关门谢客,过起了闲适的小日子?

更让人费解的是,按照文官的惯例,像丞相这样的职位,通常需要三次辞呈才能被准许离职,这也是君臣间默认的默契。

这样做,本是为了彰显君主对臣子的重视。

然而,这位丞相刚递上第一份辞呈,就被免去了职务,这未免太干脆了吧?他难道真的心甘情愿?

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

胡惟庸什么时候学会韬光养晦了?

最诡异的是,胡惟庸刚刚生了一场大病,还丢了官职,现在深居简出倒也合乎常理,朱元璋也挑不出错来。

这个胡惟庸,真是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明朝初期,虽然因胡惟庸突然卸任、李善长崭露头角而引发了一些动荡,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平静。

尤其是胡惟庸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的方式,让那些暗中期待渔翁得利的人恼火不已。

他们比朱元璋还要生气。

毕竟,在他们看来,胡惟庸身为丞相,怎么能如此消极对待?

那可是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啊,应该积极行动,带领一帮人与李善长对抗才是。

可事实却是,胡惟庸府门紧闭,无人能轻易进入。

除了偶尔采购生活用品的仆人和偶尔拜访的御医外,府邸愈发低调。

渐渐地,大家也习惯了官场中少了胡惟庸的身影,甚至听到他的名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这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

李善长在丞相的位置上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手腕。

他毕竟是老臣,权力**虽强,但能力不容小觑。

新官上任三把火,刚爬到丞相高位的李善长,最近这段时间格外努力工作。

但他不知道的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正在等着他。

大内深处,朱元璋并未端坐于那至尊至贵的龙椅之上,而是宛如一位乡间老农般半靠在石阶上,冷眼盯着面前的毛骧。

“毛骧,你给朕说说!”

“为何那些上户部报备钱粮的官员所持账册为空白,却又有当地官印?”

“而且,朕查了一下,这样的事似乎并非首次发生。”

“为何朕之前竟毫不知情?”

毛骧额头渗出冷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他知道,朱元璋是真的生气了,若他无法给出一个令人心安的答复,今日怕是难逃一劫。

“陛下,这事锦衣卫确实察觉过,但小人真不知这样做违背圣意。”

“发现此事后,小人特意去问过户部堂官,问这样做是否妥当。”

“当时户部堂官回应称,地方官员到户部报账时,途中常有损耗,所以账册上官印数字难免对不上。”

“为此,必须将账册退回原地重写后再送回户部,才能完成销账。”

“这一来一去,耗费的人力物力颇多。”

“于是,各地依照前朝旧例,预先准备好空白账册并盖好官印,到了户部后,现场核实钱粮后重新填写账册,既节省了资源又不误事。”

“小人听了觉得有理,况且各地皆如此操作,所以未曾上报,实乃小人之罪!”

朱元璋听至此处,眼角微微颤动,太阳穴处更是青筋暴起。

但他出口的话语却平静得毫无波澜。

“前朝?也就是说,元朝时就这般行事了?”

“嗯,他们倒是想得周全!”

“这样确实免去了驿站来回奔波,省了不少开销和时间。”

“锦衣卫本非六部五司出身,对这些细节并不清楚,朕也不会责怪你。”

“不过……毛骧,往后你若遇到不懂之事,莫要自行揣测,直接报上来!”

毛骧连头也不敢抬,深深伏在地上,听到这话不但未觉安心,反而愈加谨慎,连忙回答:“是,陛下!”

“退下吧!”

待毛骧战战兢兢、轻脚轻手离去后,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猛然站起,一脚踢向御案。

原本平静如水的脸上此刻因愤怒而涨得通红。

“叛逆奸佞!贪赃枉法之徒!”

“这是当我们是无知愚民吗?”

“所有人都明白,就我们被蒙在鼓里。”

“真是越来越有能耐了!”

“宋利,传李善长!”

