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爱恨无情 > 第22章 医院政委

爱恨无情 第22章 医院政委

作者:金沙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18:18:23 来源:小说旗

大成寨下方,那一片片广袤无垠的农田如同绿色的海洋一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微风拂过,绿浪翻滚,仿佛是大地母亲轻轻舞动的裙摆。田间阡陌纵横交错,将这一块块绿意盎然的农田划分得整齐有序。田边的绿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它们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又似一把把撑开的巨伞,为人们带来清凉和惬意。远远望去,这些绿树与农田相互映衬,宛如一块巨大而璀璨的翡翠镶嵌在辽阔的大地上,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在这片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之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数十座古朴典雅的民房。这些房屋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傍水而立,彼此之间通过蜿蜒曲折的小路相连通。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彰显出浓厚的乡村风情。每一座民房都像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这里就是美丽的王坪村,宛如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画卷。

而矗立在这片土地之上的大城寨,则恰似一位威风凛凛、不怒自威的守护者。它高高地耸立着,俯瞰着周围的一切。大城寨设有东南西北四道寨门,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寨门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寨墙和寨门都是由坚固的条石精心砌成,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和历史的沧桑变迁,却依旧坚如磐石,稳如泰山。这座大城寨始建于宋朝淳熙年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它得到了重新修缮和加固,使其更加牢固耐用。在过去,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大城寨曾是白莲教的聚居之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后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之情。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设立王坪时,在大城寨上特别设置了一所分医院。这里位置险要,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处对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治的关键场所,更堪称是守护总医院安全的一道坚实屏障。为此,特意加派了整整一个连的兵力驻守大成寨。

在寨子之上,建有一座名为“万灵”的古老庙宇。庙宇之中,香烟袅袅升腾,氛围庄重而肃穆。那缕缕青烟,似乎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灵庇佑的虔诚祈愿。而在陡峭的山崖之上,赫然镌刻着“红军精神万岁”几个大字。字迹笔锋遒劲,刚健有力,仿佛正透过岁月的沧桑,向世人娓娓道来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壮举以及他们坚如磐石般的信仰。

当人站立于大城寨之巅,极目远望,视野尽头处,一幅令人心潮澎湃的景象跃入眼帘——那便是震撼人心的“平分土地”巨幅石刻。这幅巨大的石刻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山岩之间,其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据钻字队的人介绍每个字高约两丈,任意一笔的笔画里都可以隐藏一个人。再将目光拉近,俯瞰下方,可以清晰地看到那片规模宏大的总医院,绿树成荫,翠竹成片,四五十座民居小院隐藏其中,既能躲避天上的飞机,又有清新的空气。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中涌起无尽的敬意与深深的感慨。那些受伤生病的战士,用他们青春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在前线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来到总医院既是治疗伤病的地方,也是他们休养身体和积蓄精力的能量场。

在总医院那座静谧的小院前方,一块巨大且醒目的总医院招牌高高悬挂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所承担的重要使命。新的一天开始之时,一道亮丽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那位新任的医院政委,竟是一名来自妇女独立团的巾帼英雄!只见她身着整齐干净的军装,全副武装,腰间还别着两把锃亮的手枪,整个人显得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她步履稳健地走进了伤病员们居住的屋子,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关切与坚定不移的信念。每一步都带着沉稳与力量,似乎要将希望和温暖传递给屋内的每一个人。

她来来回回地穿梭于病床之间,亲切地询问着每一位伤病员的伤病状况以及生活所需。每当走到一张病床前,她便会微微俯下身去,用温柔而又关切的语气问道:“同志,感觉怎么样啦?伤口还疼吗?有没有什么我可以帮得上忙的地方呀?”然后静静地聆听着伤病员们的倾诉,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和安慰。

然而,当她看到眼前的真实景象时,原本舒展的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紧紧皱起,心情也瞬间变得无比沉重起来。因为缺乏必要的医疗资源和药品,许多英勇无畏的官兵尽管身负重伤,但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尤其是那被称为瘟疫的疟疾和痢疾,任何强壮的人只要染上,多则五天少则三天,就被折磨得不成人样,最终只能无奈地离开这个世界。每天几十个病人就被瘟疫无情的夺走了生命,这一幕幕令人心碎的场景,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地刺痛着她的心。

“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她在心底默默地思考着,焦虑之情毫无掩饰地浮现在那张美丽而坚毅的脸庞之上。就在人们束手无策之时,被医院请来帮医的年明礼郑重地向她推荐:“中医杨成元先生三代祖传,擅长医治瘟寒症,犹如华佗再世,能够妙手回春,或许他能成为拯救伤病员的那个名医。”然而,紧接着传来的消息却如一盆冰水,浇得人透心凉,杨成元因为过去当过团总,害怕被红军关押,如鸵鸟般躲藏起来了。女政委听闻后,犹豫片刻,还是决定:请,请杨医生。她知道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每一个能救治伤病员的希望都如金子般珍贵,绝不能轻易放过,失之交臂。但是另一个声音又在内心响起:任甪国民党团总,就不怕违规违法受处分吗?轻则撤职丢官,重则关监杀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是,女政委面对众多伤病员,特别是每天医治无效而逝世的人,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这些宝贵的革命火种,怎能轻易放弃生命的希望?组织派她来医院就是要千方百计挽救伤病员的生命,又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得失,不穷尽一切办法救治他们呢?与他们的生命相比,个人即或要受处罚,也可忽略不计。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心灵挣扎,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杨成元的艰难征程。她犹如不知疲倦的飞鸟,不顾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四处打听杨成元的下落。经过锲而不舍的多方探寻,终于得知他可能藏身的地方。

