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中国凶案笔记 > 第87章 河北吴桥“鸡窝藏刀”凶案7

审讯室的时钟指向凌晨一点,李树林的供述在沉默中突然断裂。他盯着桌面上自己的倒影,玻璃映出身后张建国指间明灭的烟头,火星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弧线,像极了案发当晚他蹲在南院时看见的远方车灯。

“接着说。”张建国的声音从阴影里传来,“你勒晕她之后,听见了敲门声,然后去了厨房。”

李树林的手指绞紧一次性水杯,杯壁发出细碎的脆响:“是她表弟在砸门,喊着‘嫂子开门’。我当时蹲在床边,手还按在她脖子上,能感觉到她心跳越来越慢……”他突然抬头,眼里布满血丝,“其实她已经没动静了,可敲门声越来越急,我怕邻居听见,更怕她醒过来认出我……”

张建国在笔记本上记下:23:05,死者亲戚抵达现场,敲门引发凶手恐慌。这个时间点像根钢针,将整个案件的性质从盗窃未遂钉死在故意杀人。他看着李树林手腕的纱布,那里藏着崔秀琳最后的反抗——三道深可见骨的抓痕,现在正作为物证躺在dNA实验室。

“厨房的刀,你怎么选的?”张建国突然问,“她家有三把刀,你为什么拿中间那把?”

李树林愣了愣,喉结滚动:“以前帮她修抽油烟机时见过,中间那把砍骨刀最沉,刀刃快……”这个回答让张建国心头一凛:原来早在两个月前,李树林就已选定了凶器,每次“帮忙”都是犯罪预备。

供词继续:他冲进厨房,刀架上的刀具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最中间的砍骨刀刀柄还带着崔秀琳傍晚切菜时留下的葱花碎屑。“刀鞘扔在灶台旁,我握刀的手在抖,手套差点滑掉。”李树林盯着自己的掌心,仿佛还能感受到刀柄的弧度,“回到卧室,她趴在地上,头发盖住了脸,我……我对着她脖子砍下去,血溅在床尾的褥子上,红得特别刺眼。”

张建国想起现场照片:床尾的点状血迹,正是刀砍入颈部时喷出的。法医说,第一刀没切断气管,崔秀琳可能在那一刻恢复意识,却发不出声音。“你砍了几刀?”他追问。

“两刀。”李树林的声音轻得像叹息,“第二刀下去时,她的腿踢到了床腿,发出‘咚’的一声,和门外的敲门声混在一起。”

最致命的转折发生在埋尸过程。当李树林拖着尸体走向南院时,院墙外的表弟正掏出手机再次报警。“她的脚在地上拖出两道血印,我怕血迹引来人,就把她扔在浅坑里,用铁锹铲土盖住。”他突然苦笑,“其实那坑只有半米深,连腰都盖不住,我当时脑子全乱了,只想着赶紧离开。”

张建国的笔尖在“鸡窝藏刀”四个字上画圈:“凶器为什么藏在鸡窝?你知道那里每天都会有人喂鸡。”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李树林重复着这句烂大街的犯罪台词,却带着刻骨的真实,“我看见鸡窝里有新铺的稻草,就把刀插在里面,刀柄朝外——想着第二天保洁阿姨打扫时,可能会以为是杀鸡用的刀。”

审讯室突然安静,只有空调外机的轰鸣撞着窗户。张建国想起三年前李树林的盗窃案笔录:那时他会把赃物藏在受害者的米缸里,认为“主人最常去的地方反而不会搜”。这种反直觉藏物证的习惯,像条毒蛇,从过去游到现在,最终咬向自己。

“你知道她有孩子,才五岁。”张建国的声音第一次带上怒意,“她手机锁屏是孩子的照片,你每天和她一起上班,怎么下得去手?”

李树林的头猛地垂到桌面上,肩膀剧烈颤抖:“我不敢看她的眼睛!她喊‘树林你干嘛’的时候,我就知道完了……”他突然抬起头,眼里全是疯狂,“牢里的大哥说,只要对方看见你的脸,就必须灭口,不然警察会顺着指纹、脚印找到你!”

这句话像块冰锥,刺中了张建国的神经。他翻开李树林的入狱记录:2011年,因盗窃罪被判两年,同牢房的王强,正是当年吴桥县连环盗窃案的主犯,以“不留活口”闻名。原来,真正的致命转折不是敲门声,而是监狱里埋下的犯罪毒瘤,在遇见1200元现金后,终于破土而出。

“你拖尸体时,她的手机在哪里?”张建国继续追问,“为什么拿走手机,却留下钱包里的现金?”

“手机在床头柜上,屏幕还亮着,显示着她老公的来电。”李树林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我怕通话记录里有我的号码——其实她根本没存过我电话,但我慌了,顺手就塞进裤兜。钱包里的钱……”他突然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我翻了抽屉和衣柜,没找到钱,其实她把钱藏在米缸里,连我都不知道。”

张建国的笔停在“动机矛盾”处。崔秀琳的1200元学费近在咫尺,李树林却因恐惧放弃,这个细节让案件从“劫财杀人”染上了荒诞的血色。他看着眼前的凶手,突然意识到:真正驱动李树林的不是钱,而是三年前在监狱里种下的“完美犯罪”妄想——戴手套、清脚印、反直觉藏刀,却毁于一双运动鞋和半截绳子。

审讯结束前,李树林盯着墙上的“悔罪”标语,突然说:“其实我可以从后门跑的,她家后门对着小巷,平时都不锁。”张建国心里一沉:这个细节未在现场勘查中发现,说明李树林对崔家的了解,远比警方想象的更深。

凌晨三点,张建国站在物证室,看着那把带血的砍骨刀。刀刃的缺口与死者颈部创口严丝合缝,刀柄残留的棉纤维,正是他在铁路旁找到的手套材质。他突然想起李树林供认时的一个细节:“砍完第一刀,我听见她喉咙里有‘咯咯’的声音,像在叫她女儿的名字……”

第七章的结尾,张建国在案情总结中写道:“从勒颈到挥刀,李树林的犯罪升级只用了三分钟。这三分钟里,既有偶然的敲门声,更有必然的犯罪心理——当他在床下铺好褥子的那一刻,当他偷走绳子的那一刻,当他记住‘不留活口’的那一刻,结局就已注定。熟人作案的可怕之处,在于凶手用日常的善意,为罪恶铺好了每一块台阶。”

窗外,吴桥县的夜市渐次亮起灯火,而审讯室里的李树林,正用戴着手铐的手,在供词末尾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不知道,那个被他藏在鸡窝里的秘密,那个让他在床下躲了三小时的执念,终将在法庭上,成为绞紧他脖子的最后一根绳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