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41章 明帝第十章

白话三国志 第41章 明帝第十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好在,在辽东战场上,司马懿的大军势如破竹。丙寅日,司马懿成功将公孙渊围困在襄平。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魏军大破公孙渊的军队。公孙渊企图负隅顽抗,但终究无力回天。司马懿下令将公孙渊的首级砍下,快马加鞭送往京都洛阳。至此,海东诸郡全部平定,这场叛乱终于画上了句号。

冬十一月,曹叡为了嘉奖在讨伐公孙渊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对太尉司马懿以下的各级将领论功行赏。根据每个人的功劳大小,增加他们的食邑,封给他们不同等级的爵位。整个朝堂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回想起当初商议派遣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时,朝堂上曾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曹叡打算派遣四万人马出征,可许多大臣认为四万人太多,军费开支巨大,难以承担。曹叡却坚定地说:“此次出征,距离辽东四千里之遥,虽说用兵讲究奇谋,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作为支撑,不能只计较军费开支。”最终,还是决定派遣四万人马随司马懿出征。司马懿到达辽东后,遭遇了连绵大雨,导致无法按时攻城。这时,朝堂上又有大臣认为公孙渊恐怕难以迅速攻破,建议曹叡下诏让司马懿退兵。曹叡却坚信:“司马懿善于在危急时刻随机应变,擒获公孙渊只是早晚的事。”事实证明,曹叡的判断是正确的,一切都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发展。

壬午日,曹叡对朝中重臣进行了新的任命,让司空卫臻担任司徒,司隶校尉崔林升任司空,希望他们能在新的职位上继续为国家效力。

闰月,夜空再次出现异常天象,月亮又一次靠近心宿中央的大星。这种频繁出现的特殊天象,让人们心中隐隐不安,仿佛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即将降临。

十二月乙丑日,曹叡突然卧病在床,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辛巳日,为了稳定后宫局势,曹叡册立了新皇后。同时,为了安抚民心,他下令赏赐天下男子每人二级爵位,给那些鳏寡孤独的人赐予谷物。 在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曹叡开始考虑身后之事,他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让他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共同辅政。然而,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长期专权,深受曹叡宠信,但他们与秦朗等人关系不好,担心曹宇等人辅政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暗中谋划离间。曹宇常常在曹叡身边,他们一直找不到机会。甲申日,曹叡病情加重,气息微弱,曹宇离开大殿,叫曹肇去商议事情。曹肇还没回来,曹叡的病情稍有好转,此时大殿中只有曹爽一人。刘放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叫来孙资商量对策。孙资有些犹豫地说:“此事不可轻举妄动。”刘放却狠下心来:“如果不行动,我们都将大祸临头,还有什么不敢做的!”于是,他们径直来到曹叡面前,刘放满脸泪痕地说:“陛下龙体欠安,如果有个万一,您打算把天下托付给谁呢?”曹叡回答:“你没听说我要用燕王辅政吗?”刘放趁机说道:“陛下难道忘了先帝的诏敕,藩王不能辅政。况且陛下正在生病,曹肇、秦朗等人却和侍奉您的才人嬉笑玩乐。燕王拥兵自重,还不让我们进宫奏事,他们简直就是当年的竖刁、赵高。如今皇太子年幼,无法统领朝政,外有强敌,内有因劳役而生怨的百姓。陛下不考虑国家的存亡,却只顾及旧情。把祖宗的大业交给这几个平庸之人,您卧病在床这几天,内外隔绝,国家已经危在旦夕,而您却还不知道,这怎能不让我们痛心啊!”曹叡听了刘放的话,十分愤怒,问道:“那谁可以担当此任?”刘放、孙资趁机举荐曹爽代替曹宇,还说:“应该下诏让司马懿也参与辅政。”曹叡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刘放和孙资刚出去,曹肇就进来了,他哭着极力劝谏曹叡改变主意,曹叡便让曹肇去传达停止任命的敕令。曹肇刚出门,刘放和孙资就急忙赶过去,再次劝说曹叡,曹叡又一次听从了他们的话。刘放说:“陛下应该亲自写一份手诏。”曹叡虚弱地说:“我病得太重,写不了。”刘放竟然直接上床,握住曹叡的手,强行代写了诏书,然后拿着诏书出去,大声宣布:“有诏,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官职,不得在宫中停留!”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等人得知消息后,无奈地相互哭泣着回到自己的府邸。

