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48章 三少帝第七章

白话三国志 第48章 三少帝第七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壬子日,为了安抚淮南地区的百姓,曹髦宣布特赦那些被毋丘俭、文钦牵连的人。同时,为了嘉奖功臣,他任命镇南将军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但就在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司马师在许昌病逝。司马师的离世,让魏国朝堂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二月丁巳,为了稳定局势,曹髦任命卫将军司马昭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务。司马昭接过兄长的重担,开始肩负起魏国的军政大事。

甲子日,吴国大将孙峻率领号称十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寿春。镇守寿春的诸葛诞毫不畏惧,他指挥军队顽强抵抗。在激烈的战斗中,诸葛诞的军队成功击败吴军,还斩杀了吴左将军留赞。随后,诸葛诞派人将捷报送往京都,一时间,洛阳城再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三月,曹髦立卞氏为皇后,并大赦天下,希望借此给魏国带来新的气象。四月甲寅,曹髦封皇后的父亲卞隆为列侯,以彰显皇恩。甲戌日,又将征南大将军王昶晋升为骠骑将军,进一步调整了魏国的军事布局。

秋七月,曹髦再次对朝堂官员进行任命,封征东大将军胡遵为卫将军,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让魏国的朝堂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然而,魏国的边境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八月辛亥,蜀国大将军姜维再次兴兵,进犯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仓促应战,在洮西与姜维展开激战。但姜维用兵如神,王经的军队难以抵挡,最终大败而归,只能退守狄道城。辛未日,曹髦紧急任命长水校尉邓艾代理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合力抵御姜维。戊辰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又派遣太尉司马孚率军作为后援。

九月庚子,曹髦在宫中完成了《尚书》的学业。为了感谢那些为他讲解《尚书》的人,他赏赐了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人。甲辰日,姜维见魏军防守严密,难以取胜,便率军退还。

经历了这场战事,魏国的边境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冬十月,曹髦心怀悲痛,下诏道:“朕德行浅薄,未能有效抵御贼寇的侵扰,致使蜀贼在边境肆意妄为。洮西之战,我军不幸战败,将士们死伤惨重,数以千计。他们有的战死沙场,冤魂无法归家;有的被敌军俘虏,流落异国他乡。朕心中深感悲痛,为他们伤心不已。现命令各地的郡典农以及安抚夷二护军的各级官吏,务必慰问抚恤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免除他们一年的赋税徭役;对于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要按照旧有的规定进行抚恤,不得遗漏任何一人。”

十一月甲午,考虑到陇右四郡以及金城地区连年遭受敌军侵扰,不少人或是逃亡,或是投降敌军,而他们留在本土的亲戚们整日惶恐不安。曹髦为了安抚民心,宣布特赦这些地区的百姓。癸丑日,他又下诏说:“之前洮西之战,许多将士和百姓或是战死沙场,或是溺亡在洮水之中,他们的骸骨至今还暴露在荒野,无人收殓。朕每每想到此事,都痛心不已。现命令征西、安西将军,各自率领部下,在战场以及洮水沿岸寻找那些阵亡者的尸体,将他们收敛埋葬,以告慰生者和死者的在天之灵。”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的春天,正月辛丑,轵县的一口井中惊现青龙。消息传来,众人议论纷纷,在那个迷信祥瑞灾异的时代,这一奇异景象,被视作上天对魏国的某种暗示,有人暗自期许,这或许是魏国走向昌盛的吉兆。

乙巳日,沛王曹林薨逝的噩耗打破了这份因祥瑞带来的短暂喜悦。曹林的离世,让魏国皇室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也让朝堂上下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伤。

二月丙辰,高贵乡公曹髦在太极东堂大宴群臣。酒过三巡,曹髦兴致渐起,与侍中荀顗、尚书崔赞、袁亮、锺毓、给事中中书令虞松等人谈论起礼典。话题逐渐深入,曹髦不禁感慨起历代帝王的功绩与品性,他眼神中透着对往昔盛世的向往,缓缓说道:“夏朝衰落之时,后相几乎覆灭,少康却能收集夏朝旧部,恢复大禹的功绩;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却能率领豪杰,平定秦、项,统一天下。这两位君主,皆有着非凡的才能与谋略,堪称当世的大贤。依诸位看来,论及功德,谁更胜一筹呢?” 荀顗等人听闻,连忙起身回应。

