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25章 受禅之议

白话三国志 第25章 受禅之议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侍中刘廙等人见曹丕依旧推辞,赶忙上奏说:“我们听说圣明的帝王不会违背时机,贤明的君主不会忤逆民意,所以《易经》中强调要通晓天下人的志向,决断天下的疑惑。陛下您具备虞舜那样的至高圣德,又恰逢土德的气运,正处在像《易经》中‘亢阳明夷’所预示的关键时期,顺应了汉朝国运终结的天数,您的出现契合了帝王的准则,如同天地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正因如此,各种圣瑞纷纷显现,天下万民共同响应,王朝更迭、天命归属已经再明显不过了。从天命的角度看,这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从当下的形势而言,也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如今,接受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此时政治清明、阳光明媚,祥瑞之气如同云雾蒸腾,这表明天道喜悦,民心归附。可陛下您却仍然拒绝,这从礼仪上怎么说得通呢?况且,天下百姓不能一日没有君主,皇位也不能片刻没有归属,历史上不乏臣子违背君主的命令成就大业,下属矫诏行事成就大事的例子,所以我们再次冒死恳请陛下接受禅让。”

曹丕听完,下达指令回应:“皇位是天下的重器,帝王的正统传承意义重大,就算是有圣德的人担当此任,都会心怀敬畏,我又算什么人呢?而且,朝堂公卿们还不至于缺少君主来领导,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还是等我坚决辞让之后,再讨论这件事是否可行吧。”

丁卯日,汉献帝又一次向魏王曹丕下达册诏:“汉朝的国运已到尽头,星辰天象都已明确显示。我敬畏天命,将皇位禅让给你,之前在诏册中详细说明了王朝更迭的气数,用文字阐述了符命气运。皇位神器不能推辞拒绝,天子之位也容不得谦让。我多次向你表明这是天命所归。天下不能一日没有君主,纷繁政务不能片刻无人统领。因此,成就大业的人不会拘泥于小节,知晓天命的人不会被细微之事束缚。舜帝接受大业的任命时,并没有推辞谦让,圣人如此通达权变,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现在,我派张音再次奉上皇帝玺绶,希望你恭敬地接受,以回应天下百姓的期望。”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一同向曹丕进言。他们说道:“我们接到诏令前来,看到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呈上图谶和符命,又听到侍中刘廙等人传达了众人希望您接受禅让的心意,可见人和神灵都希望您承接天命。汉朝也深知陛下您的圣明教化可通达神明,圣德能与虞舜、夏禹相媲美。再加上祥瑞接连出现,天命归属已十分明显,所以汉朝才献上玺绶,即便您坚决推辞尊号,他们也坚持禅让。如今,只要是能表达想法的人,无不为这顺应天命的事欢欣鼓舞。河图、洛书所显示的,天命和祥瑞的应验,人间之事与天时的契合,百姓的意愿与上天的安排一致,这一切都表明您接受禅让是大势所趋。然而陛下您生性勤劳谦逊,崇尚辞让,诏令言辞恳切,始终不肯接受。我们这些臣子和百姓,对此都感到十分忧虑。”

他们接着阐述观点:“我们知道,从古至今,统治天下的人并非固定出自某一姓氏。从德行和势力来看,王朝的盛衰取决于实力的强弱;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朝代的兴衰取决于天命气运。唐尧、虞舜时,天命没有落在他们的儿子身上,而是归属于舜帝和禹帝。舜帝和禹帝虽然心怀辞让之意,但诸侯们手持玉帛前来朝拜,百姓们怀着爱戴之心归附,天下人传唱着歌谣赞美他们。所以,那种坚守小节的拘泥行为,不可能长久维持;而顺应大势的权变之举,也不能一直回避。因此,有人谦逊地让出皇位而毫不吝啬,有人接受禅让也不推辞。不吝啬让位的人未必是厌恶皇位的尊崇,不推辞接受的人也未必是渴望帝王的权位,他们都是迫于天命,身不由己。禅让之后,唐氏的子孙在虞朝成为宾客,虞氏的后代在夏朝也受到礼遇。由此可见,禅代的意义在于,不仅接受的人确实顺应了天赐的福运,施行禅让的人也能获得福泽。”

