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爱恨无情 > 第42章 羌族英雄

爱恨无情 第42章 羌族英雄

作者:金沙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18:18:23 来源:小说旗

郑部长和雄国兵率领的后勤和政府机构好不容易渡过了那片让人胆战心惊、望而却步的海子。回眼望去,平静的水面上仍然清晰可见木筏急速划过所留下的层层涟漪,仿佛是这片海子对他们艰难历程的见证。与此同时,周围的空气中也弥漫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潮湿水汽,就像是一层厚重的面纱,笼罩着众人的心头。

正当大家稍作喘息之际,只见手枪队长陈义风驰电掣般地骑着骏马疾驰而来。他一脸凝重,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显然是一路奔波加急所致。还未等他下马站稳脚跟,便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道:“我们北进的先锋部队抢占松潘遭遇重大挫折,不幸失利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在场所有人都惊愕不已。

原来,敌军竟然有一个整编旅像幽灵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翻越了高耸入云、海拔高达 5500 多米的雪宝顶。要知道,这座山峰地势险峻,终年积雪不化,环境极其恶劣。然而,敌军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硬是成功地提前抢占了松潘地区至关重要的制高点,凭险阻击红军北进川甘。

得知这一情况后,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他们在枪林弹雨下毫不退缩,浴血奋战。尽管面对着占据有利地形且装备精良的敌人,但每一名红军战士都紧咬牙关,心中怀着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发起猛烈的冲锋。一时间,战场上子弹如蝗虫过境般呼啸而过,炮弹爆炸产生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艰苦鏖战之后,红军战士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依然未能攻克敌军的防线。眼看着局势越来越不利,北进川甘的计划再度遭受重创。与第一次在抢夺青川摩天岭如出一辙,中央军胡宗南部凭借大炮迫击炮和机关枪,用充足的炮弹炸得土石乱飞,树木腾空,生生拦住了红军先锋前进的咽喉要道。在万般无奈之下,部队不得不下达撤退命令,继续向着西方转移,以寻求新的战机和出路。

这个消息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每一个人心头。郑部长听闻后,眉头紧锁,他望着西边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忧虑与坚定,当机立断,带领总经部转道向西而去。雄国兵也接到了同样的指令,他心中虽满是不甘与困惑,但军人的职责让他迅速行动起来,带着省府机关踏上西行之路。妇女团、担架队、运输队等几路队伍,一时间乱作一团,后队改前队,前队改后队,场面十分混乱。队伍中,有人忍不住发问:“我们这一路西进,到底要走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声音中带着焦急与无奈。

有人满脸不解,嘟囔着:“之前的计划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 也有人开始抱怨:“这一路上风餐露宿,困难重重,现在又要改变路线,这仗还怎么打?” 嘈杂的声音夹杂着骡马的嘶鸣,整个队伍在混乱中缓缓前行。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队伍来到了茂州。

这里东靠岷山,山川环绕,地势险要。从远处望去,茂州城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分南北二城,中以一道城墙相隔,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能看出曾经的雄伟。仅存南门和部分城墙,南门拱高 4 米,厚 16.60 米,宽 4.90 米,拱形顶,石结构单孔纵联卷拱,给人一种厚重古朴之感。残东墙长 54 米,高 6.90 米,厚 2.26 米;西墙长 93 米,高 6.90 米,厚 2.65 米。墙体用砖包砌外缘,内镇土石而成,每一块砖石似乎都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历史。

红军政治部搜寻到一部《茂州志》记载,宋代时便在此置茂州通化郡和汶山县,熙宁间知州范百常始筑土城,从此开启了茂州城的建设篇章。元朝时延续了这一格局。到了明洪武初年,佥事楚华重修茂州城,用砖石修筑了四座城门,分别命名为东胜、南明、西平、北定,还引三溪水入城,解决了城内居民的饮水问题。成化年间,巡抚张瓒添筑外城,让茂州城的防御更加完善。弘治元年,参将房骥又对城内东北二面进行了扩建,使其更加宽阔。巡抚谢士元用石头修筑城墙,城墙高一丈六尺,周长五里,共计九百丈,还增设了东西南门,分别是东忠义、西清波、南阜康。嘉靖年间,巡抚许廷光又在城周围修筑了四角楼,设置了二十四处巡警铺,让茂州城的防御体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崇祯末年,流寇赵贵荣之乱,内外城俱陷,这座古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清朝康熙元年,开始修筑内城,后来的巡抚年羹尧委保宁道判五廷钰监修,城墙高二丈七尺,周长四里,共计七百二十丈,垛口一千零三十九,四座城门依旧沿用旧名,并且都建有城楼,此时的茂州城最为坚固。

