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36章 管宁辞征

白话三国志 第136章 管宁辞征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在天下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中原地区稍稍安定之后,那些因战乱而流亡到辽东的人都纷纷返回家乡,然而管宁却依旧安然地留在辽东,仿佛要在此度过余生。

黄初四年,魏文帝下诏,令公卿大臣举荐品行独特、坚守操守的君子。司徒华歆深知管宁的贤德,便向朝廷举荐了他。魏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入朝为官。管宁接到诏令后,带着家属乘船渡海,返回北海郡。公孙度之孙公孙恭亲自将他送到南郊,并赠送了许多衣物等用品。

自管宁前往辽东以来,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三代人先后赠送给他的财物,他都一一接受并妥善收藏起来。如今西渡返回中原,管宁将这些财物全部封存归还。(据《傅子》记载:当时公孙康已经去世,他并未传位给嫡子,而是由弟弟公孙恭继承。公孙恭性格懦弱,而公孙康的庶子公孙渊才华出众。管宁预感到:“废嫡立庶,下面的人必然会心生异志,这就是祸乱的根源啊。”于是,他带着家属乘船渡海,接受了朝廷的征召。管宁在辽东一共待了三十七年才返回中原。后来,公孙渊果然夺取了公孙恭的位置,背叛魏国,向南与东吴勾结,还僭越称帝。魏明帝派遣相国宣文侯司马懿前去征讨,最终将其消灭。这场战乱中,辽东地区死伤无数,正如管宁当初所预料的那样。管宁在归途中,海上遭遇了猛烈的风暴,同行的船只大多沉没,唯有管宁乘坐的船安然无恙。当时,夜黑风高,海面一片昏暗,船员们都迷失了方向,不知该往何处停泊。突然,他们望见远处有火光闪烁,便朝着火光的方向驶去,最终抵达了一座岛屿。然而,这座岛上荒无人烟,也没有生火留下的灰烬,同行的人都感到十分惊异,认为这是神灵庇佑的结果。皇甫谧说:“这是管宁长期积善的报应啊。” )

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却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傅子》记载:管宁上书给天子,以生病为由推辞道:“臣听闻傅说托梦感动殷高宗,吕尚通过占卜的吉兆打动周文王,他们凭借着通神的才能让圣主有所感悟,从而得以辅佐帝王大业,建立不朽功勋。而臣才疏学浅,实在不是能担当此任的人。虽然臣渴望生活在清明的时代,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但臣内心深知自己身患顽疾,身体状况如同日落西山,日渐衰弱。希望陛下能体谅臣这个隐居山野之人的心愿,让臣这把老骨头能安度余生。”奏书呈上后,魏文帝亲自阅览。 )

魏明帝即位后,太尉华歆主动提出逊位,想要把职位让给管宁。(《傅子》记载:司空陈群也向朝廷举荐管宁,他说:“臣听说君王彰显善行是为了消除恶行,所以商汤推举伊尹,不仁之人便纷纷远离。臣看到北海的征士管宁,他的品行堪称世人的表率,学识足以为人师表,其清正俭朴的品德能够涤荡不良风气,忠贞正直的操守可以矫正时弊。之前虽然多次征召他,但礼数还不够周全。昔日司空荀爽在家中被授予光禄之职,先儒郑玄一被征召就被任命为司农,如果这次能够以更加完备的礼节征召管宁,或许他必定会应召而来。将他请到朝堂,让他参与讨论治国之道,他一定能够阐明古今的道理,对国家的教化大有裨益。” )

于是,魏明帝下诏说:“太中大夫管宁,潜心钻研道德学问,对六艺深信践行,其清高淡泊的品性可与古人相媲美,廉洁清白的操守足以在当世树立典范。过去,正值王道衰落,他远渡重洋,隐居在辽东。如今大魏承受天命,他便带着家眷前来归附,这大概就如同应龙潜藏之后飞升,圣贤之人根据时势决定出仕或归隐的道理一样。然而,自黄初年间以来,朝廷多次下达征召命令,他却每次都以生病为由推辞,拒不前来。难道是朝廷的施政方针与他的志趣不同,还是他安心于山林生活,一去便不愿返回呢?以周公那样的圣贤,若德高望重的老人不肯出山相助,就听不到凤凰的鸣叫。(《尚书·君奭》中说:“老成有德之人不肯屈就与我一同在位,那么我就听不到凤凰的鸣叫,更何况说会有能感通上天的人出现呢!”郑玄注释道:“耇,是年老的意思。造,是成就的意思。《诗经》中说:‘小子有造。’老成有德之人,不肯降低志向与我一起在位,那么就听不到凤凰的叫声,更何况说有能德配上天的人呢!意思是肯定不会有。鸣鸟指的就是凤凰。” ) 凭借秦穆公那样的贤明,尚且希望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何况朕德行浅薄,又怎能不渴望从先生那里聆听治国之道呢!如今任命管宁为光禄勋。在礼仪中,君臣之道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废弃。希望先生务必尽快前来,以满朕的心意。”

