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2章 南征荆州

白话三国志 第12章 南征荆州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秋七月,曹操决定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接替了他的位置,屯兵襄阳,刘备则屯兵樊城。九月,曹操大军抵达新野,刘琮见曹操势大,自知不敌,于是选择投降。刘备得知刘琮投降后,匆忙逃往夏口。曹操乘胜进军江陵,到达后,他向荆州的官吏和百姓发布命令,表示既往不咎,让大家重新开始。曹操论功行赏,对荆州归降的有功之人进行封赏,其中封侯的有十五人。曹操任命刘表的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让他统领原来的兵马,同时还重用了荆州的名士韩嵩、邓义等人。(卫恒《四体书势序》记载:上谷人王次仲擅长隶书,开创了楷书的书写法则。到了汉灵帝时期,喜好书法的人很多,其中师宜官最为出色。师宜官对自己的书法技艺十分自负,每次写完字,就把书写的竹简削掉或者烧掉。梁鹄为了得到他的书法作品,特意准备了更多的木板,还请师宜官喝酒,等他喝醉后,偷走了他的竹简。梁鹄最终凭借书法才能做到选部尚书。当时曹操想要担任洛阳令,梁鹄却让他做了北部尉。后来梁鹄依附刘表。荆州平定后,曹操悬赏征求梁鹄,梁鹄害怕,自己绑着自己来到曹操门前请罪。曹操任命他为军假司马,让他在秘书部门任职,让他通过勤练书法来效力。曹操曾经把梁鹄的书法作品悬挂在营帐中,甚至用钉子钉在墙壁上欣赏,认为梁鹄的书法胜过师宜官。梁鹄字孟黄,是安定人。魏国宫殿上的题字,大多出自梁鹄之手。皇甫谧《逸士传》记载:汝南人王俊,字子文,年轻时被范滂、许章赏识,与南阳的岑晊交好。曹操还是平民的时候,就特别欣赏王俊;王俊也称赞曹操有治理天下的才能。袁绍和袁术的母亲去世,归葬汝南时,王俊与曹操前去吊唁,参加葬礼的有三万人。曹操私下对王俊说:“天下即将大乱,挑起祸乱的必定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人。想要拯救天下,为百姓谋福祉,不先除掉这两人,祸乱马上就会爆发。”王俊说:“按照你说的,能够拯救天下的,除了你还有谁呢?”两人相对而笑。王俊为人外表沉静,内心聪慧,不接受州郡和三公府的征召。朝廷公车征召他,他也不去,后来到武陵隐居,归附他的有一百多家。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又征召他为尚书,他依旧没有赴任。刘表见袁绍势力强大,暗中与袁绍勾结。王俊劝刘表说:“曹公是当今天下的英雄,必定能成就霸业,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功绩。如今您却舍弃近处的曹操,去结交远方的袁绍,一旦有紧急情况,指望遥远的袁绍来救援,不是很困难吗?”刘表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王俊六十四岁时,在武陵寿终正寝,曹操听说后十分哀伤。等到平定荆州,曹操亲自到临江迎接王俊的灵柩,将他改葬在江陵,把他当作先贤来对待。 )

益州牧刘璋开始接受朝廷的征调,派遣士兵为曹操的军队提供支援。十二月,孙权为了帮助刘备,出兵攻打合肥。曹操从江陵出发,准备征讨刘备,大军行至巴丘时,曹操派遣张憙前去救援合肥。孙权得知张憙的援军即将到达,便撤兵离去。曹操继续进军,到达赤壁后,与刘备展开战斗,然而战事并不顺利。此时,军中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许多将士染病身亡,曹操无奈之下,只得率领军队撤回。经此一役,刘备趁机占据了荆州江南的各个郡。(《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的战船被刘备烧毁,他率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返回,途中遇到道路泥泞,无法通行,又赶上大风天气,曹操只得让瘦弱的士兵背着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那些瘦弱的士兵被人马踩踏,陷入泥沼中,死了很多人。军队成功脱险后,曹操却大喜过望,众将领询问原因,曹操说:“刘备和我不相上下,只是他的计策用得稍微晚了一些;要是他早点放火,我们恐怕就全军覆没了。”刘备不久后也放火,但已经来不及了。孙盛在《异同评》中说:按照《吴志》的记载,刘备先打败曹操的军队,然后孙权才攻打合肥,而这里的记载却是孙权先攻打合肥,之后才有赤壁之战。两种记载不同,《吴志》的记载更为准确。 )

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来到谯县。为了提升军队的水上作战能力,他下令打造轻舟,积极训练水军。经过数月的筹备,秋七月,曹操亲率大军从涡水进入淮河,再由肥水驶出,最终屯兵合肥。

辛未日,曹操颁布命令:“近年来,军队频繁出征,有时还会遭遇疫病。许多官吏和士兵不幸染病身亡,无法归乡,导致他们的家人独守空房,饱受相思之苦,百姓也因战乱流离失所。作为心怀仁德之人,我又怎会乐于见到这样的场景呢?只是为了平定天下,不得不如此。如今我下令,对于那些战死士兵的家庭,若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计,官府不得停止供应粮食。各地的长官要时常慰问抚恤他们,务必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这才符合我的心意。”随后,曹操在扬州设置郡县长官,同时下令开垦芍陂,推行屯田制,以保障军队的粮草供应。十二月,曹操率军返回谯县。