而在这一系列朝堂纷争的背后,还有一段离奇的往事。当初,在青龙三年(公元235年)的时候,寿春有个农民的妻子声称自己是天神下凡,还说自己是“登女”,肩负着保卫帝室、驱邪纳福的使命。她给人喝水,还用这水给人洗伤口,据说有不少人因此痊愈了。这个消息传到宫中,曹叡听说后,便在后宫为她设立馆舍,还下诏称赞她,对她十分优待和宠信。可等到曹叡自己生病时,喝了她的水却毫无效果,曹叡一怒之下,便下令将这个女子杀了。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的正月,寒风依旧凛冽,大魏的朝堂却被一片凝重的气氛所笼罩。太尉司马懿率领着平定辽东的大军,凯旋而归,行至河内。此时的曹叡,已病入膏肓,他强撑着病体,命人快马加鞭,将司马懿火速召回。

司马懿不敢耽搁,一路疾驰来到宫中。曹叡命人将他引入卧室内,看着司马懿,曹叡眼中满是疲惫与期许。他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握住司马懿的手,言辞恳切地说道:“我如今病情沉重,恐怕时日无多。后事就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和曹爽一起辅佐我的幼子。能在临终前见到你,把大事托付于你,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司马懿听后,心中一阵悲痛,当即伏地叩首,泪水夺眶而出。

(《魏略》记载:曹叡听从刘放的计策,决定召司马懿进宫。他在病榻上强撑着亲自写下诏书,封好后,环顾四周,呼唤着宫中那个常为他传递诏令的使者辟邪,说道:“辟邪,过来!你拿着我这道诏书,速速交给太尉司马懿。”辟邪领命后,快马加鞭地出发了。此前,燕王曹宇为曹叡出谋划策,认为关中事务至关重要,应让司马懿从河内直接向西回军处理。这一建议已经开始施行。司马懿先是收到了让他回军关中的诏书,不久后,又收到了曹叡这道紧急召回的手诏。他心中顿生疑虑,担心京师发生了变故,于是日夜兼程,火速赶回京城。司马懿进宫见到曹叡后,曹叡先是慰问了他一番。之后,曹叡把齐王曹芳、秦王曹询召到跟前,让司马懿看。他特意指着齐王曹芳,郑重地对司马懿说:“就是他了,你可要好好看清楚,千万别弄错!”说完,还让齐王曹芳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魏氏春秋》记载:当时太子曹芳年仅八岁,秦王曹询九岁,都站在曹叡身旁。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看着太子曹芳说:“死亡本是难以忍受的事,但我强忍着不死,就是为了等你。你一定要和曹爽一起辅佐他啊。”司马懿回答道:“陛下难道忘了先帝把您托付给我的情景了吗?我定不负所托!” )

就在这天,曹叡在嘉福殿驾崩,(《魏书》记载:曹叡的灵柩停放在九龙前殿。)年仅三十六岁。(臣裴松之考证:魏武帝曹操在建安九年八月平定邺城,文帝曹丕在那时迎娶了甄后,魏明帝曹叡应该是在建安十年出生。算到景初三年正月,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四年。当时更改了历法,把上一年的十二月算作今年的正月,勉强可以说是三十五年,但绝不可能是三十六岁。)癸丑日,曹叡被安葬在高平陵。

曹叡在位期间,有着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迹。他容貌英俊,举止端庄,让人望而生畏。在东宫做太子时,他便潜心钻研书籍,不与朝臣结交,也不过问政事。即位之后,他深知大臣们的重要性,对他们礼遇有加,同时仔细考察官员的才能,杜绝了弄虚作假的现象,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得到任用,也彻底遏制了浮华不实和诋毁他人的风气。在行军打仗、决断国家大事时,他的雄才大略让谋臣将相们都佩服不已。他记忆力超群,哪怕是身边的小臣,他们的官职、性格品行、事迹,以及他们父兄子弟的情况,只要他听说或见过一次,就永远不会忘记。他还能包容别人的过错,接纳直言进谏。他认真阅读官吏、百姓、士人上书,一个月能收到几十上百封。哪怕这些上书文辞粗陋,他也会仔细看完,从不会感到厌烦。

孙盛曾听老一辈人讲,魏明帝天生英姿卓越,头发很长,站立时长发垂地。他说话有些口吃,不太爱说话,但为人沉着坚毅,善于决断。起初,各位大臣接受遗命辅佐他,他根据每个人的才能给予相应的重任,国家大政都由他亲自裁决。他优待大臣,能够包容善意的直言,哪怕大臣们当面激烈进谏,他也不会加以责罚,他作为君主的度量十分宏大。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没有考虑树立德政、流传风范,也没有巩固皇室根基,最终导致大权旁落,国家失去了有力的扞卫,实在令人悲哀!

后世之人对曹叡也有着诸多评价:曹叡为人沉着坚毅,有决断力,做事随性而为,确实有君主的风范。但当时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处于分裂动荡之中,他不先致力于修缮祖先的功绩、拓展国家的根基,却急于效仿秦皇、汉武,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馆舍。与那些长远的治国策略相比,他的这种做法恐怕是一种失策吧!曹叡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遗憾,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供后人不断评说与思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