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97章 夏侯惇忠勇传

白话三国志 第97章 夏侯惇忠勇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在历史的长河中,夏侯惇,这位出身于沛国谯地的英雄人物,字元让,他的血脉中流淌着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英勇基因。时光回溯至他十四岁那年,彼时的夏侯惇满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了学堂的大门。在求学的道路上,他对老师敬重有加,可当听闻有人竟敢公然侮辱自己的恩师时,年轻的夏侯惇心中那股刚猛激烈的热血瞬间被点燃。只见他怒目圆睁,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拔剑相向,手刃了那名亵渎师长的狂徒。此等果敢决绝的举动,让他在当地声名大噪,人们纷纷传颂着他为维护师道尊严不惜挺身而出的英勇事迹,“烈气”之名自此不胫而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曹操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振臂一呼,举起义旗,踏上了逐鹿中原的征程。夏侯惇毫不犹豫地追随在曹操身边,从一开始便担任裨将一职,如同曹操麾下的一把利刃,随着曹操四处征伐,南征北战,在沙场上屡立战功。后来,曹操被朝廷任命为奋武将军,他对夏侯惇的能力和忠诚深信不疑,委以司马重任。夏侯惇奉命单独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屯驻在战略要地白马,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将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久之后,他又因战功卓着,晋升为折冲校尉,并兼任东郡太守,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

在曹操征伐陶谦期间,后方局势却陡然生变。张邈这个曾经的盟友,在利益的驱使下,背叛了曹操,大开城门迎接吕布的军队入城。当时,曹操的家眷都安置在鄄城,情况万分危急。夏侯惇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顾不上自身安危,当机立断,亲率一支轻装部队,马不停蹄地奔赴鄄城救援。在途中,他们与吕布的军队狭路相逢。夏侯惇毫不畏惧,果断下令迎敌,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夏侯惇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大振,拼死抵抗。但吕布军队来势汹汹,夏侯惇的军队渐渐陷入劣势,吕布见状,便率军退回濮阳。然而,吕布并未就此罢休,他趁夏侯惇军队立足未稳,发动奇袭,成功夺取了夏侯惇军队的辎重物资,这无疑给夏侯惇的军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更糟糕的是,吕布为了进一步打击夏侯惇,使出了阴险的一招。他派部将佯装投降,混入夏侯惇军中。这些伪装者趁其不备,突然发难,成功劫持了夏侯惇。他们手持利刃,架在夏侯惇的脖子上,向他索要大量珍贵财物,否则便要取他性命。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夏侯惇军中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士兵们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整个军营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恐惧的气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夏侯惇的部将韩浩挺身而出。他深知此时必须冷静应对,稳定军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韩浩迅速调集士兵,亲自率领他们严守夏侯惇营帐的大门,同时以威严的声音召集军中各级将吏。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大声命令道:“所有人务必各守岗位,按兵不动!违令者斩!”在韩浩的威慑下,原本慌乱的将士们逐渐冷静下来,各营秩序也渐渐恢复正常。

随后,韩浩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夏侯惇被劫持之处。他怒视着劫持者,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大声呵斥道:“你们这些胆大包天的恶贼,竟敢劫持大将军,简直是罪大恶极!难道你们还妄想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活命吗?我韩浩奉主公之命,前来讨伐贼寇,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岂会因为大将军一人的安危,就对你们这些逆贼妥协纵容!”说着,韩浩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转过头,看着被劫持的夏侯惇,痛心疾首地说道:“将军,国法如山,我们身为军人,必须扞卫国法的尊严,哪怕牺牲一切!”紧接着,韩浩毫不犹豫地催促士兵们向劫持者发起攻击。劫持者见韩浩如此坚决,毫无惧色,顿时吓得惊慌失措,纷纷叩头求饶,嘴里不停地说着:“我们只是一时糊涂,想要些钱财离开这里,饶了我们吧!”但韩浩不为所动,他义正言辞地历数劫持者的罪行,随后下令将这些人全部斩杀。就这样,夏侯惇在韩浩的英勇营救下,成功脱险。

曹操得知此事后,对韩浩的果敢和忠诚赞叹不已,他感慨地说道:“韩浩啊,你这次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足以成为后世永远遵循的法则!”于是,曹操当机立断,颁布了一道命令:从今往后,若再有劫持人质的情况发生,全军将士务必对劫持者予以坚决攻击,无需顾虑人质的安危。这道命令下达后,劫持人质的恶劣行为在军中逐渐绝迹,军队的纪律和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孙盛曾对此事评论道:据《光武纪》记载,建武九年,盗贼劫持了阴贵人的母亲和弟弟。当时的官吏因受到不能拘禁人质逼迫盗贼的限制,盗贼最终残忍地杀害了人质。由此可见,合力攻击劫持者本就是古代的制度。然而,自汉安帝、汉顺帝之后,政治教化逐渐衰败,社会秩序日益混乱,劫持人质的现象愈发猖獗,连王公贵族都难以幸免。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官员却无人能够严格执行国法,致使此类恶行屡禁不止。直到韩浩此次果断斩杀劫持者,才重新树立了国法的威严,曹操也因此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

