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寒门逆袭全靠狠 > 第11章 买报想讨价还价

重生寒门逆袭全靠狠 第11章 买报想讨价还价

作者:余生五月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9 13:10:23 来源:小说旗

徐大志脑子里还留着前世的记忆——那时候他大学毕业后干的是销售,在营销这一行摸爬滚打了很久。现在他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必须在二十天内赚到一大笔钱。这笔钱不光要包含自己上学的学费,还得给家里留些生活费。

他掰着手指头仔细算了算:自己读大学和生活费大概要二千块钱,再给家里妹妹赚点学费以及生活费,她们大概要一千块左右能应急,然后要给柳矮子他们办酒席赔款二千块钱,这样算起来至少得赚到五千块钱才行。只有凑够这个数,他才能安心去学校报到。要不然,就算人去了学校,心里也会一直惦记着家里的困难。

要在短短二十天内赚五千块钱,这个目标确实不容易,但徐大志觉得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毕竟他记忆中还有前世的营销经验,这就是他的优势。不过具体要做什么生意,他一时还没拿定主意。

眼下最要紧的是先解决手头的问题。徐大志盘算了一下后,决定先打听清楚菜市场的位置后,把家里攒的三十多个鸡蛋拿去卖掉。这些鸡蛋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好歹是个开始,能换一点是一点。

问清楚附近菜市场后,他拎着装满鸡蛋的篮子,一边往菜市场走,一边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赚到那五千块钱。

徐大志的母亲袁翠英以为儿子这次去市里是去借钱的,就特意准备了一篮子鸡蛋,打算让他带去送给能借钱的人。

可实际上,徐大志根本不是来借钱的,他是想靠自己的本事赚钱。这篮子鸡蛋自然就用不上了。但要是直接说不拿,母亲肯定会不高兴,所以徐大志只好把鸡蛋带上,准备找机会卖掉。

至于借钱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哄哄母亲罢了。徐大志虽然是在县里上的高中——县里的高中教学质量确实不错,甚至在市里都小有名气——可他在市里哪有什么同学啊?就算有,那也是以后上大学才认识的同学。

再说,就算以后上了大学,认识了一些市里的有钱同学,可借钱哪有那么容易?虽然他考上了大学,但五千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对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来说,这笔钱可能不算太多,但也绝对不少。人家凭什么要把钱借给他呢?难道就因为他可怜,别人就该同情他、帮他吗?徐大志心里清楚,这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有钱人往往头脑特别清醒。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这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实在太多了,根本帮不过来。就算你有能力帮所有人,也可能会遇到\"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你帮了别人,对方不但不感激,反而会怨恨你。

比如说,一个普通同学手中也没多少钱,即使他家里有钱,他父母也不会无缘无故借给你五千块钱,这种事情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人家凭什么要白白帮你呢?

所以啊,遇到困难最终还得靠自己想办法。就像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徐大志那样:普通鸡蛋卖一块三毛九一斤,一斤大概有七八个。他不怕难为情会吆喝,卖的又是土鸡蛋,虽然有人嫌贵,要两块钱一斤,但懂得的人都知道土鸡蛋好。这不,他刚卖出去三十多个土鸡蛋,就卖了八块钱。你看,只要肯动脑筋,愿意吃苦,总能找到办法的。

这三十多个鸡蛋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管你家多么拼命干活、多么精打细算,这点鸡蛋也就只值这个价了。

徐大志这趟出门,光坐车就花掉了三块多钱的路费。现在他兜里就剩下六十块钱老本,再加上刚挣来的八块钱辛苦钱,全部身家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六十八块钱。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他得靠这六十多块钱的本钱,在短短二十天里翻出将近一百倍的利,要变出五千块钱来!掰着手指头算算,平均每天至少得赚三百块。说句实在话,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甭管放在哪个年头,任谁拿着这点儿本钱做正经生意,想在二十天里赚出这么大笔钱,那都是痴人说梦。

当然过二十年后,靠卖体力搬冰箱空调啥的,每天赚三五百元,那还是有可能的,可这毕竟是1987年,普遍工资还不上百元的时代。

所以啊,徐大志心想,指望用钱生钱这条路是彻底走不通的。这六十多块钱充其量只够这几天勉强吃住糊口,要想破这个局,还得靠脑瓜子想出别的赚钱门道才行。

徐大志站在邮电局门口,深吸了一口气。他摸了摸口袋里仅剩的几十块钱,走进邮电局营业部,他看见卖报窗口后面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姐,正低头织着毛衣。

\"大姐,打扰一下。\"徐大志陪着笑脸问道,\"这晚报报纸怎么卖的?\"

大姐头也不抬:\"一毛钱一份。\"

\"那...要是我多买几份呢?\"徐大志试探着问。

大姐这才抬起头,瞥了徐大志一眼,不耐烦地说:\"买多少份都是一个价!你以为这是菜市场啊?还能讨价还价?我们邮电局从来不讲价的!\"

徐大志被怼得顿时脸红了起来,幸好皮肤黑,还不是很明显,他不以为然,继续问道:\"那前几天卖剩下的报纸能便宜点吗?\"

\"嘿!你这人怎么这么啰嗦呢!\"大姐翻了个白眼,\"新报纸旧报纸都一个价!你到底买不买?不买别在这儿耽误工夫!\"

看着大姐嫌弃的眼神,徐大志知道再问下去也没用。他继续笑着说道:\"那给我来最近几天的晚报吧,麻烦您了。\"

徐大志这么问有原因的,后世哪个产品不可以讨价还价呀,他已经习惯了,忘记了这个时代是八十年代末。

在八十年代末,像他这样没背景、没本钱的年轻人想赚钱可不容易。当时最赚钱的买卖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倒爷\",就是低价收购各种紧俏物资,比如白糖、布料什么的,再高价卖出去。那时候买东西还得用粮票、布票,能搞到这些东西转手就能赚钱。

第二种是组装电器。有关系的人能搞到收音机、电视机的零件,自己组装好了卖,利润特别高。那时候谁家要是有台电视机,那可是了不得的事。

第三种就是摆地摊。卖点水果、小吃或者小商品,本钱少,来钱快。街边到处都是这样的小摊贩。

还有就是开小饭馆。那时候人们手头渐渐宽裕了,下馆子的人越来越多。开个小饭馆投入不大,生意好的话很赚钱。

另外就是倒卖二手电器。城里人淘汰的旧电视、旧冰箱,拉到农村去卖特别抢手。那时候农村很多人家还都没见过这些\"洋玩意\"呢。

再有就是做服装生意。有眼光的人开始自己设计衣服,开个小作坊生产。那时候衣服款式少,只要样子新颖,根本不愁卖。

最厉害的是倒卖国库券。有些人专门跑全国各地,低价收高价卖,赚取差价。

不过说到底,这些生意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灵通。谁知道哪儿缺什么、哪儿有什么,谁就能赚钱。徐大志一没本钱二没关系,想要快速赚钱,想来想去就只能在信息上下功夫。

知道后来特别出名的聪慧网吗?就是靠卖信息起家的,后来成了仅次于阿里巴巴的大公司。那时候他们也只是一家小咨询公司,专门做信息买卖的生意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