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爱恨无情 > 第8章 初上战场

爱恨无情 第8章 初上战场

作者:金沙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18:18:23 来源:小说旗

赤红坝的清晨,像是被大自然精心雕琢过一般。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江面,如梦如幻,远处的山峦在这层轻纱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微风轻轻拂过,带着江水的湿润气息,让人感到格外清新。宁开正和赵怀中、雄国民和马少奎站在赤红坝的操场上,他们的身姿在这宁静的清晨中显得格外挺拔。四人手里紧紧握着一支老式步枪,枪管上带着些许锈迹,在旁人眼中或许毫不起眼,但在他们心中,这却是无比珍贵的宝物,是改变命运的希望。宁开正低头仔细看了看枪膛,再看看身上的子弹袋,里面只装了三发子弹。就不解地问:“怀中,咋只有三发子弹?”

赵怀中道:“连长说过,这三发都是老兵给我们省下来的。是我们这些新兵的全部‘家当’。希望每发子弹都应该打死一个敌人。” 马少奎接着道:“所以就很宝贵,不能浪费。”“开正,别发呆了,赶紧练!” 旁边的雄国民拍了拍他的肩膀,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说道。宁开正回过神来,用力点了点头,端起枪,稳稳地瞄准远处的靶子。他的双臂因为长时间的训练已经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仿佛被无数根针扎着,又酸又麻,但他咬着牙,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撑住了。

宁开正和赵怀中都是赤红坝土生土长的穷苦娃子,从小就在地主家当长工。在地主家的日子里,他们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一直忙碌到天黑,却只能换来微薄的食物和无尽的打骂。他们见过地主家的火药枪,那是地主用来欺压百姓、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他们也听人讲过洋枪的厉害,那些故事里,洋枪的威力让他们心生敬畏。但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扛起枪,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如今,他们不仅有了属于自己的枪,还有了三发子弹,虽然数量少得可怜,但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上天赐予的莫大恩赐。雄国民马少奎和宁开正赵怀中参军后被分配到同一个连队,他们一起参加训练和学习。

他们的连长是从鄂豫皖大别山过来的老红军,和牛紫才一样,脸上也有一道深深的疤痕,那是岁月和战火留下的印记。但他的眼神却格外坚毅,仿佛能穿透一切困难。他经常对宁开正这些新兵说:“我们的子弹比金子还贵,两发子弹必须打死一个敌人,弹不虚发,明白吗?” 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宁开正和赵怀中的心里。宁开正和赵怀中牢牢记住连长的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枪。他们端着枪,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双臂酸痛得像是灌了铅,沉重无比,汗水顺着额头不停地流下来,浸湿了他们的衣襟。

但他们从不喊累,因为他们知道,这支枪不仅是他们的武器,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 “伴侣”。它代表着自由、平等和尊严,是他们反抗压迫的有力武器。“开正,吃饭了!” 战友雄国民端着两个窝头走过来,递给他一个。马少奎端着两个大洋芋走过来,递给赵怀中一个。宁开正接过窝头,张嘴咬了一口,眼睛却还紧紧盯着手里的枪。雄国民见状,笑道:“你这家伙,真是枪不离手啊!” 赵怀中放下枪,剥起了洋芋皮。

宁开正笑了笑,没有说话。他从小在地主家干活,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在无尽的劳作和打骂中度过。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有一天扛起枪,成为红军的一员。现在,他不仅有了枪,还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有了对未来的希望。这支枪,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他再也不用受地主的欺压,再也不用过那种暗无天日的日子。

赵怀中的家庭比宁开正要好一点,他们家祖上原是白汝溪赵姓大族,他的父亲赵永建还做过县府里面的戒烟委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陷害入狱,又被毒打折磨得不成人样,花光家庭所有财产,才保释出来,不久就撒手人寰。一家老小无依无靠,只得来到赤红坝投奔二姑父,经二姑父介绍在宁家大户租种十担薄田,勉强养家糊口。他大哥赵怀华成家以后,掌管着全家的经济,省吃俭用,送他在私塾先生那里读书。大哥大嫂没日没夜的操劳,生下了一个儿子五岁,一个女儿三岁。这红军一来,私塾先生听说能够认得字的都要挨起,也就跑了。

