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54章 三少帝第十三章

白话三国志 第54章 三少帝第十三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九月戊午,曹奂又做出了一项重要任命,将中抚军司马炎提拔为抚军大将军。司马炎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辛未日,曹奂再次下诏,目光中透露出对远方局势的关注:“东吴贼寇施政严苛,刑罚暴虐,赋税征收毫无节制。孙休派遣邓句,命令交址太守将百姓锁拿押送,强征为兵。吴将吕兴顺应民心的愤怒,又得知我朝大军平定巴蜀的消息,于是纠集当地豪杰,诛杀了邓句等人,驱逐了太守及各级官吏,安抚百姓,等待我朝的命令。九真、日南郡听闻吕兴弃暗投明,也纷纷响应,与吕兴齐心协力。吕兴还向日南州郡传递书信,表明大义,率领军队抵达合浦,向众人晓以利害。他派遣都尉唐谱等人前往进乘县,通过南中都督护军霍弋向朕上表,表达自己的忠心。交址的将吏们也纷纷上表,称‘吕兴开创义举,众人皆听从他的命令。郡内有山寇,与周边诸郡勾结,我们担心他们另有图谋,人心有些动摇。为了稳定局势,恳请陛下任命吕兴为督交址诸军事、上大将军、定安县侯,给予褒奖,以安抚边疆’。从他们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忠诚与诚意。昔日仪父朝见鲁君,受到《春秋》的赞美;窦融归附汉朝,得到了特殊的礼遇。如今我朝国威远扬,安抚天下,正要统一四方。吕兴率先向往王化,率众归服,不远万里表达忠义,请求成为我朝的官吏,为朝廷效力。对于这样的忠义之士,应当给予优厚的待遇,提升他的爵位。这样既能让吕兴等人心怀忠诚,感恩喜悦,也能让远方之人听闻后,纷纷效仿。朕任命吕兴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南中大将军,封定安县侯,允许他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策,先行事再上奏。”然而,命运却充满了无常。还没等朝廷的策命到达,吕兴就被手下人杀害。

冬十月丁亥,洛阳城的宫殿中,曹奂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坚定而深邃,扫视着殿下的群臣,缓缓开口:“往昔,圣明的帝王平定乱世、拯救苍生,守护国家、成就大功。虽文治与武功途径不同,但所建立的功勋同样卓着。他们有的舞动干戚,以仁德训诫不来朝贡的诸侯;有的则陈兵示威,用武力威慑残暴傲慢之人。而爱护百姓、保全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必定是先推行文治教化,展示礼仪规范,实在不得已才动用武力,这是历代圣德之君的共同之处。”

曹奂微微顿了顿,继续说道:“过去,汉朝末年分崩离析,天下大乱,刘备、孙权趁机作乱。我朝三位先帝忙于平定中原,日理万机,致使那些叛逆余党历经数世仍在僭越称逆。幸而仰仗宗庙的威灵庇佑,以及诸位辅政大臣的忠诚英武,发动四方力量,开拓平定了庸、蜀之地。此次出征时间不长,一战而胜。近来,江东的吴国日益衰败,政治昏暗,刑罚混乱。如今巴、汉已被平定,吴国孤立无援。交址、荆州、扬州、交州等地,都已纷纷向往我朝的德政。如今,交址的伪将吕兴已率领三郡民众,不远万里前来归顺;武陵邑侯相严等人纠集五县百姓,请求成为我朝的臣民;豫章、庐陵的山民也聚众叛吴,以‘助北将军’为号。加之孙休病死,吴国主政之人更换,国内人心背离,人人各怀心思。伪将施绩,虽为吴国名臣,却遭到猜忌,被人厌恶。如今的吴国,众叛亲离,人心惶惶,从古至今,还从未有过像这样明显的亡国之兆。”

“若我朝出动大军,南下临江、汉之地,吴会地区的百姓必然会扶老携幼,迎接我朝王师,这是必然的道理。”曹奂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许,“然而,兴师动众难免劳民伤财。所以,应当先宣扬我朝的威德,展示仁信,让吴人知晓归顺的好处。相国参军事徐绍、水曹掾孙彧,之前在寿春被我军俘获。徐绍原本是吴国的南陵督,才能出众,性情豪爽;孙彧是孙权的亲属,为人忠诚,明于事理。朕决定派遣徐绍南归吴国,让孙彧作为副手,去宣扬我朝的命令,告知吴人实情。若他们能够觉悟,便可不损我朝征伐的大计,这也是自古以来克敌制胜的长远谋略。朕任命徐绍兼任散骑常侍,加奉车都尉,封都亭侯;孙彧兼任给事黄门侍郎,赐爵关内侯。徐绍等人留在此地的妾室、子女及家人,都可随他们一同前往,以此彰显我朝的恩德。即便他们不返回,也无妨,以此展现我朝的宽宏与诚信。”

丙午日,曹奂又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命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这一任命,无疑进一步巩固了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地位,也让众人看到了魏国未来权力交接的走向。