茂州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川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它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自殷商时代起,这里便是岷江上游“蜀山氐”古羌人辛勤开垦的家园,亦是古代冉駹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土。这里沉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无尽的历史记忆,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

红军进驻茂州后,雄国兵犹如一位英勇的指挥官,迅速带领众人在凤仪镇建立起县苏维埃政府。这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革命的道路。政府管辖着十二个区,积极开展革命工作,犹如春风拂过大地,唤醒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四方面军总部、兵工厂、被服厂、造船厂、医院、妇女部等众多后方机构如繁星般陆续转移至此,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凤仪镇有一座始建于明正统年间的镇西桥,它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跨在岷江之上。然而,可恶的川军却将桥及码头付之一炬,妄图阻断红军前进的步伐。红军调来了北川的架桥队,他们如同一群无畏的勇士,增派民工,冒着川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迅速修通了桥梁。这桥梁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不仅连接了两岸,更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赞誉和爱戴。

红军广泛宣传《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一、消灭贼娃子邓锡候;二、红军不杀一个番民;三取消一切捐税款子!四、一不拉夫二不抽丁;五、开仓分粮分给穷人;六、增加工钱改良待遇;七、番民自己武装自己;八、番民自己组织政府!九、买卖自由公买公卖;十、番民自己信教自由”。然而,西北军委在茂州建立联邦政府时,张主席和总政委领头,却没有提及雄国兵为代表的川陕省,这让雄国兵感觉自己仿佛被边缘化了,只能靠边站。他心中满是失落和疑惑,自己和川陕省的同志们为革命付出了那么多,为何在这个重要时刻被忽视?

手枪队长陈义犹如一座沉稳的山岳,前来传达总政委的命令。他凝视着雄国兵,那落寞的神情仿佛是被秋风吹落的残叶,令人心生怜悯。陈义轻声说道:“总政委命令你继续带领后勤机构和运输队、担架队、妇女团,为前线部队及时运输物资和转运伤病员。”

雄国兵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心中虽有千般不甘,但他深知革命事业重如泰山,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如燃烧的火炬般,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迅速调整状态,犹如浴火重生的凤凰,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组织队伍,如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安排任务,似精心编织锦缎的织女,确保物资能够如及时雨般送达前线,伤病员能够得到如春风般温暖的救治。他指挥宣传队员们写标语,赵怀中已经成为写标语的队长,遵照雄国兵的吩咐,带着一群人在南门城的门洞旁的墙壁石块上,镌刻着“**是解放回番民族痛苦的政党”标语,署名“西北军区政治部”,在南门的门洞里,两侧石壁上又镌刻上“蒋介石命令邓锡侯……”“打倒军阀解放番夷人民!**省委”。还有“消灭蒋介石救活全川全西北穷人”等数条标语。

肖英往返前线,又带回羌族兄弟姐妹支持红军的好消息,尤其是羌族人安登榜带领羌族儿女2000多人组建了游击队,参加了红军。需要枪支和衣服物资,需要及时送过去。雄国兵得信后立即从后勤部领过物资派人送了过去。对安登榜也逐渐了解了更多,原来他的家族是明代嘉靖年间受封的羌族世袭土司,在松潘一带羌族聚居地区颇具影响。1933年安登榜世袭就职,并于第二年春就任国民党政府委任的松潘第六区区长。他亲眼目睹1933年震惊世界的叠溪大地震后人民苦难的生活,而国民党官员仍然以各种名目强行摊派各种捐税,安登榜再也按捺不住,他带头抗捐抗税。