那是一个距离总医院五六十里的偏僻地方,跨越十多道山头溪谷,才能到达一座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四周群山如忠诚的卫士般环绕,地势险要得如铜墙铁壁,易守难攻。当女政委带着几名战士如天将般降临这个小山村时,村民们都用警惕的目光如箭一般射向他们。女政委脸上挂着如春风般和煦的微笑,向村民们表明来意,她的语气诚恳而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誓言:“乡亲们,我们是红军,我们不会伤害任何人。我们现在总医院里的伤病员急需救治,杨成元先生医术高明,我们恳请他出山帮忙。” 村民们听后,心中的疑虑如冰雪般渐渐消融,但仍有一丝担忧如蛛丝般萦绕心头。在村民的指引下,女政委终于找到了杨成元藏身的山洞。那山洞隐藏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女政委如雕塑般屹立在洞口,声如洪钟地喊道:“杨成元先生,我是红军总医院的政委,我们绝无半点恶意,只是希望您能出山救治伤病员。” 山洞内仿若死一般的沉寂,没有丝毫回应。然而,女政委并未气馁,她依旧锲而不舍地规劝道:“杨先生啊,您那精湛的医术犹如稀世珍宝,如今有众多受伤的战士正翘首以盼您去拯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们为了穷人不受苦难,义无反顾地挥洒着热血,如今却深陷困境,我们怎能忍心坐视不管,让他们饱受折磨呢?医者仁心,您就当作慈善天下,救救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性命吧!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定会永远铭记你的救命之恩!”许久之后,山洞里终于传来一个颤颤巍巍的声音:“你们当真不会抓我吗?我过去被迫当过团总,虽然做过一些错事,但绝对没有逼人上吊投河,没有欠过命债……”

女政委赶忙说道:“杨先生,过去的事情我们既往不咎,就让它如过眼云烟般飘散吧。我们红军说话算数,对你和你的家人我们都坚决保护。只要您愿意伸出援手,我们红军将感激不尽。”在女政委的苦口婆心之下,杨成元终于如蜗牛般缓缓走出山洞。他的面庞上挂着一丝如蛛丝般的紧张和不安,但当他望见女政委那如星辰般真诚的眼神和如磐石般坚定的态度时,心中的疑虑如冰雪般渐渐消融。杨成元抵达总医院后,旋即投身于紧张忙碌的救治工作中。他凭借着精湛绝伦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迅速拟定出治疗方案,成功遏制了疾病的肆虐,犹如斩断病魔的利爪,解救了伤病员的苦痛。伤病员们的病情如枯木逢春般逐渐好转,脸上也绽放出了那如春花般久违的笑容。

然而,女政委并未有丝毫松懈。她深知,三分靠医治,七分靠调养,伤病员的痊愈不仅需要药物的辅助,更需要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休息。当她吃饭时看到伤病员的饭菜也是那般粗糙,仅有红苕洋芋苞谷粥,脸色瞬间阴沉如墨。她一脸严肃地质问司务部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吃这些,有营养吗?能够养好伤吗?”司务部长万般无奈地叹息一声,道:“区苏维埃年主席,王书记他们每天都在想方设法送粮食,可周围村庄的粮食和猪啊鸡啊鸭啊,已被突然暴增的数千号伤病员征购殆尽,我们即将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又何谈营养。”女政委详细了解到食物缺乏的问题,眉头紧紧皱起,宛如一座小山。她深知问题之严峻,却毫无退缩之意,而是毅然决然地言道:“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方设法去解决。”

于是,她让司务部长交接下其他工作,跟她一道去找粮食。他们沿着沙溪河一路蜿蜒而下,这条小河犹如一条碧绿通透、柔软光滑的绸带般静静流淌着。河水清澈得能够一眼望到底部,水波轻轻荡漾,发出清脆悦耳的潺潺声,仿佛是大自然演奏出的一首美妙乐章。女政委和司务部长且行且找寻,全神贯注地搜寻着粮食的蛛丝马迹。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有粮食的地方,仔细查看每一处角落,其专注程度简直如同经验丰富的侦探一般。

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沿途的每一个村落,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无一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失望。无论走到哪里,迎接他们的都是村民们无奈摇头的画面以及令人心灰意冷的回答——这里根本找不到一粒多余的粮食!

当他们满怀希望地来到白石场街道上时,眼前所见更是让人心头一沉。只见所有的粮食店铺都紧紧关闭着大门,门口还醒目地贴着一张张写有“无粮”字样的牌子。这些紧闭的大门和冰冷的告示牌,似乎正默默地向他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粮食极度匮乏的悲哀现状。这个曾是白石县治所在地,方圆三四十里的繁华水码头竟是如此冷清,毫无场镇的人流气息。

他们只得继续前行,不辞辛劳,甚至不惜长途跋涉,深入到更偏远的农家去探寻那珍贵的粮食线索。一路上,他们穿过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越过潺潺流淌的小溪,终于来到了一户户农家门前。然而,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那些淳朴善良的农民们,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却都如同谦谦君子一般,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摆着手,表示欢迎。这些农民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入屋内一探究竟,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可是,经过一番仔细搜寻之后,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他们依旧一无所获。尽管如此,那位坚毅勇敢的女政委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相反,她那双明亮的眼眸中始终闪烁着如磐石般坚定不移的光芒,仿佛在默默地对自己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一定要找到足够的粮食,绝对不能让那些受伤生病的战士们继续忍受饥饿的折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他们几乎要失去信心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当他们一路艰难前行,终于抵达石板滩渡河向上时,极目远眺,只见远处浓密的树林之中,影影绰绰地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民院。这座民院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之上,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气息。

女政委心中顿时燃起了一缕希望的曙光,她激动不已,脚下步伐也变得越发轻快起来。只见她身轻如燕、健步如飞,犹如一支离弦之箭,风驰电掣般地朝着那座民院疾驰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