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羽念春时好 > 第75章 孝歌高手

羽念春时好 第75章 孝歌高手

作者:爱吃红烧牛杂的花飞扬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21:20:48 来源:小说旗

年轻后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他们不光要陈嘉航请他们搓一顿,还要陈嘉航请他们抽 “黑脚杆”。

“嘉航,你可不能小气啊,‘黑脚杆’起码得一人发一包!” 一个留着寸头的后生咧着嘴笑道。

“对对对,一包都算少的,这事儿完了,我们可都得狠狠宰你一次!” 另一个瘦高个跟着起哄,还伸手比划了个夸张的 “宰人” 动作。

陈嘉航被他们逗乐了,笑着回应:“行,一人一包黑脚杆!到时候肯定给你们安排到位,你们可别客气,敞开了吃,敞开了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趣着,沉闷压抑的氛围被冲淡了不少。可笑着笑着,有个叫陈宇的后生突然红了眼眶,声音也不自觉地低了下去:“嘉航,咱们从小一起长大,我还记得小时候你爸总带着咱们去河里摸鱼,每次都给我们炸鱼吃……” 他的话像是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其他后生们也都安静了下来,纷纷陷入回忆。

“是啊,陈叔对咱们是真好,每次去他家,他都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咱们。”

“陈叔还教过我怎么用弹弓打鸟呢,可惜后来再也没机会跟他学新本事了……”

陈嘉航的眼睛又湿润了。那些和父亲共度的美好时光,像电影般在他脑海里不断放映。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有你们这帮兄弟这么惦记着,我爸一定会很开心的。”

刘贤富走了过来,拍了拍陈嘉航的肩膀:“嘉航啊,大家都是真心帮你,你也别光顾着聊天,接下来还有不少事儿要准备,咱们得抓紧时间。” 陈嘉航点点头,振作精神。

几个年轻的后生在灵堂中架起了鼓,其中一人熟练地拿起鼓槌,轻轻敲了敲鼓面,试了试音。紧接着,一阵富有节奏感的鼓声在灵堂中响起,声音低沉而有力,一下一下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思。

一个中年大叔站在一旁,清了清嗓子,开始唱起了孝歌。

“正月里来正月正,王祥为母卧寒冰。双鲤跃出冰窟窿,王祥得鱼孝母亲。”他唱的是《二十四孝》,嗓音带着岁月的沧桑,歌声中饱含着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者的安慰,使人不由产生悲伤之感。

孝歌历史悠久,它是在民间丧葬习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其起源与古代的孝道文化密切相关,人们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对生者的慰藉,同时也是传承孝道伦理的一种方式。

孝歌蕴含着深厚的孝道思想。在演唱过程中,歌词往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逝者生前的品德和功绩。它是一种对生命终结的尊重仪式,通过歌声传递生者对逝者的不舍之情,也体现了家族传承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在丧葬仪式上,孝歌的演唱能够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悲痛哀伤的氛围。其缓慢的节奏和哀怨的旋律,使参加葬礼的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消逝和离别的痛苦。

孝歌在西南地区各有特色。一般来说,旋律较为舒缓、哀怨,以适应丧葬的肃穆氛围。有的地区孝歌演唱接近于吟诵,节奏平稳而缓慢;有的则有一定的曲调起伏,演唱时带有一定的韵律感。

旁边一个嘴里叼着烟斗的,满脸胡茬的50多岁的男子,从嘴里拿下烟斗,抖了抖烟灰,说道:“大强,唱的好啊,中气十足!”他这么一说,在场众人均鼓起掌来,人群中有人喊道:“大强,再来一段!”

“再来一段!”众人齐声附和着,唱孝歌的男人是陈嘉航的本家堂叔陈大强,他起了这个头,本来想引起别人唱的,在大家的要求下,又来了一段。

“二月里来龙抬头,孟宗哭竹笋出头。寒冬腊月竹生笋,孟宗至孝感动天。”陈大强唱完,嗓子有些干了,有眼力见的后生连忙端来了一杯茶,他喝了一口,端茶的后生连忙说:“三叔,再来一段吧!”

