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55章 王肃论治

白话三国志 第155章 王肃论治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王肃,字子雍,十八岁时跟随学者宋忠研读扬雄的《太玄》,并为这部深奥的典籍重新作注。(王肃的父亲王朗在给许靖的信中提到,王肃出生于会稽郡。)黄初年间,王肃被任命为散骑黄门侍郎,成为皇帝的近侍官员。

太和三年,王肃升任散骑常侍。次年,大司马曹真率军征讨蜀汉,王肃上疏劝谏说:

“古书上说:‘千里运送粮草,士兵面有饥色;砍柴烧火做饭,军队难以吃饱。’这说的还是在平坦道路上行军的情况。更何况深入险阻之地,凿山开路前进,士兵的劳苦会成倍增加。如今又逢连绵阴雨,山路陡峭湿滑,大军拥堵难以展开,粮草运输艰难,这正是行军的大忌。

听说曹真出发已过一月,才走了半个山谷,修路的工作全由战士承担。这样一来,敌军反而能以逸待劳,这是兵家最忌讳的。从前周武王伐纣,出兵后又退回;近年太祖、文帝征讨孙权,临江而未能渡河。这难道不是顺应天时、通晓权变的做法吗?

百姓若知道陛下因大雨艰难而休兵,日后若有机会再乘机出征,就会像《周易》所说‘以愉悦的心情让百姓赴难,百姓会忘记死亡’那样,心甘情愿为国效力。”

魏明帝采纳建议,下令退兵。

王肃又上疏提出两项礼制建议:大臣丧礼:建议遵循旧礼,为去世的大臣举行哀悼仪式,并在宗庙供奉果品祭祀。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施行。精简官制:上疏陈述治国根本,提出 “裁撤闲散职位,减少非必需的俸禄,停止多余的开支,合并清闲的官职,使每个官员都有实际职责,职责对应具体事务,事务关联相应俸禄,俸禄替代耕作收入” 的主张。他认为,官职精简而俸禄优厚,既能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又能激励士人进取。

王肃还引用历史教训:“唐虞时代设官分职,命公卿各负其责,以尚书(纳言)传达帝王命令;周代五日一朝,公卿大夫共同议事;汉初公卿亲自上朝奏事,如高祖敬重直言的周昌,武帝信任敢谏的汲黯。自汉成帝设置五名尚书后,朝礼逐渐废弛。如今应恢复五日朝会制度,让公卿尚书各按职事上奏,复兴传统礼仪,光大圣贤基业。”

青龙年间,山阳公(汉献帝刘协)去世。王肃上疏建议:

“古代唐尧禅位虞舜、虞舜禅位夏禹,继位者都服丧三年后才正式即位,因此帝号不受损,君臣之礼得以保存。如今山阳公顺应天命,禅位大魏,退居宾位。他侍奉魏国尽忠尽节,魏国对待他尊崇而不以臣下相待。如今他去世,丧葬规格与帝王相同,远近之人都称赞这是盛德之举。

汉代皇帝称号为‘皇帝’,‘皇’与‘帝’有别,‘皇’的地位略低于‘帝’。如汉高祖时,天下无两王,他的父亲健在但仅称‘太上皇’,显然‘皇’与‘王’并不冲突。如今为山阳公确定谥号,可称‘皇’以匹配其尊荣。”

魏明帝未完全采纳,最终追谥刘协为 “汉孝献皇帝”,允许称 “皇” 但保留 “帝” 号。(孙盛评论:“与神灵契合者称皇,与天道契合者称帝,‘皇’的尊号高于‘帝’。王肃认为‘皇’比‘帝’轻,实为谬误。” 裴松之反驳:“上古称‘皇皇后帝’,先‘皇’后‘帝’,但汉代尊父为‘皇’,实则有贵无位,与‘帝’相比确实较低。魏国沿用汉礼,王肃的建议是基于汉制,孙盛的批评实为讥讽汉代制度,而非针对王肃。”)

后来,王肃以散骑常侍身份兼任秘书监(负责皇家典籍的官职)和崇文观祭酒(文化机构主管)。魏明帝景初年间,朝廷大规模营建宫室,导致百姓荒废农业生产,朝廷信守承诺的风气不盛,刑杀举措往往仓促决断。王肃上疏指出:

“大魏承接百代王朝的基业,百姓人口稀少,战争尚未完全停息,此时正应让百姓休养生息,以清静政策安抚远近之人。要积蓄国力、使疲惫的百姓得到休息,关键在于减少徭役、鼓励农耕。如今宫室尚未建成,工程仍在进行,粮草运输和人力征调频繁,百姓疲于劳役,农民离开农田,种粮的人少,吃粮的人多,旧粮已耗尽,新粮未接上,这是国家的大隐患,并非未雨绸缪的长远之计。”

“如今参与营建的工匠有三四万人。九龙殿足以让陛下安居,内部也足够容纳六宫嫔妃,显阳殿即将完工,唯有泰极殿之前的工程规模仍大。眼下即将进入寒冬,工匠可能因寒冷患病。恳请陛下颁布仁德诏书,深切怜悯役夫的疲劳,关怀百姓的生计,从非紧急工程中挑选身强体壮的工匠,留下一万人,让他们每年轮换一次。这样众人都知道休息有盼头,就会愉快地投入工作,虽劳累却无怨言。按此计算,一年有三百六十万工时,力量并不少。原本一年完成的工程,可允许三年完成。将其余工匠遣散务农,这才是长久之计。粮仓有充裕的粮食,百姓有剩余的劳力,用此来兴办工程,何事不成?用此来推行教化,何教不兴?”

“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孔子说:‘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但百姓没有诚信就无法立足。’当年小小的晋国,晋文公重耳想要征用民力,必先彰显诚信。因此原国虽即将投降,却因信服诚信而归顺,晋文公得以一战称霸,至今被人称颂。此前陛下前往洛阳,征发百姓营建宫室,有关部门承诺完工后遣散百姓,然而工程完毕后,却为贪图劳力继续留用,没有按时遣返。有关部门只贪图眼前利益,却不顾治国根本。臣认为,今后若再征用民力,应明确命令,务必遵守期限。若有其他事务需依次处理,宁可重新征发,也不可失信于民。”

“陛下临时裁决的刑罚,针对的都是有罪的官吏和该死的人,但百姓不知情,会认为刑罚过于仓促。因此希望陛下将案件交付司法官吏,公开罪犯的罪行。同样是处死,不要让刑杀之事在宫禁中发生,以免远近之人产生疑虑。何况人命至重,死去便无法复生,圣贤都十分重视。孟子说:‘杀一个无辜的人来夺取天下,仁德之人不会做。’

汉代曾有一人惊了皇帝车驾的马匹,廷尉张释之奏请罚金,汉文帝嫌处罚轻。张释之说:‘当时陛下若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如今交付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一旦不公,天下用法都会轻重失度,百姓该如何自处?’臣认为张释之的话有失大义,并非忠臣应有的陈词。廷尉是天子的官吏,尚且不可失平,何况天子本身,怎能迷惑错误?这是重自己而轻君主,是极大的不忠。周公说:‘天子无戏言,言语会被史官记录、乐工诵读、士人传扬。’言语尚且不可儿戏,何况行动?因此张释之的言论值得反思,周公的告诫必须遵循。”

王肃最后建议:“那些饲养鸟兽等无用之物,却耗费粮草人力的开支,都应废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