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3章 诸侯讨董

白话三国志 第3章 诸侯讨董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先说韩馥,据《英雄记》记载,韩馥字文节,乃是颍川人士。他曾担任御史中丞一职,后来被董卓举荐为冀州牧。当时的冀州,人口殷实,百姓富足,兵粮储备也十分充足。袁绍当时驻守在勃海,韩馥担心袁绍会起兵谋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派遣了数名从事前去监视袁绍,限制他的行动,让袁绍的军队无法轻易调动。

东郡太守桥瑁为了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心生一计,他伪造了一封京城三公的书信,并将其传送到各个州郡。信中详细地陈述了董卓的种种罪恶,声称自己受到董卓的逼迫,已经到了无法自救的地步,殷切地期望各地能够兴起义兵,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韩馥收到这封书信后,心中犹豫不决,他赶忙召集诸位从事,询问道:“如今这局势,我们到底是该帮助袁绍,还是该支持董卓呢?”治中从事刘子惠听后,严肃地说道:“我们如今起兵,是为了拯救国家,怎能只想着袁绍和董卓!”韩馥听了这话,才意识到自己的短视,不禁面露惭色。刘子惠接着又说:“战争本就是凶险之事,切不可轻易带头挑起。我们现在应该先观察其他州郡的动向,如果有率先起兵的,我们再去响应也不迟。咱们冀州的实力在众多州郡中并不弱,到时候,若能顺势而为,论功劳,冀州也不会在其他州郡之下。”韩馥觉得刘子惠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韩馥写了一封信给袁绍,信中痛斥董卓的恶行,表示支持袁绍起兵讨伐董卓。

再看豫州刺史孔伷,《英雄记》中记载,孔伷字公绪,是陈留人士。张璠所着的《汉纪》里提到,郑泰曾评价孔伷说:“孔公绪擅长清谈高论,能让枯木逢春,让衰微的事物重新焕发生机。”

兖州刺史刘岱,他是刘繇的兄长,其事迹在《吴志》中有详细记载。

河内太守王匡,字公节,泰山人。他为人轻财好施,凭借着行侠仗义在当地颇有名望。早年,他曾被征召进入大将军何进的幕府,担任符使一职。当时,王匡奉何进之命,在徐州征集了五百张强弩,一路向西,奔赴京城。然而,还没等他赶到京城,何进就遭遇变故,被宦官杀害,王匡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州里。后来,王匡再次被启用,被任命为河内太守。据谢承所着的《后汉书》记载,王匡年少时与蔡邕交好。但在这一年,王匡的军队被董卓击败,他狼狈地逃回泰山。回到泰山后,王匡并未气馁,他积极收集勇猛之士,又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打算与张邈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董卓。不过,王匡曾先杀害了执金吾胡母班,胡母班的亲属们得知此事后,悲愤交加,他们联合曹操,共同将王匡杀害。

勃海太守袁绍,他在当时的诸侯中颇具影响力。陈留太守张邈,也是一位有志之士。东郡太守桥瑁,字元伟,是桥玄的族子。他之前担任兖州刺史时,治理有方,在当地很有威望,深受百姓爱戴。

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是袁绍的堂兄。他曾担任长安令,河间的张超十分欣赏袁遗的才华,曾向太尉朱俊举荐袁遗,称赞他“拥有冠绝当世的美德,具备经世济时的度量。他忠诚守信、正直磊落,这都是上天赋予他的品质。至于他饱读诗书,精通百家学问,登高能赋诗,见物能知名,在当今世上,几乎无人能与他相媲美。”这些事迹都记载在张超的文集中。《英雄记》还记载,袁绍后来任命袁遗为扬州刺史,可惜他最终被袁术打败。曹操曾称赞袁遗说:“长大后还能勤奋学习的人,大概只有我和袁伯业了。”这句话在魏文帝的《典论》中也有提及。

济北相鲍信的事迹,则在他儿子鲍勋的传记中有详细记载。

各路豪杰汇聚一堂,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被任命为行奋武将军。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董卓之战即将拉开帷幕,天下的命运也在这一刻悄然发生着改变。

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听闻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自己,心中惶恐不安,为避锋芒,他做出了一个大胆且残暴的决定——裹挟天子迁都长安。在撤离洛阳之前,董卓下令军队大肆烧掠,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洛阳的宫室,曾经繁华无比的京城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百姓哭声震天,惨状令人不忍直视。

此时,各路诸侯的军队分散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屯兵于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则将军队集结在酸枣,袁术在南阳屯驻,孔伷驻守颍川,韩馥坐镇邺城。董卓的军队兵强马壮,气势汹汹,袁绍等人畏惧董卓的军威,谁也不敢率先出兵进攻。

