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爱恨无情 > 第18章 南部背盐

爱恨无情 第18章 南部背盐

作者:金沙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18:18:23 来源:小说旗

在那条蜿蜒曲折、宛如巨蟒般盘踞于山间的道路上,一支长长的担架队正在艰难地向前行进着。这支担架队犹如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缓缓蠕动。

担架队的队员们一个个面色憔悴,满脸倦容。他们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肌肤之上。那些晶莹剔透的汗珠,在炽热无比的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就如同点点繁星坠落凡间。

他们的脚步显得异常沉重且缓慢,每迈出一步,似乎都要耗尽全身所有的力量。然而,尽管身体已经极度疲倦,他们的眼神之中依然透露出一种坚定不移的执着之光。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此刻所肩负的使命无比重大——转运伤员!这不仅关系到伤员们的生死存亡,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就在这时,原本寂静无声的队伍里突然间传来一阵惊呼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其中一名负责抬着伤员的队员,此时状况十分危急。他的额头之上,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不断地滚落下来,砸落在干燥的地面上,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张原本还算红润的脸庞,此刻已变得苍白如纸,毫无血色可言。

这名队员的双腿像是失去了支撑力一般,猛地一软,整个身子随即软绵绵地瘫倒在了地上。他的双手还在下意识地试图撑住地面,以阻止自己彻底倒下。可是,那两条手臂却好似被灌满了沉重的铅块,无论如何用力,都无法抬起分毫,最终只能无奈地垂落在身体两侧。

由于他的突然倒地,担架瞬间失去平衡,开始向着一侧倾斜而去。眼看着就要翻倒在路边那陡峭的悬崖之下,情况万分紧急!其他队员见状,急忙飞奔上前,齐心协力扶住担架,这才避免了一场可怕的事故发生。

肖英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嘈杂的动静,心中一紧,毫不犹豫地高声大喊道:“停下!全体都停下来!”她那清脆而又急切的声音瞬间传遍整个队伍。紧接着,只见肖英心急如焚,脚下生风一般,大步流星地朝着发出声响的地方狂奔而去。

片刻之后,肖英终于赶到了事发现场。此时的她早已气喘吁吁,但脸上满是焦虑与担忧之色。她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语气中带着一丝惊慌和不安。

站在一旁的另一位队员见状,无奈地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抹苦涩的笑容,缓缓说道:“唉……咱们这都连续好多天只能吃到那些一点味道都没有、连盐都不放的饭菜啦。大家每天嘴里都寡淡得要命,一点儿滋味都尝不到,时间一长,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现在真是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啊,就连抬个担架都觉得特别吃力。”说完,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疲惫和无奈。

其实,肖英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她同样感到浑身软绵绵的,仿佛所有的力量都被抽干了似的。然而,作为这支队伍的负责人,她深知眼前所面临的困境究竟有多严重。要知道,他们所在的通南巴地区地处大巴山深处,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这里自古以来就长期缺乏食盐资源,当地居民日常所需的盐分一直依赖于南部地区供应。因此,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南部不开井,淡死巴中人。”

自从红军部队骤然进驻这片区域以来,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食盐供应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在经历了反三路围攻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并取得胜利之后,可恶的敌人开始对根据地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彻底截断了川北人民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经济流通渠道。如此一来,南部的盐巴根本无法运输出来,整个苏区的军民们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盐荒危机。

俗话说:“一两盐,二两力,三天不吃没气力。”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食盐对于人体力量和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尽管部队有着明确的规定——每人每天 1 斤粮、2 钱油以及 3 钱盐,但这一标准几乎从未得到真正的施行。

实际上,不仅红军首长们在加餐时面临着无盐可用的困境,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尝到盐的滋味了。由于盐资源极度匮乏,市场上的盐价飞涨,1 升大米重约7 斤,却只能悄悄地换回区区 2 钱盐。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哪怕拿着 1 块银元去购买,都难以买到 1 两盐。