一直隐匿于暗处几乎无人察觉的宋利听到指令,立刻俯身领命,小心翼翼地沿着墙壁退到殿外,动作轻巧而迅速。

身为陪伴朱元璋多年的贴身宦官,他深知此时朱皇帝的愤怒非同小可。

而且,朱皇帝生性固执,在盛怒之下,除了后宫的马皇后可能劝得住外,其余人若贸然上前,只会自取其辱,甚至遭遇杀身之祸。

因此,他明智地选择尽快完成差遣任务。

不久之后,步履急促的当朝李善长匆匆赶到。

李善长能够如此快速地到达,自有缘由。

作为,上辅下理百官,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办公之所便设于皇宫之内,不过属于外城范围。

这样既能彰显的地位,便于各部门官员前来商议事务,也方便皇帝随时召唤。

刚才,正是宋利在府中将他紧急请来。

如今李善长刚刚接任不久,正想通过处理一件大事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一听朱元璋急召,二话不说就快步赶来。

此刻的朱元璋并未坐在台阶上,而是端坐龙椅,隔着御案打量着李善长说道:

“爱卿,今日朕才得知,那些地方官员竟然用空白账册加盖官印向户部报账。”

“此法看似高效,实则利用空白文书行欺诈之事。

朕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朕眼皮子底下。”

“你是,朕信任你,此事就交给你处理,你觉得如何?”

朱元璋提及空白账册与印章问题时,李善长早已心中有数,毕竟他对官场中的种种伎俩了如指掌。

他立即拱手作揖,高声答道:“臣定不辜负圣恩!”

朱元璋看着爽快接下任务的李善长并未多言,只是淡然嘱咐道:“嗯,辛苦了,就这么办吧,去忙吧!”

“是,臣告退!”

李善长毕恭毕敬地从殿内走出,在台阶上站定,望向宫墙外繁华热闹的应天府,深深舒了一口气。

“是时候让他们见识一下本相的手段了!”

------------

刚被任命为丞相的李善长,面对朱元璋交办的第一件正经差事,丝毫不敢懈怠。

他也有意借此机会,在朝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毕竟,唯有切实履行职权,才能让文武百官知道,现在的丞相是谁。

完全没察觉到其中暗藏的巨大风险,一心只想尽快完成任务的李善长,带上几个亲信御史开始行动。

之所以召集御史,也是职责使然。

御史虽名为专职挑刺之人,但确实承担着监督官员的重要职责。

带上一群御史,既是为了扩充人力,也是为了让整个过程看起来更公平公正。

同时,也让御史们明白,跟着自己才有机会在皇上面前崭露头角。

不得不说,李善长此举对长期不受朱元璋重视的御史们而言,实在令人振奋。

而且是公务在身,得罪人的事由丞相扛着,有了功劳大家共享,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当天,这群充满斗志的御史便跟随李善长奔赴户部。

这件事查起来其实毫无难度。

李善长根本没考虑过,为何锦衣卫声势浩荡,明显比他这个丞相和一群御史更管用,朱元璋却偏偏指派给他。

他只觉得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全身心投入户部调查。

顺着线索一路追查,仅仅两天时间,事情就被他彻底弄清。

原来,这种行为早已成为默认规则,大家都习以为常,无人觉得有何不妥。

这正好让李善长得以轻松拿到一份持有空白账册的官员名单。

核对无误后,他略表赞赏地夸奖了忙碌多日的御史们几句,随后整理衣衫匆匆入宫。

见到朱元璋后,李善长立即呈上最新整理的名单。

“陛下,臣自从领命以来寝食难安,与御史们日夜奔波于户部,终于查明。”

“这是涉案官员名单,请陛下过目!”

李善长口若悬河,言辞间尽显自信满满。

此事他以为做得又快又好,让人不得不夸。

然而,当宋利将名单递交给朱元璋后,朱元璋看过之后,却未如李善长预料般大加赞赏,而是沉着脸问:

“丞相,这份名单上的官员,是否确凿无疑地犯了过错?”

李善长听罢心中一惊,疑惑涌起:怎么就变成过错啦?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大家都这么做的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