曹操见状,心急如焚,他向众人慷慨陈词:“我们兴起义兵,目的就是为了讨伐董卓这个残暴的逆贼。如今各路大军已经集结,诸位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倘若当初董卓得知崤山以东诸侯起兵的消息后,凭借着挟持天子的权威,占据洛阳周边的险要地势,向东进逼天下诸侯,就算他倒行逆施,我们也会面临极大的威胁。可如今他却焚毁宫室,劫持天子迁都,致使天下震动,百姓人心惶惶,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正是上天要让他灭亡的绝佳时机,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战便可平定天下,如此良机,万不可错失啊!”说罢,曹操毅然率领自己的军队向西进发,准备占据成皋这个战略要地。张邈被曹操的豪情壮志所打动,派遣部将卫兹带领一部分兵力跟随曹操一同出征。

当曹操的军队行进到荥阳汴水时,遭遇了董卓部将徐荣的阻击。一场激烈的战斗就此爆发,由于徐荣早有准备,曹操的军队陷入了苦战。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曹操的军队渐渐不敌,士卒死伤惨重。在混战中,曹操不幸被流箭射中,他所骑的战马也身受重伤,行动艰难。关键时刻,曹操的堂弟曹洪挺身而出,他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这才得以趁着夜色突出重围,侥幸逃脱。徐荣见曹操所率领的兵力并不多,却能与自己的军队激战一整天,心中暗自思忖,觉得酸枣的防御必定十分坚固,不易攻打,于是也率军撤回。

曹操历经艰辛,终于抵达酸枣。此时,驻扎在酸枣的各路诸侯军队加起来多达十余万,可他们每日只知摆酒设宴,纵情享乐,根本没有进攻董卓的打算。曹操看到这种情形,心中既愤怒又失望,他严厉地斥责了这些诸侯:“诸位听听我的计策,让勃海太守袁绍率领河内的军队进逼孟津,酸枣的各位将领坚守成皋,占据敖仓,封锁轘辕、太谷等险要关隘,完全控制住这些战略要地;再让袁术将军率领南阳的军队进驻丹水、析县,攻入武关,以此来震慑三辅地区。我们只需高筑壁垒,深挖壕沟,不与董卓正面交锋,多布置疑兵,向天下展示我们的军威和正义之师的气势,凭借正义之师讨伐逆贼,如此一来,天下很快便能平定。如今我们凭借正义起兵,却因为犹豫不决而停滞不前,这让天下百姓大失所望,我真为诸位感到羞愧!”然而,张邈等人却对曹操的计策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曹操深知,仅凭自己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与董卓抗衡。于是,他只好与夏侯惇等人前往扬州招募士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被曹操的诚意和抱负所打动,拨给了他四千多名士兵。曹操带着这些新兵踏上归程,当军队行至龙亢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许多士卒突然发动叛乱。据《魏书》记载,叛乱发生在夜里,叛军放火烧了曹操的营帐,曹操手持宝剑,奋勇杀敌,亲手斩杀了数十人,其余叛军见状,吓得纷纷逃窜,曹操这才得以逃出营帐。经过一番清点,发现没有参与叛乱的士兵仅有五百多人。曹操并未气馁,他继续率军前行,在铚县、建平县一带,又陆续招募到了一千多名士兵。随后,曹操率领着这支重新组建的军队进驻河内,等待着新的战机。

在各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局势逐渐陷入僵持之际,内部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刘岱与桥瑁之间积怨已久,两人关系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刘岱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不顾大局,毅然出手杀掉了桥瑁,随后擅自任命王肱为东郡太守,这一行为使得原本就不稳固的联盟更加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袁绍和韩馥又在暗中谋划着一件大事——他们企图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袁绍认为,当今天子年幼,又被奸臣董卓掌控,不如另立刘虞,这样便能掌控局势,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袁绍将这个想法告知曹操,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曹操听后,坚决地拒绝了袁绍,他严肃地说道:“董卓的罪行,可谓是天下皆知,人神共愤。我们集结各路大军,发动正义之师,远近的豪杰纷纷响应,正是因为我们的行动顺应了正义。如今的皇帝虽然年幼势弱,受制于奸臣,但并没有像昌邑王那样犯下亡国的大错。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轻易地改立皇帝,天下百姓又怎能安心呢?你们若是要向北尊奉新帝,那我就独自向西,继续讨伐董卓。”后来,袁绍又得到了一枚玉印,在与曹操会面时,他故意在曹操面前举起玉印,似乎在暗示自己有称帝的野心。曹操看到这一幕,心中对袁绍的行为十分厌恶,只是无奈地笑着。《魏书》中记载,曹操当时大笑道:“我可不会听你的。”袁绍仍不死心,又派人去游说曹操:“如今袁公势力强盛,兵力雄厚,他的两个儿子也已长大成人,放眼天下的英雄豪杰,有谁能比得上袁公呢?”曹操对此不予回应,从那以后,曹操越发觉得袁绍行事不正直,心中也逐渐萌生出了想要除掉袁绍的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