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62章 董卓乱政

白话三国志 第62章 董卓乱政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董卓刚进入洛阳时,他的步骑加起来不过三千人。他心里明白,这点兵力很难让远近的人信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策。每隔四五天,他就会在夜里悄悄派兵从四个城门出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打着旌旗、敲着战鼓进城,还故意宣称:“西边的援兵又到洛阳了!”旁人都没有察觉,还以为董卓的军队源源不断,多得数都数不清。就这样,董卓凭借着一系列手段,在洛阳站稳了脚跟,开启了他权倾朝野的时代,也将东汉王朝推向了更加黑暗的深渊 。

在大将军何进谋划铲除阉官之时,曾派遣骑都尉太山鲍信到各地招募兵马。鲍信刚刚带着招募的士兵赶回洛阳,就敏锐地察觉到董卓心怀不轨。他心急如焚地找到袁绍,焦急地说道:“董卓如今手握强兵,看他的架势,恐怕有篡逆的野心。如果不趁早想办法对付他,我们迟早会被他控制。现在他刚到洛阳,军队还很疲惫,正是我们突袭他的好时机,若能把握,定能将他擒获!”

然而,袁绍心中对董卓的势力十分忌惮,他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终究还是不敢发动突袭。鲍信见袁绍如此胆小怯懦,心中失望至极,无奈之下,只好带着自己招募的士兵返回了家乡。

此时的洛阳城,因为一场久旱不雨的天灾,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董卓趁机利用这个机会,以久旱为由,迫使皇帝策免了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没过多久,他又凭借各种手段升任太尉,还获得了假节钺虎贲的权力,一时间权势滔天。

手握大权的董卓,野心愈发膨胀,竟然打起了废立皇帝的主意。他在朝堂上召集群臣,商议道:“天地为大,君臣次之,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如今的皇帝昏庸懦弱,根本无法承担起供奉宗庙、君临天下的重任。我想效仿伊尹、霍光的先例,废掉当今皇帝,改立陈留王,各位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尚书卢植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反对道:“当年太甲被立为帝后,昏庸无道,伊尹才将他放逐到桐宫;昌邑王在位仅仅二十七日,就犯下了千余条罪行,霍光这才废了他。可如今的皇帝年纪尚轻,行为并无过失,怎能与之前的情况相提并论?”董卓听后,顿时怒目圆睁,他猛地站起身来,拂袖而去,还扬言要诛杀卢植。幸好侍中蔡邕赶忙上前劝阻,卢植才得以保住性命。

到了九月甲戌日,董卓再次大会群臣。他一脸阴沉地说道:“太后逼迫永乐太后,致使太后忧愤而死,这违背了婆媳之间的礼仪,毫无孝顺的美德。当今天子年幼,性格软弱,根本没有君主的威严。从前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掉昌邑王,这些事都记载在典籍之中,众人皆认为是正确之举。如今太后就应该像太甲一样,皇帝也应如同昌邑王。而陈留王仁爱孝顺,应当继承皇位。”

说罢,他命人宣读早已准备好的策书:“孝灵皇帝未能尽享长寿之福,早早离世。皇帝继承皇位,天下人都寄予厚望,可他生性轻浮,举止没有威严,在守丧期间懈怠懒惰,毫无哀伤之情;恶行昭彰,淫秽之事也传了出来,损害了皇位的尊严,玷污了宗庙。皇太后缺乏母仪天下的风范,执政混乱不堪。永乐太后突然驾崩,众人议论纷纷,疑虑重重。三纲之道,是天地间的根本法则,如今却出现了如此大的缺失,这是极大的罪过。陈留王刘协,品德高尚,举止合乎规矩,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尧帝之相;守丧期间哀伤悲痛,言语从不涉及邪念,聪慧过人,有周成王的美好品德。他的美名,天下皆知,理应继承大业,成为万世之主,继承宗庙的祭祀。因此,废掉皇帝,降为弘农王。皇太后也应归还政权。”

尚书读完策书后,朝堂上一片死寂,群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话。这时,尚书丁宫站出来说道:“上天降祸于汉室,致使国家丧乱不断。昔日祭仲废掉郑昭公忽,改立郑厉公突,《春秋》都称赞他的权宜之计。如今大臣们为了国家社稷着想,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顺应天意民心。让我们为新君的即位欢呼万岁!”