面对如此严峻的缺盐局面,许多地方的人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寻找获取盐分的方法。有些地方甚至将老盐店的泥土小心翼翼地铲起来,然后放入水中煮沸,满心期待能够从中熬制出一点点珍贵的盐来。这种无奈之举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盐的渴望以及当时物资短缺的艰难状况。

而红军的后勤经理人员更是为此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不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最终决定在通江苦草坝尝试开井挖盐。这项工程历经长达半年之久,耗费资金多达 6 万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艰苦努力所获得的产量仍然非常低,远远无法满足根据地广大军民日常生活和战斗所需。

方面军首长对于食盐的开采以及供给工作表现出了极度的关切之情,一次又一次地向负责前方事务的经理处询问有关食盐的具体情况。而作为总指挥更是对总经理部下了死命令,要求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食盐供给难题,并明确提出了“努力充实红军物资,坚决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这样极具鼓舞性与号召力的战斗口号。

然而,尽管众人齐心协力、绞尽脑汁,但这个棘手的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无奈之下,所有人只能咬紧牙关苦苦支撑。放眼望向这支队伍,可以看到其中的其他队员们个个都是满脸倦容、疲惫不堪。有的队员在行走的时候身体不停地左右摇晃,仿佛只要吹来一阵稍微强劲一点的风,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他们掀翻在地;有的则直接倚靠在道路旁边的树干之上,张开嘴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甚至连开口说句话的力气似乎都已经消耗殆尽;更有甚者,眼皮沉重得好似铅块一般缓缓下垂,原本炯炯有神的目光此刻变得无比涣散,就连抬起眼睛稍稍看一眼四周的力气都快要消失不见了。

这时,只见有一名队员艰难地伸出一只手,想要拿起挂在腰间的水袋喝点水解解渴。可是他的那只手却不听使唤般地颤抖个不停,无论如何用力都无法稳稳地抓住水袋。最终,水袋还是从他那哆哆嗦嗦的手中滑落下来,重重地摔落在地面上。这名队员见状,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试图弯下腰去捡起掉落的水袋。但是就在他弯腰的瞬间,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袭来,眼前发黑,整个人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在地。

肖英目睹这一幕,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个“川”字,仿佛那是她心中忧虑的沟壑,深不见底。她的心如坠冰窖,被无尽的担忧和焦虑所淹没。这可如何是好?伤员们急需转运,然而队员们却因缺乏食盐而体力不支,犹如被抽走了筋骨的绵羊,绵软无力。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远处传来了清脆悦耳的马蹄声,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由远而近。众人纷纷抬头凝望,只见雄国兵率领着一队红军如疾风般匆匆赶来,他们的身后紧跟着一支长长的背着背篼背夹的民工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雄国兵敏捷地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走到队伍前方,他的神色充满了关切,宛如慈父般问道:“出什么事了?”有人回答道:“已经许久没有尝到盐的滋味了,人就像被抽走了灵魂,浑身发软,毫无力气,连担架都抬不动了。”雄国兵听闻,当机立断,指挥着身边的红军战士,迅速替换了担架队员。紧接着,他如同变戏法般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包盐巴,高声说道:“快给大家兑点盐水喝。我们已经拥有了这宝贵的盐!”

随后,只见身材魁梧的雄国兵大步流星地走到路边一块高耸的石头上。他先是稳稳地站住身形,然后抬起手来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胸膛,清了清有些沙哑的嗓子,接着便鼓足了力气,用洪亮且充满激情的声音大声喊道:“乡亲们呐!就在前段日子啊,那些可恶的川军竟然对咱们苏区实施起了残酷的经济封锁手段。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盐啦,这可是给大家伙儿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其巨大的困难呐!”