魏明帝又下诏给青州刺史,说道:“管宁心怀大道,坚守贞节,隐居在海边。近来朝廷多次下达征召文书,他却违抗命令,不肯前来,留恋安逸,以隐居为高尚之事。虽然他有着隐居之人的坚贞操守,但却违背了像考父那样的恭谨之义,让朕多年来虚心期盼,这又该作何解释呢?难道他只想贪图安逸,肆意满足自己的意愿,却不曾想过古人也有幡然改变气节,从而使百姓受益的吗?时光流逝,机会稍纵即逝,若只是修身养性,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孔子曾说:‘我不与这些人交往,又能与谁交往呢!’现命令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以礼相待,送管宁前往朕的行在,为他提供安车、随从、被褥,以及路上的饮食。出发前要先上奏。”

管宁以草莽臣子的身份上疏道:“臣本是海边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早已放下农事,也没有什么官职在身,却有幸得到朝廷的厚待。承蒙陛下继承先帝的大业,德行堪比三皇,教化超越唐尧。臣长期蒙受陛下的恩泽,至今已有十二年,却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养。如今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长久以来违背了臣子应尽的职责,日夜惶恐不安,无地自容。臣在黄初元年十一月接到公车司马令传达给州郡的诏书,八月甲申又接到陛下的征召诏书,还额外赏赐了安车、衣物、被褥,以礼相送,荣耀与恩宠接连而至,优厚的任命不断下达,这让臣惶恐不安,不知所措。臣本想向陛下陈述自己的想法,表达内心的苦衷,但陛下的诏令却限制了臣,不允许臣撰写奏章,因此心中的想法一直郁积至今。臣原以为陛下的恩泽虽广,但终有限度,却没想到陛下的恩宠越发隆重。今年二月,臣又接到州郡传达的三年十二月辛酉的诏书,再次赏赐安车、衣物,别驾从事和郡功曹奉命以礼送臣启程,还特地下达玺书,任命臣为光禄勋。陛下亲自操劳,态度谦逊,还引用周、秦的典故,以彰显损上益下的美德。臣接到诏书的那天,吓得魂飞魄散,不知如何是好。臣再次反省自己,论德行,臣比不上商山四皓中的园公和绮里季,却承蒙赐予安车的荣耀;论功劳,臣不及窦融,却受到玺书封侯的恩宠。臣才疏学浅,如同房屋的斗拱和短柱一样低劣,却要承担栋梁的重任;垂暮之年,却获九卿之位,臣实在担心会像朱博那样因无才而招来灾祸。而且臣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实在无法乘车赶路,去履行光禄勋的职责。臣遥望皇宫,在宫阙下徘徊,恭敬地呈上此奏章,陈述心中的想法,恳请陛下怜悯并体谅臣,抑制对臣的恩宠,准许臣归隐,不要让臣这把老骨头暴尸于道路。”

从黄初年间到青龙年间,朝廷对管宁的征召接连不断,还常常在八月赏赐他牛和酒。魏明帝曾下诏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真的坚守气节,还是真的年老体弱、困顿不堪呢?”程喜上奏说:“管宁有个族人管贡在州里任职,与管宁相邻。臣常常让管贡留意管宁的情况。管贡说:‘管宁常常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着布制的短衣、裤子和裙子,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物。他出入家中,能够自己拄着拐杖行走,不需要别人扶持。四季祭祀祖先时,他总是勉强支撑着身体,换上庄重的衣服,戴上丝绵头巾,还穿着在辽东时的白布单衣,亲自献上祭品,跪拜行礼,一丝不苟。管宁年少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已记不清母亲的模样,但每次祭祀时,他都会特意为母亲敬酒,常常泪流满面。他家住的地方离水七八十步远,夏天时,他会到水中清洗手脚,还会到园圃中看看。’臣推测管宁前后推辞的原因,他只是因为长期隐居,年纪大了,才智衰退,所以才选择隐居,每次都坚持谦逊退让。这只是他希望保全自己的志向和品行,并非是为了故意标榜自己的清高。”(《高士传》记载:管宁从渡海前往辽东到返回中原,常常坐在一张木榻上,五十多年来,他从没有伸开双腿而坐,木榻上膝盖所接触的地方都被磨穿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