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75章 曹操破袁与各方变局

白话三国志 第75章 曹操破袁与各方变局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此时,审配的侄子审荣负责守卫邺城东门。在一个夜晚,审荣为了给自己谋条出路,偷偷打开城门,放进了曹操的军队。曹军涌入城中,与审配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审配被曹军生擒。

审配被俘后,依然声气壮烈,没有丝毫屈服的言辞。他慷慨激昂,让见到他的人都为之叹息。辛毗等人早就对审配恨之入骨,此时更是拿着马鞭抽打审配的头,骂道:“你这个奴才,今天就是你的死期!”审配不屑地回看他们,大骂道:“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因为你们,才把冀州搞得破败不堪,我恨不得杀了你们!就凭你们,今天还能决定我的生死?”

曹操听说审配被俘,亲自前来审问他。曹操问道:“你知道是谁打开了城门吗?”审配回答:“不知道。”曹操说:“是你的侄子审荣。”审配听后,叹息道:“这小子真没用,竟然做出这种事!”曹操又问:“之前我围城的时候,你们的弩箭怎么那么多?”审配大声回应:“我还嫌少呢!”曹操见审配如此忠诚,心中也有些敬佩,本想饶他一命。可辛毗等人在一旁号哭不止,坚决要求杀掉审配。最终,曹操还是下令将审配斩杀。

审配,字正南,是魏郡人。他年少时就忠诚刚烈,为人慷慨,有着不可侵犯的气节。袁绍掌管冀州时,对他极为信任,把他当作心腹,让他担任治中别驾,还让他总管幕府事务。当初袁谭离开冀州时,其他人的家人都被允许离开,唯独辛评的家人被审配扣押。等到审荣打开城门放曹军入城时,审配正在城东南角的楼上。他看到曹操的军队进城,心中愤怒不已,认为是辛毗、郭图等人搞垮了冀州,于是派人赶到邺城的监狱,下令杀掉辛评全家。当时辛毗正在军中,听说城门被打开,急忙跑到监狱,想要解救自己的家人,可等他赶到时,家人已经被杀害。

冀州人张子谦早就投降了曹操,他向来与审配不和。此时他见到审配被俘,便嘲笑说:“正南,你现在怎么样,还不是不如我?”审配大声呵斥道:“你是个投降的俘虏,我审配是忠臣,就算我死了,也比你这样苟且偷生的人强!”临刑前,审配大声叱令持刀的士兵让他面朝北方,说道:“我的君主在北方。”

关于审配的结局,乐资的《山阳公载记》以及袁暐的《献帝春秋》都记载说曹操的军队入城时,审配在城门中与曹军交战,战败后逃到井里,最终在井中被抓获。裴松之认为,审配是一代烈士,是袁氏的忠臣,在城破之时,怎么会躲到井里去呢?这种说法实在难以让人相信。他觉得乐资、袁暐这些人不知道是什么来历,随意撰写历史,妄生事端,简直就是史籍的罪人,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采信他们的记载的。

高干见袁氏大势已去,便以并州投降曹操。曹操为了稳定并州的局势,暂时让高干继续担任并州刺史。袁氏家族在这场内乱和曹操的进攻下,逐渐走向了衰落,曾经不可一世的袁绍势力,如今已支离破碎。

曹操围攻邺城期间,袁谭趁机扩充势力,先后夺取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地,又在中山对袁尚发起进攻。袁尚抵挡不住,只能逃往故安投奔袁熙,袁谭则收编了袁尚的残部。曹操见袁谭势力渐大,准备出兵讨伐他。袁谭得知消息后,便放弃平原,攻克南皮,亲自率军屯驻在龙凑。

十二月,曹操大军兵临城下,袁谭却紧闭城门,龟缩不出。到了夜里,他偷偷率领军队逃往南皮,在清河岸边安营扎寨。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发起总攻,一举攻克南皮,袁谭和郭图等人都在这场战斗中被杀。

袁熙和袁尚在故安也没能安稳太久,他们被部将焦触、张南起兵攻打,无奈之下只能逃往辽西乌丸。焦触自封为幽州刺史,他驱使各郡的太守、县令、县长,背叛袁氏,归附曹操。焦触集结了数万大军,杀白马歃血为盟,他高声下令:“违抗命令者,斩!”众人畏惧他的威严,都不敢出声,只能依次歃血。轮到别驾韩珩时,韩珩却坚决拒绝,他说道:“我深受袁公父子的厚恩,如今他们衰败灭亡,我智谋不足不能挽救,勇气不够不能殉死,已经是违背道义了。但要我投降曹操,向北称臣,我实在做不到!”在座的人听到韩珩的话,都大惊失色。焦触却说道:“我们兴大事,就要立大义。事情能不能成功,不在乎这一个人。就让韩珩实现他的志向吧,以此来激励大家忠诚事主。”