这一年,魏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朝廷废除屯田官,将典农都尉等官职改为太守、令长,使政务和劳役更加均衡合理。同时,为了促进蜀地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朝廷鼓励招募蜀人内迁,给予他们两年的粮食供应,并免除二十年的赋税徭役。此外,安弥、福禄县都传来了嘉禾生长的消息,在当时,这被视为祥瑞之兆,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春,二月甲辰,朐忍县的百姓捕获一只灵龟,并进献给相国府。这只灵龟的出现,再次为魏国增添了祥瑞的色彩。庚戌日,曹奂想起了虎贲张修,他曾在成都策马疾驰,前往各营通报钟会谋反的消息,最终不幸丧命。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曹奂赐张修的弟弟张倚为关内侯。

夏四月,南深泽县又传来甘露降临的喜讯。与此同时,吴国派遣使者纪陟、弘璆前来求和。

五月,曹奂端坐在朝堂之上,神色庄重,扫视着殿下的群臣,缓缓开口颁布诏书:“相国晋王司马昭,心怀神明般的谋略,他的恩泽遍布四海。在武功方面,他的威名震慑远方的蛮荒之地;在文治方面,他的教化广施,没有一处不受到影响。他怜悯江东百姓,一心想要救助他们,收起武力,崇尚仁德,向天下展示我朝的威德。他发布的文告,让人心生向往,吴国因此派遣使者前来进献珍宝,表达归顺之意。那些奇珍异宝,都是他们诚心的体现。然而,晋王太过谦让,将这些进献之物都登记造册后送了回来,这实在不符合抚慰新归附之人、顺应他们诚意的做法。孙皓所进献的物品,都应送还给晋王,这才符合古人的道义。”司马昭依旧坚决推辞,经过一番周折,此事才暂且搁置。

随后,曹奂又下诏,给予司马昭一系列超乎寻常的待遇:允许晋王使用冕旒十二旒的冠冕,建立天子规格的旌旗,出入时清道戒严,乘坐金根车,用六匹马驾车,配备五时副车,设置旄头、云罕等天子出行的仪仗,享用八佾乐舞,在宫殿中设置钟虡宫县的乐器。同时,将晋王的王妃晋封为王后,世子司马炎立为太子,王子、王女、王孙的爵位名号,都按照旧有的礼仪制度确定。癸未日,为了庆祝这一系列的大事,也为了彰显新的气象,曹奂宣布大赦天下。

时光悄然流转,到了秋八月辛卯,一个沉重的消息在朝堂上炸开——相国晋王司马昭薨逝。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整个朝堂陷入了悲痛之中。司马昭在魏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离世,意味着魏国的权力格局即将迎来重大的变化。

次日壬辰,晋太子司马炎继承了司马昭的爵位和职位,开始总揽朝政大权。他所使用的器物、礼仪典册,都与司马昭在世时一样。就在这个月,襄武县传来一则奇闻:有人声称看到了一位巨人,身高三丈有余,脚印长三尺二寸,白发苍苍,身着黄色单衣,头戴黄巾,拄着拐杖,还呼喊着百姓王始,说道:“如今太平将至。”这一奇闻在民间迅速传开,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新的祥瑞之兆,也有人暗自揣测其中的深意。

九月乙未,为了稳定人心,曹奂再次宣布大赦天下。戊午日,司徒何曾被任命为晋丞相,成为司马炎身边的重要辅臣。癸亥日,朝廷对重要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任命,骠骑将军司马望升任司徒,征东大将军石苞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征南大将军陈骞则担任车骑将军。乙亥日,司马昭的葬礼隆重举行,魏国的君臣们怀着悲痛的心情,送别了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相国。

闰月庚辰,康居、大宛等国听闻司马昭去世的消息,为了表示对魏国的尊重和友好,特意献上名马,这些名马被送到相国府,彰显了魏国在外交上的影响力以及各国对魏国的尊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月壬戌,魏国的命运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此时,天象示警,似乎预示着魏国的国运已到尽头,而晋朝承接天命的迹象愈发明显。曹奂深知大势已去,无奈之下,他下诏让群公卿士在南郊准备仪式,设置祭坛,派遣使者捧着皇帝玺绶和册封文书,按照汉魏禅让的旧例,将皇位禅让给晋嗣王司马炎。甲子日,使者正式宣读策书,完成禅让仪式。曹奂随后离开皇宫,迁居到金墉城,最后在邺城居住下来,此时他年仅二十岁。《魏世谱》记载,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五十八岁时在大安元年去世,谥号为元皇帝。

后世之人评价这段历史时说道:“古代以天下为公,只推举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到了后世,实行世袭制,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无法继承,就应该选取旁系亲属中贤明的人,就像汉朝的汉文帝、汉宣帝那样,这是不变的准则。魏明帝却没有遵循这一准则,他因个人私情,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将皇位传给他,而且托付辅政大臣时不够专一,还让宗室成员参与其中,最终导致曹爽被杀,齐王被废。高贵乡公曹髦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喜好辩论,颇有文帝的风采;然而他性格急躁,行事冲动,最终给自己招来大祸。陈留王曹奂在位时,恭敬无为,将朝政大权交给辅政大臣,遵循前代的制度,最终以禅让的方式结束了魏国的统治,自己也被封为大国之王,在晋朝享有尊贵的地位,与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相比,所受的恩宠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