陈大强连连摇头,说道:“不行了,嗓子哑了,唱不了啦!”的确,陈大强几乎是用呐喊的方式唱出来的,两段下来,声音已经有些沙哑了,众人也不再强求。

满脸胡茬的男人将手中的烟斗举了起来,大声说道:“我接着来一段!”众人顿时附和起来,“来一段,来一段!”

“二哥的嗓子好,声音亮,二哥来一段!”陈大强说道,心中暗忖:终于有人给我接下去了。

胡子男人叫陈大建,是陈大强的亲二哥,是陈嘉航的本家叔叔。陈大建哈哈一笑,说道:“上茶来啊,唱歌之前我要润润嗓子!”

早有年轻的后生端来一杯姜茶,陈大建喝了一口茶,吧嗒了一下嘴巴,说道:“姜茶不错,润嗓子正好!”旁边有一个人连忙接住他手中的茶杯,站在一边,陈大建此刻俨然一位当红明星一般。

“三月里来桃花开,董永卖身葬父来。天仙下凡配成对,

孝感天地美名传。四月里来四月八,丁兰刻木敬爹妈。木像好似亲爹娘,丁兰守孝人人夸。”陈大建陈大建接连唱了两段。

陈大建的歌声起初并不响亮,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让周围的嘈杂声瞬间消失殆尽,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侧耳聆听。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活的沧桑,在这略显昏暗的灵堂里回荡,仿佛带着人们穿越了时光,看到了过往岁月中那些温暖的瞬间和无尽的思念。

随着歌曲的推进,陈大建的声音逐渐高亢起来,但又不失韵味。他的声音在苍穹之下盘旋,如同一只孤雁在辽阔的天空中奋力翱翔,那高亢中夹杂着一丝悲壮,又带着对生命逝去的深深敬畏。每一个字都咬得清晰而有力,“天仙下凡配成对,孝感天地美名传”,他用歌声诉说着生活中的点滴智慧和为人处世的真谛,那声音仿佛能够抚平人们心中因生死离别而产生的巨大伤痛。

陈大建微微闭上双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之中,脸上的神情也逐渐变得凝重起来,完全不顾周围的人。他时而眉头紧皱,仿佛在回忆着与逝者共同度过的那些难忘岁月;时而嘴角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仿佛看到了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痛苦,只有安宁。那歌声不再仅仅是一种表演,而是他内心深处对逝者的真挚缅怀和无尽思念。

众人都被他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有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有的默默地低头合十祈祷。就连孩子们也停止了嬉戏,安静地站在一旁,用懵懂的眼光看着这一切,仿佛也在用心感受着这充满情感的歌声。

在陈大庚的灵堂前,这位五十多岁的男人,用他那充满生命力的孝歌,诠释着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也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朋友之谊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两段,和刚才陈大强唱的两段,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片刻后,灵堂里响起非常响亮的掌声。

在青山村和北山村,陈大建的孝歌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每一个聆听的人都沉浸在那份对逝者的深深追思之中。

有一次,北山村的一位八十多岁老人去世了,葬礼当天,灵堂里挤满了前来吊唁的人,陈大建作为被特意邀请来唱孝歌的人,缓缓走到灵堂中央。他先是微微鞠躬,向逝者表达敬意,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始演唱。

他一开腔,那高亢饱含深情的声音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五月里来五端阳,杨香打虎救亲娘。赤手空拳搏猛虎,孝心感天把名扬。” 他唱的这段孝歌,旋律舒缓而哀伤,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他的脸上带着庄重的神情,眼神中透露出对逝者的敬重和惋惜。

在演唱过程中,陈大建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情境里。他的身体随着旋律微微摆动,时而轻轻摇头,时而缓缓抬手,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他的声音极具感染力,将杨香打虎救母的那份勇敢和孝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在场的人都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当他唱到 “赤手空拳搏猛虎” 时,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力量,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杨香当时的决绝和无畏;而在唱到 “孝心感天把名扬” 时,他的声音又变得柔和而温暖,传递出一种对孝道的赞美和对逝者的祝福。

灵堂里的人们原本都沉浸在各自的悲伤情绪中,但随着陈大建的歌声响起,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静静地聆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眼中渐渐泛起了泪光,他们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听过的那些孝道故事,也想起了逝者生前的种种善举。年轻人们则被陈大建的歌声深深吸引,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孝歌中蕴含的力量和情感。