曹操从徐州回师后,夏侯惇继续追随他的脚步,参与征讨吕布的战役。在战场上,夏侯惇一如既往地英勇无畏,冲锋陷阵。然而,战争的残酷总是让人始料未及。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一支流箭如鬼魅般飞来,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夏侯惇的左眼。夏侯惇惨叫一声,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脸颊,但他依然顽强地坚持战斗,直到战斗结束。(《魏略》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当时夏侯渊与夏侯惇同为军中大将,军中将士们私下里戏称夏侯惇为“盲夏侯”。夏侯惇听闻这个称呼后,心中十分不悦。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那只失明的左眼,他都会想起战场上的伤痛,愤怒和无奈之情涌上心头,忍不住将手中的镜子狠狠地摔在地上。)

战后,夏侯惇凭借着卓越的功绩和忠诚,又兼任了陈留、济阴太守。曹操为表彰他的贡献,加封他为建武将军,并封他为高安乡侯。然而,此时的中原大地正遭受着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肆虐,大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夏侯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只有带领百姓解决水源和粮食问题,才能度过这场灾难。于是,夏侯惇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水利工程计划。他毅然决定截断太寿水,修筑池塘,以此来储存水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夏侯惇以身作则,亲自背土劳作,与士兵们和百姓们并肩作战。他鼓励将士们积极参与劳动,同时发动百姓种植水稻。在夏侯惇的带领下,军民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一番努力,池塘终于修筑完成,水源得到了有效保障。水稻在充足的水源灌溉下,茁壮成长,当年便获得了丰收。百姓们对夏侯惇感恩戴德,纷纷称赞他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官。

后来,夏侯惇转任河南尹,负责治理都城洛阳周边的重要地区。在曹操平定河北的战役中,夏侯惇再次肩负重任,担任大将军的后援部队。他精心筹备,组织粮草供应,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为前线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邺城被攻破后,夏侯惇因功晋升为伏波将军,依旧兼任河南尹。曹操对他信任有加,特许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务,不必受常规法规制度的过多限制。这充分体现了曹操对夏侯惇的高度认可和倚重。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表彰夏侯惇多年来在战场上的卓越战功和对自己的忠诚不二,决定为他增加封邑。此次增加的封邑多达一千八百户,加上之前的封邑,夏侯惇的封邑总数达到了二千五百户。这一丰厚的赏赐,不仅是对夏侯惇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为曹魏政权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的回报。

建安二十一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讨孙权。在这场战役中,夏侯惇指挥有方,率领军队与孙权的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虽然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夏侯惇在战场上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班师回朝后,曹操对他委以重任,命他都督二十六军,留守在战略要地居巢。为了犒劳夏侯惇,曹操还特意赏赐给他乐伎和着名倡优,并下令说:“当年魏绛因促成和戎之功,尚且能享受钟磬之乐,夏侯惇将军多年来为我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更应享受如此待遇!”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摩陂与吕布的残余势力展开了一场决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的军队大获全胜。战后,曹操对夏侯惇愈发亲近和重视,经常让夏侯惇与自己同乘一辆车。夏侯惇不仅能够自由出入曹操的内室,还能与曹操商讨军国大事,这等殊荣是其他将领都无法企及的。不久之后,夏侯惇被任命为前将军。(《魏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当时,其他将领都纷纷接受了魏国的官职名号,唯独夏侯惇仍担任汉朝官职。夏侯惇认为自己这样的做法不符合臣子的礼节,于是上疏向曹操陈情。曹操看了他的奏疏后,感慨地说道:“我听说,最高明的君主把臣子当作老师,其次是把臣子当作朋友。所谓臣子,都是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之人,小小的魏国,又怎能委屈你呢?”但夏侯惇坚持请求曹操赐予他魏国官职,曹操拗不过他,最终还是任命他为前将军。 )

此后,夏侯惇奉命督率各路军队返回寿春,之后又转驻召陵。然而,命运却对这位英雄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魏文帝曹丕继承王位后,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最高肯定。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夏侯惇便因病去世。这位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不朽功勋的英雄,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