此时,高干也背叛了曹操。他扣押了上党太守,起兵据守壶口关。曹操派乐进、李典前去攻打,却久攻不下。建安十一年,曹操决定亲自征讨高干。高干留下部将夏昭、邓升守城,自己则前往匈奴单于处求救。然而,匈奴单于拒绝了他的请求。高干孤立无援,只能带着几名骑兵独自逃亡,想要投奔荆州。在逃亡途中,上洛都尉将他抓获并斩杀。(据《典略》记载,上洛都尉王琰因抓获高干立下战功,被封为侯。他的妻子却在家中哭泣,以为王琰富贵之后会娶妾室,夺走对自己的宠爱。)

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来到辽西攻打乌丸。袁尚、袁熙与乌丸的军队联合起来迎战,结果战败,只能逃往辽东。公孙康早就料到他们会来,设下埋伏。袁尚、袁熙一到,公孙康就将他们诱杀,并把首级送给了曹操。(《典略》记载,袁尚为人勇猛有力,他与袁熙商量说:“我们到了辽东,公孙康肯定会来相见,我想和兄长一起动手杀了他,占据辽东,还能有一番作为。”公孙康也心中盘算:“如今不拿下袁熙、袁尚,没法向曹操交代。”于是他先在马厩中埋伏好精锐士兵,然后邀请袁熙、袁尚。袁熙、袁尚刚一进门,公孙康的伏兵就冲了出来,将他们捆绑起来,扔在冰冷的地上。袁尚冻得受不了,想要一张席子,袁熙苦笑着说:“我们的头颅都要被送去万里之外了,还要席子有什么用!”最终,公孙康将他们斩首。袁谭,字显思;袁熙,字显奕;袁尚,字显甫。《吴书》记载,袁尚有个弟弟叫袁买,和他一起逃往辽东。《曹瞒传》则说袁买是袁尚兄长的儿子,具体情况不详。)

曹操十分赞赏韩珩的气节,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可韩珩始终没有答应,最终在家中去世。(据《先贤行状》记载,韩珩,字子佩,是代郡人。他品性高洁,有高雅的度量。年少时父母双亡,他悉心奉养兄姊,宗族中的人都称赞他孝顺友爱。)

再来说说袁术,字公路,他是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的堂弟。袁术年轻时以行侠仗义闻名,后来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在朝廷内外任职,之后又做了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董卓准备废掉皇帝时,任命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害怕受到董卓的牵连,便逃离洛阳,前往南阳。恰逢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袁术趁机占据了南阳郡。南阳人口众多,有几百万之多,可袁术却奢侈荒淫,肆意妄为,征收赋税毫无节制,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袁术与袁绍本就有矛盾,又和刘表不和,于是他向北与公孙瓒联合;而袁绍则因为与公孙瓒不和,向南与刘表结交。这兄弟二人离心离德,舍弃近处的盟友,去结交远方的势力,实在令人费解。

《吴书》记载,当时有人认为灵帝昏庸无道,导致天下大乱,少帝年幼懦弱,是被贼臣拥立的,而且连亲生母亲是谁都不知道。幽州牧刘虞向来德高望重,袁绍等人想拥立他为帝,以此来稳定局势,便派人告知袁术。袁术却心怀不轨,他看到汉室衰微,便想自己称帝。于是,他表面上打着维护公义的旗号,拒绝了袁绍的提议。袁绍又写信给袁术说:“之前我和韩文节商议复兴汉室的大计,希望能拥立一位英明的君主,让天下重现太平。如今西边虽有年幼的皇帝,可他与皇室血脉疏远,公卿大臣们都谄媚董卓,这样的皇帝怎能让人信服!我们应当派兵屯守住关隘要地,让董卓等人被困死在西边。然后在东边拥立圣君,太平盛世才有希望,你为何还要犹豫不决?我们袁家满门被董卓杀害,你难道不像伍子胥那样为家人报仇,还能继续向北称臣吗?违背天意是不吉利的,希望你能仔细考虑。”袁术回信说:“当今皇帝聪慧睿智,有周成王的资质。董卓趁着天下大乱,威逼百官,这只是汉朝遭遇的一次小劫难。如今战乱还未平息,你却想另立皇帝,还说当今皇帝‘与皇室血脉疏远’,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我们袁家世代传承,一直以忠义为先。太傅公仁慈善良,虽然知道董卓必定会带来灾祸,但为了信守道义,不忍离去。如今我们袁家惨遭灭门,死伤无数,幸好有各方赶来相助。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不是想着另立皇帝,我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你还说‘家人被杀,还能向北称臣’,这都是董卓干的,与国家何干?君主的命令如同天意,天意不可违背,更何况这不是君主的命令呢!我一片赤诚之心,只想消灭董卓,其他的事情我一概不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