孩子们虽然不太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也被陈大建的歌声和现场庄重的氛围所感染,乖乖地坐在一旁,不再嬉笑打闹。

一曲唱罢,灵堂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赞叹陈大建的演唱,说他的孝歌不仅唱出了对逝者的怀念,更让大家对孝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那以后,陈大建在这一带的名气就更大了,只要村里有葬礼,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他来唱孝歌。而他每次都会尽心尽力地演唱,用他的歌声为逝者送行,也为悲痛的家属带来一丝慰藉。他的孝歌,就像青山村和北山村之间的一条情感纽带,将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承着那份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孝道的坚守。

因为是本家,所以虽然没有人去请,陈大建也自己来了,刚好可以展示他的歌喉。

“大建,要唱,你就把它唱完吧!”张恩福走了过来,笑着对陈大建说道:“大伙都喜欢听你的孝歌!我老头子也很喜欢!”

得到老村长的肯定,陈大建非常高兴,说道:“感谢恩福叔的赏识,那我就献丑了!”张恩福笑道:“大建,你本就是一个粗人,还整些文绉绉的词儿,我听不懂!”

敲鼓的人开始敲起了鼓“咚……咚咚……咚!”陈大建唱道:“五月里来五端阳,黄香扇枕温席凉。夏日炎炎为父凉,黄香孝顺永流芳。六月里来热难当,刘向打柴奉高堂。

深山打柴换衣粮,刘向孝心放光芒。”这一次,他也是一口气唱了两段。

就这样,陈大建唱两段喝一会茶,唱两段喝一会茶,把《二十四孝》全部唱完了,接下来的歌词是这样的:七月里来七月七,杨香打虎救父急。面对猛虎不畏惧,杨香英勇传传奇。八月里来月团圆,郭巨埋儿天赐钱。孝心感动天和地,郭巨美德世代传。九月里来重阳日,王献搜身救继母。一片孝心感天地,王献故事留千古。十月里来十月朝,孟母三迁为儿好。孟子成才成大儒,孟母之德永不消。冬月里来冬月寒,黄庭坚为母涤秽。为母尽孝心无怨,黄庭坚孝史长谈。腊月里来腊月八,朱寿昌弃官寻妈。千里迢迢把妈找,朱寿昌孝传天下。

陈大建唱完后,接着唱道:“孝歌唱到此为止,那位歌师请上场!”敲鼓的人接着敲起来:“咚咚咚咚……咚……咚……咚!”

众人的目光在人群中穿梭,充满期待。这时,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缓缓走出人群,众人不由眼前一亮,人群顿时沸腾起来,来人居然是张婶。张婶名叫张桂英,别看张婶说话粗声粗气的,但唱起孝歌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张桂英站定后,向陈大庚的遗像微微鞠躬,然后轻声起唱:“七月里来七月七,彩蝶翩翩绕花枝。想起爹娘养育恩,点点滴滴在心里。幼时哭闹夜难眠,爹娘陪伴到天明。摇着摇篮哼着曲,哄儿入睡不辞辛。”

张桂英的声音略带沙哑,却饱含着真挚的情感,那质朴的歌词仿佛是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在场的人感同身受。

“上学路途多遥远,爹娘接送心挂牵。风雨无阻从不怨,只盼孩儿把书念。省吃俭用供学费,只为孩儿有出息。”

张桂英唱到此处,眼中泛起泪光,脑海中浮现出自己父母为自己操劳的画面。周围的人也被她的歌声感染,不少人想起自己的父母,纷纷红了眼眶。

“长大成人离家乡,爹娘叮嘱在耳旁。出门在外要小心,照顾自己别着凉。逢年过节把家还,爹娘早早把饭忙。桌上摆满儿爱吃,只愿一家能团圆。”

歌声在灵堂里回荡,敲鼓的节奏也随着歌声的情感起伏而变化,时而舒缓,时而略微加快,烘托着氛围。

张桂英继续唱着:“如今爹娘已年迈,行动不便步蹒跚。本应在旁多尽孝,却因琐事身难还。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悔恨泪满腮。愿爹在天能安息,来世再把恩情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