赵怀中从小与宁开正放过牛,看到他在少先队,后来又参加了红军,也就随他来参加红军了。“国民,你说咱们这枪,真能打死敌人吗?” 宁开正突然问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雄国民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当然能!连长不是说了吗,红军的子弹比金子还贵,两发子弹必须打死一个敌人。我们练得这么苦,肯定没问题!” 他的语气充满了自信,试图打消宁开正的顾虑。宁开正点了点头,心里却还是有些忐忑。他知道,自己虽然练得刻苦,但毕竟没上过战场,真到了生死关头,能不能打得准,还是个未知数。战场上的紧张和危险,不是训练场上能比拟的,他担心自己会因为恐惧而发挥失常。

几天后,连队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要前往赤红江上游的一个小镇,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这是一场硬仗,敌人的兵力和装备都比他们强,但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宁开正和赵怀中,雄国民和马少奎被分在了不同的战斗小组,宁开正所在的小组负责埋伏在江边的一片树林里。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宁开正的心跳得飞快,仿佛要跳出嗓子眼。他紧紧握着枪,手指扣在扳机上,微微颤抖,眼睛死死盯着远处的敌人。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他的心上,他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喘息声。

“开正,别慌,等他们再近点!” 连长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沉稳和冷静,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宁开正带来了力量。宁开正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在心里默默念着连长的话,努力让自己镇定。敌人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屏住呼吸,瞄准了最前面的一个敌人。“砰!” 枪声响起,清脆而响亮,打破了战场的寂静。敌人应声倒地,宁开正愣了一下,随即兴奋地喊道:“我打中了!我打中了!” 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这一刻,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荣耀。

赵怀中端着枪的手不听使唤,急得额头冒汗。连长拍了拍宁开正的肩膀,笑道:“干得漂亮!再来一枪!” 连长的鼓励让宁开正信心大增,他再次端起枪,瞄准了另一个敌人。这一次,他的心里不再有恐惧,只有坚定和决心。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在地主家受尽欺压的穷苦娃子,而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肩负着保卫百姓、打倒军阀和地主老财的重任。

而雄国民和马少奎所在的小组,情况却截然不同。他们手里紧紧握着枪,双手因为紧张而不停地发抖,汗水湿透了他们的手掌,甚至握出了汗水。敌人的身影越来越近,他们的心跳也越来越快,但他们始终不敢开枪。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害怕自己打不中敌人,害怕被敌人反击。直到战斗结束,他们都不敢抬头看敌人,一直蜷缩在工事里。收兵号响起,两人才惊醒过来,慢慢爬出工事,脸上满是羞愧和自责。

战斗结束后,宁开正和赵怀中,雄国民和马少奎四人坐在江边,望着远处的夕阳。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宁开正手里依旧握着那支枪,枪管上还带着硝烟的味道,那是战斗的痕迹,也是他成长的见证。“开正,你说咱们以后会怎么样?” 雄国民突然问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宁开正笑了笑,说道:“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跟着红军干到底。这支枪,就是我们的命。” 他的语气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的决心。马少奎担心地说:“我就是胆子小,不敢打枪。”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沮丧和深深的自责。

赵怀中说:“我也有点着急,好不容易打了一枪没有打中,再要打的时候,战斗都结束了。”雄国民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夕阳的余晖洒在四人身上,映照出他们稚嫩而坚毅的面庞。赤红江的水依旧奔流不息,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而宁开正和赵怀中与雄国民、马少奎,这几个曾经的穷苦娃子,已经扛起了枪,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新的希望。