就这样,董卓成功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即汉献帝。随后,他又将弘农王和何太后残忍杀害。董卓自任相国,被封为郿侯,还享有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他的母亲也被封为池阳君,家中还设置了家令、丞等官职。

董卓率领着精锐之师来到洛阳,恰逢帝室大乱,他得以独揽废立大权,占据了武库中的兵器和国家的珍宝,一时间威震天下。然而,他生性残忍不仁,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常常使用严刑峻法来威慑众人。哪怕是一点小小的仇怨,他也必定会报复,弄得朝中人人自危。

有一次,侍御史扰龙宗前去向董卓汇报事情,因为进宫时没有解下佩剑,董卓便认为他冒犯了自己的威严,当场下令将扰龙宗打死。这一暴行震惊了整个京城,人们对董卓更加畏惧。

不仅如此,董卓还对何苗的尸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报复。他派人挖出何苗的棺材,将尸体拖出,残忍地肢解后扔在路边。何苗的母亲舞阳君也未能幸免,被董卓派人抓起来杀害,尸体被随意丢弃在苑中的枳落里,无人敢去收敛。

还有一回,董卓派遣军队到阳城。当时正值二月社日,百姓们都在社下举行祭祀活动。董卓的军队一到,就将所有男子的头全部砍下来,然后驾着他们的车牛,抢走妇女和财物。士兵们把砍下的头颅系在车辕轴上,一辆辆车接连不断地返回洛阳,还谎称是攻打贼寇大获全胜,一路上高呼万岁。进城后,他们将那些头颅焚烧,把抢来的妇女赏给士兵们做婢妾,甚至还做出奸淫宫中宫女和公主的恶行。董卓的种种暴行,实在是令人发指。

起初,董卓对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极为信任,听从他们的举荐,让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人分别出任各州郡的长官。董卓本以为这些人会对自己感恩戴德,成为他在地方上的助力,却没想到,韩馥等人到任之后,竟然联合起来,集结兵力,准备一同讨伐他。

董卓得知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他认定是周毖、伍琼等人与这些人串通一气,背叛了自己。盛怒之下,他下令将周毖、伍琼全部斩杀。

其实,这其中还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周毖,字仲远,是武威人;伍琼,字德瑜,汝南人。说起伍琼,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谢承所着的《后汉书》中,记载着一个叫伍孚的人,他年少时就有着高尚的气节。伍孚曾担任郡里的门下书佐,当时他家乡的邑长犯了罪,太守让伍孚去传达命令,让督邮将邑长收押。伍孚却伏地劝谏道:“即使君主不遵守为君之道,臣子也不能不恪守为臣之礼。大人怎能让我去传达命令,抓捕自己家乡的邑长呢?恳请大人换其他人去。”太守觉得他很有骨气,便听从了他的请求。后来,大将军何进征召伍孚为东曹属,他逐渐升迁,担任了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等职。董卓祸乱朝政时,满朝文武都惊恐万分。伍孚身穿小铠,在朝服里藏着佩刀去见董卓,打算找机会刺杀他。谈话结束后,董卓送他到阁中,伍孚趁机拔刀刺向董卓。可惜董卓力气很大,向后一闪,伍孚没能刺中,反而被董卓抓住。董卓怒喝:“你竟敢谋反?”伍孚大声骂道:“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也不是你的臣子,谈何谋反?你祸乱国家,篡夺君位,罪恶滔天。今日就是我的死期,但我就是来诛杀你这个奸贼的,只恨不能将你在街市上车裂,以谢天下!”最终,伍孚被董卓杀害。至于伍孚到底是伍琼的别名,还是另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

与此同时,河内太守王匡也对董卓的恶行忍无可忍,他派遣泰山兵屯驻在河阳津,准备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得知消息后,心生一计。他先派出疑兵,装作要从平阴渡黄河的样子,吸引王匡军队的注意力,暗中却派遣精锐部队从小平津北岸渡河,绕到王匡军队的后方发动突然袭击。王匡的军队毫无防备,在津北被打得大败,士兵死伤殆尽。

接连的变故让董卓意识到,山东的豪杰们纷纷起兵反对他,这让他整日惶恐不安。于是,在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迁都长安。他召集公卿大臣们商议此事,司徒杨彪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从前盘庚五次迁都,殷地的百姓都满心怨恨,盘庚为此作了三篇文章来开导天下百姓。如今海内还算安稳,无缘无故迁都,恐怕会惊扰百姓,让他们像沸腾的蚂蚁一样聚集起来闹事。”董卓却不以为然,反驳道:“关中土地肥沃富饶,当年秦国就是凭借这里的优势吞并了六国。现在迁都西京,要是关东的豪强敢有所动作,我就用强大的兵力去逼迫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杨彪依旧坚持:“让天下动荡很容易,可想要安定下来却难如登天。而且长安的宫室早已破败不堪,短期内根本无法修复。”董卓不耐烦地说:“汉武帝时在杜陵南山下有几千处瓦窑,我们再从凉州运来木材,建造宫室并非难事。”见杨彪还是不同意,董卓脸色一沉,威胁道:“你是想阻挠我的计划吗?边章、韩约来信,都要求朝廷必须迁都。要是他们的大军东下,我可就救不了你了,你大可以和袁绍他们一起西行!”杨彪毫不畏惧,回应道:“我本就来自西方,只是担心天下局势罢了!”

这场商议不欢而散,董卓怀恨在心,他命令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异为由弹劾杨彪,随后便罢免了杨彪的官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