谈及汉朝的衰落,他们说道:“汉朝自章帝、和帝之后,世事多变,逐渐走向衰落。到了灵帝时期,他心意不坚定,虐待贤才,残害仁人,无节制地聚敛财富,政权掌握在宠信的宦官手中,把百姓当作仇人。这使得上天震怒,百姓纷纷背离汉朝。当时天下大乱,灵帝死后,宫廷内部更是祸乱频发,皇室的威严和势力荡然无存,地位日益卑微。就像帝舜末年,也会选择圣明的朝代进行禅让;楚人抱着玉璞,还想着能遇到良工雕琢。何况汉朝已经衰落至此,无人能挽救,将皇位交给圣明的君主,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汉朝诚心归服,希望禅让的大礼能尽快确定,天下也必定需要一位贤明的君主来统领。能统领天下的人,除了陛下您还有谁能担当呢?论德行,无人能与您相比;考功绩,也无需再推辞。天命不能长久拖延,百姓的期望也不能长久辜负。我们怀着诚恳的心情,衷心希望陛下您能放下谦逊推辞的想法,举行接受禅让的大礼,顺应人神的意愿,满足朝廷内外的期望。”

曹丕听后,回应道:“论德行,我自认为还远远不够;论当下局势,边疆的敌虏还未平定。如果凭借各位贤能之士的福佑,我能保住性命,终身做魏国之君,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像我这样的人,哪里有资格君临天下呢?至于那些祥瑞和顺应天命的人事,都是先王的圣德留下的福泽,我并没有什么功劳。所以,我实在不敢接受禅让的诏令。”

己巳日,曹丕再次向汉献帝上书。他说道:“我听说,舜帝因为有打开四方之门、接纳贤才的功勋,才得以接受唐尧的禅让;大禹因为有保存众多诸侯国的功绩,才在虞舜之后继承大统。但我见识浅薄,德行远远比不上这两位圣人,如今却要勉强承接天命,我实在不敢接受。我多次冒昧地上书直言,简单陈述我的心愿,希望这些奏章能送达您的面前,让我得以保全自己坚守的气节,也能让您了解我的心意,使我可以永远坚守原本的志向。然而,张音却再次奉命前来,重申诏令让我接受禅让。我实在是惶恐不安,都不敢打开玺书。而张音因为受到严厉诏令的催促,也不敢回去复命。希望陛下能派人快马加鞭传令,召回张音。我怀着最诚挚的心情,派毛宗呈上这封信。”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见曹丕仍在推辞,再次上奏。他们说道:“我们拜读了陛下的诏书,心中愈发忧虑。我们听闻《易经》中说圣人要顺应天时,《论语》里讲君子敬畏天命。只有天命发生转移,才会有帝王之间的禅让。就像唐尧禅位给虞舜时说‘天命在你身上’,虞舜接受唐尧的禅让,这叫‘受终’。尧帝知道天命已离他而去,所以不得不禅让给舜帝;舜帝明白历数已落在自己身上,所以不敢不接受。不得不禅让,是顺应天时;不敢不接受,是敬畏天命。汉朝虽然处于末世,国力衰微,但仍然遵循天命,效仿尧帝的做法,所以愿意禅让帝位并将两位公主许配过来。然而陛下在大魏接受天命的初期,却压抑虞舜、夏禹那样通达权变的气节,推崇像季札那样的谦让,这样做实际上是舍大取小,重轻失当,就算是普通百姓都会认为陛下这样做不妥。如果死去的圣人们地下有灵,那么舜帝肯定会在苍梧的陵墓中感到愤怒,大禹也会在会稽山北麓郁闷不乐,周武王则会对自己在高陵的陵墓所在的玄宫感到不满。所以,我们冒死恳请陛下接受禅让。”

他们继续说道:“汉朝的政权被宦官把持,皇权旁落已经七代了。最终,战火波及到宫殿,洛阳和长安都变成了废墟。那时,天下动荡,国家分崩离析。魏武王曹操亲自披甲戴盔,风餐露宿,为百姓请命,拯救了众多国家;拨乱反正,让天下恢复太平。他安抚百姓,设立首领,建造宫殿,任命官吏,百姓安居乐业,继承并开创了伟大的事业,对华夏有着再造之恩。陛下即位后,弘扬文德,辅助武功,关心百姓疾苦,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受伤的人一样小心翼翼。让恐惧的人安宁,让劳累的人休息,让受冻的人得到温暖,让饥饿的人吃饱饭,用仁德使远方的人归服,让敌人因感恩而投降。陛下广施恩德,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四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