建安十五年春天,曹操颁布了一道意义深远的命令:“自古以来,无论是接受天命登基的君主,还是实现国家中兴的帝王,哪一个不是依靠贤能的君子,与他们共同治理天下呢?这些贤才,往往就生活在民间巷陌,难道他们都是幸运地与君主相遇的吗?其实不过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去主动寻求罢了。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急需招揽贤才的关键时刻。就像孔子说的‘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却不能胜任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廉洁之士才加以任用,那么齐桓公又怎能成就霸业呢?当今天下,难道就没有像姜子牙那样,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揣着治国大才,在渭水之滨等待明主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虽有盗嫂受金的传闻,却还未遇到像魏无知那样赏识自己的伯乐的人吗?希望诸位能辅助我,推举那些出身卑微却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要有才能,我就会任用他们。”

这年冬天,曹操下令建造铜雀台。(《魏武故事》记载了曹操在十二月己亥日发布的命令:“我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时,年纪尚轻。我深知自己本不是隐居山林的知名之士,担心被天下人视为平庸之辈,所以当时只想做一郡的太守。我希望在任上好好推行政令、教化,树立自己的名声,让世人了解我的能力。因此在济南任职时,我开始铲除奸邪、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人才,这却得罪了诸多常侍。我因此被豪强怨恨,担心给家族带来灾祸,所以便称病回乡。辞官之后,我年纪还不算大,看着同一年被推举的人,有的已经五十岁了,却还未显老。我心中暗自盘算,从此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太平了,我就和那些同一年被推举的人处于相同的境地了。于是我便在四季交替之时回到故乡,在谯县以东五十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精舍,打算在秋夏时节读书,冬春时节打猎。我选择偏僻之地,就是想以此来隐藏自己,断绝与宾客往来的念头,然而却未能如愿。后来我被征召为都尉,又升迁为典军校尉,心中便更想为国家讨伐贼寇、立下战功。我希望能封侯,成为征西将军,死后在墓道上题字‘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便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董卓之乱爆发,我兴起义兵。那时我本可以召集更多的兵马,但我常常主动减少兵力,不想过多扩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容易使人意气骄盛,与强敌争斗,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祸。所以在汴水之战时,我只有数千兵力,后来到扬州重新招募,也不过三千人,由此可见我原本的志向是有限的。后来我兼任兖州牧,打败并收降了三十万黄巾军。袁术在九江称帝,他的部下都对他称臣,将城门命名为建号门,所穿的衣服、使用的器具都仿照天子的规制,他的两个妻子还为争做皇后而争斗。他称帝的心思已定,有人劝他即刻昭告天下,他却回答说‘曹公还在,现在还不行’。后来我征讨袁术,擒获了他的四位大将,收编了他的部众,使袁术陷入穷途末路,最终发病而死。袁绍占据河北,兵势强盛,我自知实力不敌他,但我决心为国家拼死一战,即便为大义牺牲,也足以名垂青史。幸运的是,我最终打败了袁绍,还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刘表自认为是汉室宗亲,却心怀不轨,时而与我合作,时而与我对抗,以此来观望天下局势,占据荆州。我又出兵平定了荆州,至此天下基本平定。如今我身为宰相,作为臣子,已经位极人臣,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期望。我现在说这些,如果让人觉得我是在自吹自擂,那是因为我想把心里话说完,所以也无需避讳。假如国家没有我,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或许有人见我势力强大,又知道我不信天命,便私下议论,说我有不臣之心,随意揣测我的意图,这让我心中十分烦闷。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就是因为他们虽然兵势强大,却依然能够尊奉周王室。《论语》中说‘周文王已经拥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却仍然向殷王朝称臣,周朝的德行可以说是最高尚的了’,这就是以强大的实力却能侍奉弱小的表现。从前乐毅逃到赵国,赵王想与他一起图谋燕国,乐毅伏地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如同侍奉大王您一样;我若有罪,被放逐到其他国家,至死也不会改变,我连赵国的奴隶都不忍心算计,更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胡亥杀害蒙恬时,蒙恬说:‘从我的先辈到我的子孙,三代人都深受秦国信任;如今我率领三十多万大军,论实力足以背叛,但我自知必死却依然坚守忠义,是因为我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王的恩情。’我每次读到乐毅和蒙恬的故事,都忍不住怆然泪下。从我的祖父到我,都担任着朝廷的重要职位,可以说是深受信任,到了我的儿子曹丕、曹植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我这番话不仅是对诸位说的,也常常对妻妾们讲,让她们都能深刻理解我的心意。我对她们说:‘等我死后,你们都要改嫁,希望你们能传达我的心声,让其他人都能知晓。’我所说的这些都是肺腑之言。我之所以如此恳切地倾诉心事,是因为看到周公用金縢之书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我也担心别人不相信我。然而,若要我就此交出所统领的军队,归还给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国,那是万万不可的。为什么呢?我实在是担心一旦失去兵权,就会被人陷害。这既是为子孙考虑,也是因为我若失败,国家就会陷入危险。所以,我不能为了贪图虚名而陷入实际的灾祸之中,这是我不能做的。之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没有接受,如今我却想接受,并非是想以此为荣,而是希望以此作为外援,为国家和家族的安稳做长远打算。我听闻介子推避开晋文公的封赏,申包胥逃避楚国的赏赐,每次读到这些,我都会放下书卷感叹,也以此来反省自己。我仰仗着国家的威严,手持符节征伐四方,以弱胜强,以小擒大,心中所想的事,行动起来没有不成功的;心中所忧虑的事,也都能妥善解决。我能荡平天下,不辱没君主的使命,这或许是上天在帮助汉室,并非全是人力所为。然而,我如今封邑兼管四县,食邑多达三万户,我又有何德何能承受如此厚赏呢?如今江湖还未平静,我不能让出宰相之位;至于封邑,我可以推辞。现在我归还阳夏、柘、苦三县的两万户食邑,只保留武平的一万户食邑,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他人的非议,减轻一些对我的指责。”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