说到这里,雄国兵稍微顿了一顿,目光环视了一圈周围聚精会神聆听着的乡亲们,继续慷慨激昂地讲述道:“你们知道吗?那个被国民狗党和川军蛮横霸占着的仪陇南部盐厂,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呢,叫做南阆场。这个地方可不简单哦,它就处在南部、阆中以及仪陇三地交界之处。从东到西的距离足足有一百七十里那么长,而从南到北也有着长达一百二十里的范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下面,隐藏着多达

眼盐井呢!而且呀,光是负责制盐的灶户都有整整 3201 家之多。每年从这里产出的食盐数量更是高达 40 多万担哪!”

雄国兵越说情绪越是激动,额头上青筋暴起,挥舞着手臂比划着说道:“不过嘛,自从国民党军第 29 军军长田颂尧所率领的部队对咱们川陕苏区发动的那场所谓‘三路围攻’以失败告终之后,他们大部分人马都灰溜溜地撤退到嘉陵江以西去了。现在呢,仅仅只是在江东这边的广元、苍溪、阆中、仪陇以及南部等地区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罢了。”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与总政委依据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之决议,毅然发动仪(陇)南(部)战役。红 9 军肩负主攻之重任,自巴中恩阳河一带勇猛地进击仪陇、南部地区;红 30 军则朝苍溪方向挺进,红 31 军亦向广元方向进击,全力配合红 9 军之作战。红 9 军主力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攻打仪陇城外围之兴隆场、黄林石、日兴场、凤仪场、土门铺。历经一周之连续激战,歼灭敌军 1 个多团。成功攻占仪陇城以及嘉陵江东岸的新政坝和洪山场等产盐区,缴获盐井 8000 余口和十多万担井盐。如此一来,我们不仅能够生产更多的井盐,亦完全可以确保苏区军民之食盐供应无虞。”

路边的队员们聆听着,眼中犹如点燃了希望的火炬,原本疲惫不堪的面庞上也绽放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着,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憧憬。言罢,雄国兵走下石头,对着肖英说道:“肖队长,你们这支担架队完成任务以后,也加入运输队,去南阆场背盐到通州。”肖英毫不犹豫地挺直了腰板,声如洪钟地回答:“是!保证完成任务!”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坚毅和自信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和队员们背着沉甸甸的盐巴,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走在去通州的道路上。不久后,肖英率领的担架队犹如凯旋的战士,顺利完成了转运伤员的艰巨任务。稍作休整后,他们便马不停蹄地加入了运输队,踏上了前往南阆场背盐的漫漫征程。

一路上,山路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蟒盘踞在山间,荆棘密布,如同一面密不透风的墙,他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肖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她的眼神如同一盏明灯,坚定地望着前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盐安全地背回通州,让苏区的百姓们早日吃上盐。当他们终于到达南阆场时,眼前的景象犹如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一眼望不到边的盐井,仿佛是一片银色的海洋,堆积如山的盐巴,恰似一座座闪耀着光芒的银山。队员们顾不上疲惫,立刻投入到背盐的工作中。他们将盐巴小心翼翼地装进背篼背夹,然后背起沉重的盐包,宛如背负着整个世界,一步一步朝着通州的方向走去。

他们在负重前行的道路上,肖英和队员们宛如亲密无间的战友,相互扶持,相互鼓励。遇到陡峭如壁的山坡,大家齐心协力,拉的拉,推的推,犹如拔河一般,将盐包运上山;遇到湍急似箭的河流,大家手拉手,组成坚不可摧的人墙,保护着盐包安全过河。他们的肩膀被盐包磨破了皮,鲜血渗出,如点点红梅,染红了衣衫,但他们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便继续勇往直前。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跋涉,肖英带领的运输队宛如凯旋的英雄,终于抵达了通州。苏区的百姓们早已在路边翘首以盼,当他们看到运输队背来的盐巴时,欢呼雀跃,如潮水般涌上前来迎接。肖英看着百姓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深知,自己和队员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苏区的百姓们终于可以品尝到那珍贵的盐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