突然间,一声呼喊打破了宁静:“雄国民、马少奎、赵怀中!”这三个名字如同三道惊雷,在人群中炸响。被点到名的三人浑身一震,几乎同时从座位上弹起,挺直腰板,扯开嗓子大声回应道:“到!”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要穿透云霄。

只见连长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缓缓走来,他那紧绷的面庞毫无一丝笑意,显得格外严肃庄重。走到近前,连长用低沉而威严的声音说道:“经过上级慎重研究决定,现对你们三人做出工作调动安排。雄国民、马少奎,你们二人将前往石印局报到;赵怀中,则调往赤江县。”

听到这个消息,雄国民和马少奎不禁面面相觑,满脸诧异之色。他们异口同声地问道:“连长,这石印局到底是做什么的呀?”连长微微皱了皱眉,随即耐心地解释起来:“石印局啊,主要负责印刷各种文件和报纸。你们俩都读过书,也认得不少字,去那里正好可以充分发挥你们的特长呢。动作快点儿吧,石印局位于得汉城,距离咱们这儿可有五十多里路呢,今天无论如何都得赶过去啊!”

这边话音刚落,一旁的赵怀中就迫不及待地开口询问:“连长,那把我调到赤江县又是干什么呢?”连长看了他一眼,平静地回答道:“具体工作等你到了之后自然会有相关安排,现在不必多问。服从命令听指挥就行!”

面对连长斩钉截铁的话语,雄国民和马少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立正敬礼,齐声应道:“是!”然后迅速整理好行装,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他们与宁开正赵怀中依依惜别,转身大步而去。他们知道,虽然离开了战斗连队,但石印局的工作同样重要,能为红军打仗和苏维埃政府做贡献。赵怀中也要调去赤江县,而宁开正则继续留在连队,坚守在战斗第一线,他将带着对战友的思念和对红军的忠诚,继续为这片土地和人民而战。

在得汉城的石印局,雄国民和马少奎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昏暗的灯光下,他们弯着腰,仔细地校对每一份文件和报纸的内容。油墨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呛得他们直咳嗽,但他们丝毫不在意。他们深知,每一份印出的资料,都可能成为鼓舞红军士气、传递重要情报的关键。有一次,一份紧急的战场报告需要连夜印刷。雄国民和马少奎忙得手脚不停,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文字而布满血丝。机器在运转过程中突然出现故障,发出刺耳的声响。两人心急如焚,他们知道这份报告的重要性,一旦延误,可能会影响整个战局。

马少奎迅速检查机器,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问题所在。他和雄国民一起动手修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当第一份印刷好的战场报告从机器中出来时,两人相视一笑,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

赵怀中来到赤江县报到,正遇到雄国兵与牛紫才在商量工作,雄国兵问:“牛书记,从独立团抽调的赵怀中,也读过书,会写字。是安排他当文书?还是去列宁小学教书?”牛紫才抬头打量着赵怀中,敦厚结实的身板,顶着一颗方方圆圆的脑袋,两眼放光似在探问:要我干什么?“会写字,我们县里正差写标语的人。那就安排他去书写标语口号吧!”

接着雄国兵就带上赵怀中,去后院找来一个木桶,兑上石灰水,再找到两个被丢弃的小扫帚,见到路边一块石头,或者房前屋后的墙壁,就叫他用小扫帚醮上石灰水,写上打倒军阀,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禁止种吸鸦片烟,拥护苏维埃。等等标语口号,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从此,人们在毛浴镇,在赤红坝,在赤红江两岸,经常会看到一个手提木桶,在墙壁或石头上书写标语口号的赵怀中。

宁开正则在连队里继续刻苦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技能。他的枪法越来越精准,在一次又一次的演习中表现出色。他还经常和战友们分享自己的战斗经验,帮助那些像他当初一样紧张的新兵克服恐惧。在一次遭遇战中,连队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宁开正沉着冷静,带领着战友们突出重围。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赞誉,但他却谦虚地说:“这是我们共同的功劳,我们是一个集体,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