民国松潘县政府竟然要撤销安登榜的区长之职,甚至还欲对他痛下杀手。不仅如此,他们还阴险地利用安登榜那服从国民党统治的继母,与之展开土司领导权的激烈争夺。正当安登榜陷入绝境、走投无路之际,宛如一道希望的曙光,红军的到来让他如获至宝。他毫不犹豫地率领随从,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寻找红军的征程。在途中,他们邂逅了红四军第十二师的雄师劲旅。在得知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后,安登榜犹如醍醐灌顶,被红军的伟大感召深深打动。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领部下投身红军,担任起了“通司”和向导的重要角色。

安登榜投身红军后,备受众人的关怀与尊崇。这位出身于少数民族上层的羌族指战员,亲身体验到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地方军阀的天壤之别。他犹如燃烧的火焰,以百倍的热忱,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安登榜不仅为红军带来了当地语言习俗、民情、社情、敌情等宝贵信息,而且他作为土司,在红军先遣队中犹如一面旗帜,带头宣扬红军的主张和党的民族政策,极具说服力,犹如春风化雨,轻易地被当地群众理解和接纳,驱散了国民党的欺骗迷雾。除了宣传,安登榜的带路、侦察、判断等作用都犹如定海神针般显着。在群众大会上,安登榜登台演讲,犹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很快就能激发起群众为红军筹粮、做衣服做鞋子的热情,踊跃参与苏维埃政权活动。

在土门战役中,安登榜犹如一位智慧的使者,成功地致书劝说与红军对峙的旧部王光宗,让其率领羌族士兵队如夜空中的流星般乘夜撤离阵地,为红军开辟出一条胜利的通路,如猛虎下山般奇袭歼敌。安登榜还两次乔装打扮,深入邻县禅桠、大灰堆,如侦探般侦察敌情。1935 年 5 月间,安登榜身负重任,如英勇的战士般前往镇坪水圹寨为红军带路,从格早沟翻山越岭至马场,如利剑出鞘般歼灭了驻扎在那里的胡宗南部队。

那一天,阳光格外灿烂,红军队伍整齐划一地排列在镇坪东岳庙前宽阔的广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场盛大的马场战斗庆功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着。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仿佛这场胜利的狂欢节将永远延续下去。

在人群之中,安登榜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而炽热。手中高举着刚刚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机枪,那冰冷的金属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的声音如同激昂的号角一般,响彻整个会场:“乡亲们!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积极支援红军,加入到这支为了人民自由和幸福而战的队伍中来吧!”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纷纷响应着他的号召,表示愿意为红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在这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时刻,时间定格在了 1935 年 5 月 29 日。红军与当地人民携手并肩,共同组建起了番民游击大队。安登榜因其勇敢和智慧,被众人一致推举为大队长。从此,他肩负起了更为艰巨的使命。他带领游击队踏上了艰难的筹粮征程。他们穿越崇山峻岭,冒着枪林弹雨,毫不退缩地向着目标前进。然而,命运却对这位英勇的队长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安登榜不幸中弹,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安登榜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军。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的李伯钊、易世钧迅速填词,采用《奋斗曲》调,编唱了歌曲《歌唱安登榜》,雄国兵和肖英姜亭富等人满怀深情地跟着战士们传唱这位红军“安队长”:“安登榜,战斗英雄,革命模范,潘番游击大队长。他是那镇江关里一羌族,一心拥护**。安登榜,安登榜,羌族好儿郎。安登榜,能骑善射,武技高强,恨死那国民狗党。大家看,三十六寨他带头反,镇江六关他敢挡。安登榜,安登榜,革命志气强!安登榜,战马飞驰,战刀鹰扬,冒险闯敌去筹粮。直到那弹尽刀折浴血战,拳打嘴咬斗志昂!安队长,安队长,红军好榜样!同志们,摩你的拳,擦你的掌,压倒困难面北方。他不怕雪山重重西风凉,千里草原不厌长。安登榜,安登榜,我们的好榜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