荀顗恭敬地说道:“陛下,天下乃重器,帝王之位受于天命,唯有圣德之人顺应时机,才能开创帝业。少康虽功德显着,却只是中兴之主,与世祖刘秀可归为一类。至于高祖刘邦,臣等认为他的功绩更为突出。”

曹髦微微颔首,却又提出不同见解:“自古帝王,其功德、言行各有高低,并非创业之君皆优,继承之主皆劣。商汤、周武王、高祖刘邦虽都承受天命,建立帝业,但他们的贤能程度仍有很大差异。少康、殷宗的中兴之美,夏启、周成的守文之盛,与汉祖相比,论德行、功绩,我认为他们更优,而非更劣。只是他们所处时代不同,所成就的功业之名也有所差异罢了。少康在夏朝灭亡后,沦为诸侯的奴隶,四处逃难,九死一生。但他能广施仁德,谋划复国,最终消灭过、戈,恢复大禹的基业,祭祀祖先,光复旧物。若不是他品德高尚、仁爱宽厚,怎能成就这番功勋?而汉祖刘邦,趁秦朝土崩瓦解之势,凭借一时的权势,依靠智谋和武力成就帝业。但他的言行举止,多有违背圣人规范之处:作为人子,多次让亲人陷入危险;作为君主,囚禁贤能的丞相;作为父亲,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儿子。他去世后,国家几乎陷入倾覆。若让他与少康互换时代,或许难以恢复大禹的功绩。如此看来,少康的地位应高于汉祖,诸位不妨再详细讨论一番。”

次日丁巳,众人继续研讨。荀顗、袁亮等人商议后说道:“三代建国,分封诸侯治理天下。在其衰落之时,没有土崩瓦解的局势,以德怀柔相对容易,以武力征服则较为困难。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以强凌弱、相互兼并,道德被弃,智谋武力盛行,所以秦朝的弊端可以靠武力解决。少康广施仁德,是仁者中的英豪;高祖善用武力,是智者中的俊杰。二人仁智不同,确实有很大差异。《诗经》《尚书》中记载殷中宗、高宗,都将他们列为大雅之人,少康的功绩超过这二位君主,理应也被列为大雅。所以,少康更优,正如陛下所言。”

崔赞、锺毓、虞松等人则发表不同看法:“少康虽积累仁德,但他上承大禹的恩泽,内有虞、仍的援助,外有靡、艾的辅佐,而寒浞作恶多端,不得民心,浇、豷也众叛亲离,少康得以复国,有一定的凭借。而高祖刘邦出身布衣,率领乌合之众成就帝业。论德行,少康更优;论功绩,高祖更多;论凭借,少康更容易;论时机,高祖更艰难。”

曹髦听后,耐心解释道:“诸位说少康有凭借,高祖创业艰难,确实如此。但诸位不知,三代之时,依靠仁德成就功勋是何等困难;秦、项之际,凭借武力获取成功又是何等容易。况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高祖虽功高,但他的德行远不及少康。而且,仁者必有勇,诛杀暴徒必定要用武力,少康的威武未必就低于高祖。只是《夏书》大多失传,记载残缺,所以他的功勋美德未能详尽记载,唯有伍员大略提及他恢复大禹的功绩,光复旧物,继承圣业,遵循旧制。若不是兼具大雅之才,怎能做到这些?倘若古代典籍完备,事迹详细,又怎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一番话说完,群臣纷纷心悦诚服。中书令虞松上前说道:“少康的事迹,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模糊,所以从古至今,议论之人很少提及,他的美德也被埋没。陛下用心探究古代之事,称赞少康的美德,让他的功绩显于千载之后,应当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曹髦谦虚地回应:“我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担心自己的论述不够恰当。即便有可取之处,也不过是偶然说中,不足为贵,恐怕会被后世贤者笑话,彰显我的愚昧。”于是,侍郎锺会退下后,将众人的讨论整理记录下来 。

夏四月庚戌,高贵乡公曹髦坐在朝堂之上,神色庄重地宣布一项诏令:赐予大将军司马昭衮冕之服以及配套的赤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